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跟庄子学养生荐书庄子,从心开始
缘督以为经——学习道家传统中顶天立地的姿势。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养生主这一篇要谈养生的问题,所以先谈什么事最容易斩伤生命,接着就谈养生。
庄子说善于养生很好,但是“为善无近名“,千万别因益生长寿而招来名声。道家一向觉得名声这东西离自己越远越好,”人怕出名,猪怕肥“,尚未出名的人不了解一旦出名有何缺点、会失去什么、会为什么所累。人出名了,要用掉多少时间、精力去交际应酬?得做许多本来可以不耗费生命能量、可贵光阴去做的事?
汉代高士韩康有一首诗说“逃名始得以名留”。道家传统对于出名是排斥的,不希望受盛名之累,不想让盛名斩伤生命。那既然怕出名,是不是就可以“为恶”,随便养生、不重视养生?庄子却又提醒我们切莫不善养生到接近“刑”责的地步。“刑”是指任身心像受到刑罚一般地损伤。在当代,有多少人不正是这么不人道地对待自己?直到有一天自己的身体必须截肢、失去健康、失去脏腑,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才后悔没早早回头。所以庄子说“为恶无近刑”,提醒人切莫忽略养生到让自己的形骸受到损害。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既然谈养生,且篇名叫,那养生最重要的一件事会是什么?在第一段就揭牌了:“缘督以为经”!
我之前发表一篇论文〈”守静督”与“缘督以为经“——一条体现老、庄之学的身体技术〉,用3万多字的篇幅究明“缘督以为经“,因为这是个过去华人学界、东洋学界都少人聚焦讨论的身体操作。这是在我考上博士班、比较当一回事地练拳,并研究《庄子》十年之后,才发现:“缘督以为经”这句话,不就是太极拳讲的“顶头悬”、“尾闾中正”还有“竖起脊梁”吗?怎么习拳十年、读《庄子》十年才发现呢?许是因为之前少人说,又怕只单文孤证,不足为信。
“督”指的是“督脉”,“督脉”的所在用解剖生理学的语言叫“脊椎骨”,用皮拉提斯的语言叫“身体中心线”。“缘督以为经”揭示:只需要把与生俱来的沿着脊椎上行的“督脉”作为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准绳,在清醒时刻随时维持它垂直地表的状态,随时保持这样,就能养生于时时刻刻。
我看过一部武侠片《方世玉打擂台》,剧情大概是:方世玉的爹爹不希望他走武道这条路,从小只叫他读四书五经。可是到底是武学世家,所以就让他在读书的时候把辫子吊在梁上,随时维持“顶头悬”的状态。就这样,方世玉每天读书都坐得十分端正,可他从来没机会额外学习武术。直到有一天爹娘不在,却有仇家找上门。这方世玉虽然没练过武,但凭一腔侠义之气就冲出去想保卫家园,没料到仇家竟就这么被他打飞了!这桥段要如何解释?又反映了怎样的传统身体观?许正因他每天“缘督以为经“,真阳之气通透,以致大功告成,自己却浑然不知。只要清醒时刻随时维持”督脉“的笔直,别驼脖子、驼腰背或前倾后倒骨盆,就能让身体状态有惊人的进展。电脑普及后最常看到的不良姿势就是驼脖子,生而为人就此把顶天立地的”大“字驼成夭寿的”夭“字。
去年我班上有一位每堂课都坐在二、三排的男同学,我站在讲台上,从来以为他的身高应该跟我不相上下,就出头,因为他总是坐着、驮着,头都溜到快齐平桌板了。因此当他第一次到台前来问问题,我吓坏了,原来他身高超过。后来我才得知这位同学因为高中的情伤,上大学后心情始终好不了,后来因为修《庄子》课,做了每天习练“缘督以为经“的作业,半年之后,他告诉我当脊椎骨打直之后,心情居然就此变好了,这个改变连他自己都很惊讶。
练习“缘督以为经“的好处又何止于此呢,庄子说”可以保身“,可以因此保住、保全身体。也许之前只是”保身“听起来不算什么,但现在,在这个每3.5个人就有一人罹癌的时代,保住身体有多珍贵不言可喻。可光是保住身体就足够了吗?或是拥有完整的生命、无憾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追求呢?我想,所有人在小学都写过”我的志愿“这类作文题目,无非是预期达成人生最想成就的目标。庄子说,只要能“缘督以为经“,不只可以保全身体,还可以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完整的生命,做到”全生“。
庖丁解牛
《庄子》是一部经典,它教育着古往今来的广大群众,而绝不只是服务少数人、服务失意者或服务病人而已。所以在第二段,庄子用”庖丁解牛“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一个升斗小民都会有一份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职司分位中陶养生命之主。庖丁的“刀”,譬喻的是心灵。心灵如何能跟外在世界不断的交锋回手还游刃有余,十九年后心灵依旧如初生的婴儿一样,仍能报世界以非常甜美的微笑,而非紧皱眉头说:“没办法,这就是人生。”
〈逍遥游〉、〈齐物论〉中出现了很多凶器,可见主动式伤害、互动式伤害、被动式伤害等不同的类型。这些苦患害伤就是庄子思想的起源,庄子告诉我们,在不同时代、任何时空中,我们的生命、生存环境都不断有着可以让人不断地受伤的事件。追名逐利,人亦可能因此为外物所伤。凶器譬喻讲到极致,庄子让我们知道一个真相:操在你手上的那把刀、那把神器,也就是你的心灵,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伤害,其实都是可以完全不受伤的。善用你手上的刀,无论它代表的是一个职业或可堪主宰生命的心灵,养生皆不可能舍此他求。
恶乎介也——怎么走、站好?
