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心学的七张面孔之一逍遥
庄子心学的七张面孔之一:逍遥
《庄子》读书心得之二
庄子之道,也就是圣王的心境,必然是一,一个东西,但是在《庄子》的内七篇,呈现为互相关联的七张面孔。
而且我们也确实需要通过这七张面孔,才好准确地把握庄子的心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一、第一张面孔:逍遥。
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喜欢把庄子的逍遥等同于西方的自由,但是西方的自由,是一种依赖外在社会加以承认和法制保障的权利。
而庄子的逍遥,则完全来自内在的自我超越。
超越有三点: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做到这三点,人就逍遥了。
所谓圣人无名:人常常活在他人的、外在给定的价值观念中,呈现为在乎众人的毁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在他人的“眼睛里”,因为要屈就他人的评品挑剔,所以活得不逍遥。
因此,圣人无名,就是超越掉他人对自己的毁誉,要自适其适。
所谓神人无功:人常常要追求自己设定的某种外在的功利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成功。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行动的外在结果,一半因素取决于外在的不确定因素,这是人所永远无从彻底把握的,于是就忧虑,就患得患失,于是就不逍遥。所以,这第二层超越,就是不期乎必成。做事情不期待一定成功,人立马就放松了。
所谓至人无己:人常常对自己的心中形象,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想象。但问题是,不仅要自我认同,还要他人认同,谁不认同,我就恨谁、抱怨谁、打谁。
所以,要逍遥,就得放下自我、低调卑微、如尘埃一样,做到“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会发现天地原来很宽。
上述三者当中,无名、无功,也可以归结到无己,求名、求功业,归根结底都是外在形象的内化。所以,达到了无己,自然可以无名、无功。
一个人,做到了无名、无功、无己,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依赖外在条件的自我。注意:这里的不依赖外在条件,不是说你可以活在真空里,不吃不喝,或者如庄子说的吸风饮露,而是说你不管怎么做,都“无所谓”,如一首歌的歌词所唱:无所谓无所谓,我真的无所谓……
这时候你才会发现,你的人生,其实不过是一场展开而已,如长江大河。这样的人生,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失败;而且关键是,人生的每一份每一秒,都真正为了自己活着,极其逍遥,极其潇洒,极其快意的人生。
当惠施和庄子辩论,庄子说:有一颗大树,什么用都没有,那为何不放到“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但是,在进行了一番逍遥的臆想,冷静下来之后,人们仍然会问这么两个问题:
第一,人如何才能在心中破掉:名、功、我的执念呢?
第二,去掉三种执念以后,人真的可以肆意妄为吗?人心中之所以有上述三种执念,不正是由于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被社会修理、被现实磨砺,逐渐地一层一层戴在心上的保护色吗?
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得不对他人有所求取,不得不学会看人眼色;
生活在现实当中,要吃要喝,长大要娶老婆,要有安全感,不得不寻求各种意义上的成功。打井不能成功,就喝不到水,更何况其他?不成功行吗?
长大成人,与成长过程中的小伙伴发生攀比,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顿生羞恶惭愧之心,不管是积极的进去,还是消极的掩饰,又不得不有了自我形象整饰。
以上两点问题,在《逍遥游》,并没有说清楚,我们只能带着问题,在下面加以解决。
陆沉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