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20:43:36 点击数: 次
河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9094.html要想对庄子哲学的概念结构提出一种具有一定创新的解读,不仅要对庄子其人有一定的理解,还应对《庄子》其书有所了解与界定。质言之,《庄子》其书所内涵的意蕴是庄子为人与为道的态度和精神的体现,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着人间之世的知、形困境和体道之游的自在自如的交错,阐发一种向上的、追寻自由精神境界的积极图景。而《庄子》中所提到的“知”、“化”、“道”几个概念,就对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知”概念浅析“知”作为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庄子》文本中出现达五百八十余次,贯穿于《庄子》三十三篇。如果将《庄子》中出现的“知”作一个简单地划分,将其简略区分为作为名词的“知”和作为动词的“知”两部分。可以看到的是当“知”作为名词时,它可以充当庄子寓言某一角色的名字,《知北游》就是如此;当“知”代指“知识”时,《人间世》称之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意指人的认知能力时,庄子在《德充符》中感叹“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将这两种含义结合起来,部分“知”既可理解为知识,也可理解为人的认知能力,《养生主》一篇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应作此解读。之所以说这一区分方法简略,是因为这种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对义理理解的缺失,对其概念含义整全性的遮蔽。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即便庄子的写作风格一直以来以汪洋恣肆、极具不羁著称,但他行文构思亦设计巧妙,字里行间常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处。当庄子赋予寓言中的一个角色名字时,这一名字也就成为了理解这一篇寓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庄子对于“知”的定义是复杂的,不尽相同的概念引申出多种的态度,《人间世》颜回见仲尼一段,庄子笔下的孔子对“知出乎争”的为名利之“知”有所贬,但同时也强调“未达人气”、“未达人心”会“菑人”且“人必反菑之”,这种要对外界人、事有充分了解的保身尊道之“知”是被肯定的,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不知”不会是对外物一无所知。“知”既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可作为理解《庄子》文本的切入点。然而,“知”却一直未能与化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从而引发更为系统的讨论,这一现状或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认识论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存在着“缺席”。一直以来,中国哲学都被认为是个人修养与道德伦理实践的学问,于狭义的认识论即知识论来说,中国哲学在这一方面被认为存在缺失。其次,对庄子认识论的讨论被桎梏于怀疑论和相对主义的态度之中。最后,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庄子对认识论的问题有足够重视,但这一理论深度产生于他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逍遥游之可能”,这即是说,认识路的诠释途径不足以诠释出庄子的丰富内涵;只有在庄子哲学的整体框架中重新寻绎其“知”的各层次理论内涵,从而真正揭示庄子“知”论的面貌。作为庄子哲学概念结构的“知”具有重要意义和复杂内涵,它既是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人通过与世界、与他人打交道而获得的产物。“知”既有世俗之知、极物之知,从属于庄子哲学体系的“知”侧重的不是一种狭义认识论,而是从是非之知通达“以明”“道枢”,这是一种化,通过化对“大道”趋近,是主体在道的境域中获得的体道真知与真知展开。二、“化”概念浅析化一直以来化都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延伸出了造化、大化、物化等种种庄子哲学中的观念。这些观念又被统摄于化之一字,在《庄子》文本中,化如道一般无所不在,如《天地》开篇即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它是道运行的基本方式,而于道中展开的,体道的化是一种向上的、具有超越性的势。同时,庄子的化不仅仅是形态变化的化,气的流转变动是化,禀受于天是化,与接为构是化,这大多可归结于自化而得“形”并在形体层面产生的(亦即人生在世的)一系列困扰。“吾丧我”也是一种化,从这一角度,庄子将化导向了主体内在认知与精神层面的思考。概言之,庄子强调的化是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是齐物的本质与自齐物到逍遥的媒介,是人体道即回归人的本真存在的途径。前人研究指出,化在《庄子》文本中出现共计92次,其中内篇28次,外篇45次,杂篇19次。从整体意义上看,庄子的化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教化、变化、天道。庄子的化首先是道周行不殆的方式,关联着其哲学中作为本体论的“气”和由此而形成的人的感性生命,使生命的现实存在得以可能。在本体论问题上生死问题具有其难以回避性,因而庄子的本体论与生死观存在联系,在《知北游》篇“通天下一气耳”的表述中,郭象注“通天下一气耳”为“死生彼我岂殊哉!”成玄英疏此段为“夫气聚则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是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耳。”钟泰《庄子发微》中的诠释与此类同,这三者都认为,一方面“通天下一气”使生死得以相通,另一方面在形而上的领域中,气是世界的构成及其统一性的规定,不限于生死,人生命的状态也可以表现为气的变化“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庚桑楚》),而以气为本源的天地万物更呈现出相通的形态。总而言之,人之感性生命通过气归入大化,人之生死的自然性质得到了规定与肯定三、“道”概念浅析尽管“道论”也具有本体论的色彩,但在谈论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论”时,因其所具有的“天道”与“人道”的双重性,研究者们通常将其与西方哲学本体论中诸如“逻各斯”等概念区分开来。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道论”的双重性,也因为这一语境中的“道论”倾向于讨论世界“怎么样”、人“如何做”这个问题,而西方本体论更多追问的是世界“是什么”。道作为天道时更多地与自然、与宇宙相联系,既代表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的统一性,这一统一性和关联性常常内在于纷繁复杂的外在现象;同时天道也是万物流变中的普遍法则。作为人道时,道不远人,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此时的道指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也指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原则,并关涉着一种规范系统,它引导人们做应做之事,同时也约束、限制人们的行为。庄子一文中提及了三百余次道。如指道路的,“列子行,食于道”;表示言说的,“《春秋》以道名分”;最重要的即是作为庄子最高哲学范畴的道。但在考察庄子之道的文章中,人们常常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与作为道路、言说的道割裂开来,遗忘两者之间的联系,剥离当下语境中可以进一步探寻的相关展开与内容。在庄子哲学中,道的本质固然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读,但要进行深层次意义的解读,必然要依托于道作为普通词语时所拥有的各种原初含义,两者之间的联系亦是庄子之道更丰富内涵的展现。庄子反对将道视作独立的实体或对象,因为道虽然具有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意义,但始终没有脱离其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原初意象。庄子之道就是要探索一条通往精神和生命安顿之所的道路。学术史上将庄子的道总结为五点:其一,道自本自根,又具有超越性。其二,道具有普遍性,内在于每一事物中。其三,道通为一的同时道具有整体性。其四,把握道枢,超越是非。其五,体道之途首先要心斋、坐忘。实质上,与老子的道相比,庄子的道显示出内容与规定性的缺失。黄老道家的重点落在了君王治国之术上,而庄子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tj/253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