〈养生主〉第一段“生也有涯“中交代了”缘督以为经“这样的身体姿势,能强健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那么,站立、行走时除了“缘督以为经”外还需注意什么?答案就在“恶乎介也”这一段中。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有天,宋国人公文轩遇见一个担任右师官职的人,他见到右师的姿态后非常的惊讶:“是何人也?”那是什么样的人啊?“恶乎介也?”为什么只用一只脚这样站呢?
你们如果看得到讲桌后的我,发现我从头到尾都以瑜伽的“树式”、或只用一只脚站立在课堂上课。要是讲桌是透明的,我一定很快就上了BBS了。用一只脚站着上课,跟鹭鸶一样,一般人看了当然惊讶。要是有哪个节目主持人或新闻从业人员播报新闻也好、主持节目也好,从头到尾都只用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脚底板就这样贴住另脚腿膝内侧贴得高高的,一定很快就成名,因为这动作实在太特别了。
历代注疏会告诉你,这个“介”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这个人犯了罪,所以遭刑后只剩一只脚。另一种说法是,不是他被砍到只剩一只脚,而是天生就只有一只脚。也有注家说他不是天生只有一只脚,有两只脚,但只用一只脚站立。我选第三种说法,因为这说法跟修炼传统中常见功法的原则相契。
公文轩接着问:“天与?”是天生自然人就该这样吗?“其人与?“”人“是指人为——还是后天人为导致你这样站呢?是你刻意选择这样的站姿吗?
右师的回答是:“天也,非人也。“重心放在单脚站立是因天赋的自然,而非无关天生潜质的人为造作。我第一次意识到《庄子》的身体技术跟太极拳通同,不是在〈养生主〉,而是读到〈大宗师〉提到的”堕枝体“和”其息深深“、”息以踵“。发现一、二个身体技术通同以后,自然就会接着蒐寻、发现第三个、第天生自然在站立行走的诗。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相同之处,其中包括”介“会不会就是用一只脚站立呢?这不是后天人为造作,是”天之生是使独也“的天赋自然。我去考察这个说法能否成立,首先检证整部《庄子》使用”天“这个字时是否全都是正面的意涵?答案是肯定的。”天“这个字在《庄子》内七篇出现时,从来没有负面的意思。如果这样,“天之生是使独也”,是“天也,非人也“,表示这个单脚站立,重心只落在单脚的姿势有着正面的意涵。”天之生是使独也“指的是身体天生自然在站立、行走的时候,若能把全身的重量只放在一只脚上,将最有益于天生自然身体的锤炼陶养。
如果你有学习太极拳的经验,你的老师也许会教你“提合站功“,非常简单的”提手式“,重心只落在其中一只脚,等站累了,再将重心移转到另一只脚,反复交替,就这么简单。庄子说,原本天生自然的身体就应该要这样站。如果你读一些《道藏》的经典,会明白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天”,“天”表示大家都有这样的潜能,只要这样做,只要“依乎天理”都能获致同样的效果,只是有多少人知道该这样做且从此就这么勤行操练呢?“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人以两条腿站立的行貌如果不经过这样的学习,会习惯把重心分散在两脚,可是这么站会导致重心虚实不分,永远难以做到“形如槁木”、举止轻灵,重心下沉、下盘稳重,无法朝“身轻体重”的理想目标迈进。“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这虽不是多数人的站姿,但是所有四足动物中,唯独能顶天立地、能长时间仅以二足站立的“人”,具备进行这项修炼的天赋潜能。
