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原创世说新语读评约而旨达
我们今天接着读《世说新语》文学篇的两则故事,所谓“古今一也”,今天知识分子爱抄袭,爱搞学术造假的毛病,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也是有的。借鉴别人的“知识产权”,说成是自己的,然后为了以示区别,稍微弄点不同的,剩下的部分怕被别人说是抄袭,于是把被抄袭者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我是大学的过来人,现在又在高校从教,无论是当年的同学,还是今天的各种学生,他们的各种学术“手段”,我是真正见识到了。文中的郭象,至少他还是一个有本事的学者,那今天的部分高校学生,我只能不客气的说,只怕他们不仅不是做学问的料,还各种“借鉴”别人的“知识产权”,勉强让他们读大学,甚至是学术型本科,何必呢!
其十六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
其十七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第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为客人问乐广:《庄子》中的“旨(指)不至”是什么意思?乐广也不直接解释文中的含义,而只是用他的麈尾柄(名士清谈利器,话题指挥棒)敲击几案(身前的小桌子),对客人说:“麈尾到达了吗?”客人说:“到达了”。此时乐广又把麈尾从几案上拿走,高高举起,说:“既然麈尾到达了,那现在又去哪里了呢?”于是这位客人瞬间领悟过来“旨(指)不至”的意思了,并表示十分佩服乐广的讲解手段。可以说平时乐广都采用这种方式,言辞简单而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
好了,肯定很多人和我当时一样,都不明白乐广这一敲一举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也是翻阅了很多资料,然后抓破头皮思考,尝试给大家解释一下吧。所谓的“旨(指)不至”,“旨”是“指”的意思,表明事物的所指或概念,乐广比喻说,现在麈尾来了,但马上麈尾就走了,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某一手段(比如这里的用麈尾指示),在目的达到以后,那手段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取消了(麈尾拿开)。再说明白一点,也就是“指(概念)”是无须也不可能直接到达与所指之物合二为一的,因此这个“指”是完全可以离开其物的。所以老庄哲学认为,概念定义是不可能完全下准确的(“指不至”),所下的概念也是反映多样的(可能人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需要你去领悟的,是很难通过语言和文字,传递给别人的,因为概念所指是很难一一对应的。
就像有一个著名的诡辩,叫乌龟比蛇长。我们想想,这完全不可能吧!蛇多长啊,而乌龟是圆形的,怎么可能有细长的蛇长呢?但说“乌龟比蛇长”,也是正确的,为何?因为这里的“长”,可以说是长度的长,也可以指寿命的长短,那当然乌龟的寿命长与蛇嘛!说明“长”一词有歧义性,可作为不同的概念来使用,因此所作判断也是不同的。古人很早就发现语言和文字是不可能和意思达到一一对应的。
第二则故事说的是郭象,郭象,字子玄,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在当时的环境下,好老庄和清谈。他在向秀的注解《庄子》的基础上作《庄子注》。
这则故事说,当初注解《庄子》的有几十家之多,但没有一家能阐述《庄子》的精髓要领的,向秀在旧有注解之外为其解释义理,精妙分析其奇特的意趣,大大张扬了玄理之风。只生剩下《秋水》、《至乐》这两篇的注释还没有完成,向秀就去世了。当时向秀的儿子年幼,无法替父亲保存整理和接续《庄子》的注释,所以向秀对《庄子》的注释文章散佚,但也在社会上存有各种抄本。郭象其人,为人品行不端,但他有过人的才智,当他看到向秀的注解不能流传后世,便把向秀的注释剽窃过来成为自己的注释。他只自己注释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改换了《马蹄》一篇的注释,其余各篇只是把文字略作修改,意思完全和向秀的一致。后来,向秀注释的另一个手抄本流传开来,所以现在(南朝宋刘义庆时代)有向秀和郭象两个不同的《庄子》注本,但两个本子的意思基本都是一样的。
今天像郭象这样品行不端的学者,恐怕不算少吧,郭象完全就是学术造假了,如果郭象有心有品,他会搜集整理向秀佚失的文稿,然后加上自己对《秋水》、《至乐》两篇的注释,就可以做到成人之美嘛!自己也就是当然的主编和第二作者。可惜郭象有贪天之功,这下可好了,一直到今天,都被我们嫌弃。所以,各位学者们,你们乖乖老老实实做事,别生出什么非分之想哦!
好了,今天暂时读到这里,下次接着读《世说新语》的文学篇,由于下周事情非常多,所以停更一周,十分抱歉!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