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初中古诗文理解与练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1)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2)全矣!”庄子曰:“(3)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课堂链接:
惠施是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惠子是战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魏惠王死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数年后惠施病逝,终年约七十三岁。二、课前小测
A.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濠梁:全:循其本:
B.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愉悦他认为鱼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B.从文中可以体会出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惠子好辩,重分析,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C.《庄子》一书中不少成语故事,如望洋兴叹、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愚公移山等
D.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解析:C答案中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D.根据文章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显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3)庄子和惠子辩论,谁占据了上风呢?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来反驳了。二、对比阅读(A)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选自《(庄子)二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1.钟毓、钟会:三国时魏国大臣钟繇的两个儿子。
2令誉:美名,美好的名声。
3敕见:皇帝下诏书接见。
4.战战惶惶:义同“战战兢兢”,下文的“战战栗栗”也是。
1.解释加点的词。(1)安知鱼之乐:(2)固不知子矣:(3)全矣:(4)循其本:(5)语其父繇曰:(6)毓对曰:2.翻译下列句子。(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4)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5)钟毓、钟会少有令誉。(6)卿面何以汗?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B.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C.乙文写在魏文帝面前,钟毓、钟会对出汗与不出汗的原因都是害怕。D.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5.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钟会,都是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之士。这两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上文的具体内容说说。参考答案:1.(1)怎么(2)固然(3)完全,肯定(是这样)对......说(告诉)(4)追溯(5)对....说(6)回答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呢?(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3)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4)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5)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6)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3.D(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4.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示例一:我更欣赏庄子。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示例二:我更欣赏钟会。少钟会在皇帝面前不仅不像他哥哥那样紫张,而且反应极其机敏。他明明不惧怕皇帝(没有像他哥那样出汗),却为了顾及皇帝的尊严和面子,故意说自己“汗不敢出”,这句话反其兄而说,灵活俏皮,充分显示了少年钟会的急智。(乙文翻译: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胃着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手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节选)注:1.巾笥:巾,覆盖用的麻织品。笥:盛饭食或放衣物的竹器。此处用作动词,装人竹箱里。用锦缎裹,用竹箱装。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5分)1请循其本循:2宁生而曳尾涂中曳: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4志怪者也志:5往矣往: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抟扶摇而上者/横柯上蔽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其翼若垂天之云C.丈夫之冠/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D.庄子持竿不顾/元方入门不顾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1.下列对文章写法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冥有鱼》的想象瑰丽奇幻汪洋恣肆,庄子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营造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鲲”“鹏”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典型意象。B.庄子生于乱世,一生穷困潦倒,我们从文段中可以读出他面对人生时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当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很难正面回答,便以设问暂时化解危机,这表现了庄子的智慧D.文段中庄子“曳尾于涂”的选择,符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肯定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古仁人的做法。参考答案:8.1追溯2拖3。海水运动4记录5.回去、走9.D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A.向上/在上面;B.像鸟一样/翅膀: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回头看。10.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肯定的!(“固”1分“全”1分)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其......”1分“至极”1分)11.D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文段中庄子“曳尾于涂”是庄子道家追求自然、自由思想的体现,没有体现“忧其君”的思想。附:丙文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裹,用竹箱装,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三、课外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19题(9分)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6.庄子是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3分)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①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于是鸱得腐鼠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2分)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9.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参考答案:16.道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格l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7.(1)做宰相(2)在这时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格l分。18.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19.志向高洁功名利禄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四.中考链接(深圳年中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0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1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参考答案:舍生取义
2鱼,是我喜爱(想要)的;熊掌,也是我喜爱(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愿意舍弃鱼而得到熊掌。(得分要点:整句翻译准确流畅得满分,其中“所欲”、“得兼”的准确翻译各占0.5分)3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广东省茂名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任务11-13题。(12分)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1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译:(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译: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
参考答案:
1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1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1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年衢州市)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2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B.问涂焉(通“途”,路)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25.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2分)26.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
(三)害群之马(10分)23.A(2分)24.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3分)25.比喻危害集体的人。(2分)26.示例: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3分,言之有理,表达流畅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