西方医学定义的标准、正常,就是多数人的平均值。比方说血糖值、三酸甘油酯,都有一个标准指数,用它代表最“正常”的身体。日本学者汤浅泰雄堪称东洋学界研究东方身体观的学者中,属哲学学门研究得最好的一位。他辨析有别于西方医学定义下的“正常”,东方身心修炼要达到的不是多数人的平均值,而是致力于以达到最高境界的少数菁英分子、得道者的心身境界为依归。以这样的境界为目标,向上追求。无怪乎医学系的同学来修《庄子》课不禁感叹:哇,东方文化充满“正向医学”的内涵。医学不应该只求不生病,应该是要不断往上走,追求比正常更健康。汤浅泰雄有关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论述是东方古典对于身体的锻炼都是为达到心灵的目的。放松身体,其实是为了放松心灵。因为东方古典的生命观多是永恒的,永恒的是我们的心神、我们的灵魂。
庄子在一开始告诉我们,精神活动没有饱足之时,人怎么样烦恼都烦恼不完,这正是与养生背道而驰的重大生命忧患。再馋嘴、好色也有饱足之时,可是烦恼却可能永无止期、一直烦恼下去。对知识或嗜欲的追求,就这么无止尽地不断损伤人们的精、气、神。庄子于是提出“缘督以为经”的保身、全生之道,然后告诉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职业里,都可以长期致力于锤炼、提升自己。教《庄子》真的很好,因为备课的需要,会迫使自己常常读《庄子》。有一天我忽然有点小忙,又要审查论文、又要备课,一大堆事都挤在一起。当我发现自己的心开始紧张,我就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做这些事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为了让自己能更不紧张、心更平和、身更健康而活着的。这样一想,本来觉得很着急的事就都不着急了。这才发现其实可以打电话去问收件单位截止期限是否能再宽限几个小时,然后调整脚步后的工作序列就重新排出来了,于是可以好好做餐饭,打个拳再去上课。
这里提供这里提供两个问题与思考
试着在走路的时候留意你的重心是不是完全放在一只脚,然后才开展下一步。
有人会怀疑:“一般人走路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吗?重心哪有可能放在两只脚?难道是跳着前进不成?”试着感受一下,你在前进的过程中,原本两只脚的重心其实虚实并不分明,常常是前脚还没踏实,后脚就开始下一步了。所以留意走路时踏出的每一步,等重心完全落到单脚,再展开下一步。你或许会问:这样岂不是走的很慢,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啊?但其实只要把脚步放大,走路的速度不会比较慢。于是举凡你走路之时,就是你练功之日。你今天因缘际会修了《庄子》,不管觉得庄子是才子或以为这是一本修炼之书,但既然修了就练吧,以后走路的时候注意彻底把重心放在一只脚,坐、站的时候尽量竖起脊椎,就好像有一根绳子从头顶把你向上牵引着一样。每天坐着的时候想:我的头顶就好像杰克的碗豆一样,越长越高、升到天空去了。这样一来,在行、站、坐着的同时,你也在练功,一鱼两吃、一举两得。你会慢慢发现,心情越来越好,气血越来越活络。
好好实践三天,然后感受一下成效如何。
我曾经大病归来,可是现在的我、今天的我已经逐渐养成这些好习惯。而一旦忙了、轻忽了、生病了,不久后顾影知错才改,又重新安置心神、延展脊椎、归零心身的自己,我也会非常开心。因为人通常不是那么容易将反本全真置于序列之先,所以才不断需要有一些不太好的状况来提醒、督促自己。这就是《庄子·大宗师》讲的“撄宁”,经历扰乱后才容易真正获得安宁。不管乱的是身体、气血状态、还是心情,够乱之后,你才会真心渴望追求安宁。所以记得,万一有朝一日疾病来敲门,不要懊恼“为什么是我”,反而要“感谢是我”、感谢前来提醒我。我们都知道电梯要年年保养,不是坏了直接报废,身体也一样。小病是你的身体亮黄灯,觉醒了、改善之后就一路绿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