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高可为庄子bull养生主告诉我们

发布时间:2020/8/3 8:50:12   点击数:
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6358226.html
导读: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且看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谈如何养生!

《庄子?养生主》告诉我们什么养生的道理

文/高可为

在《庄子》一书中,主要以养生为主题的文章共有三篇,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养生主》、《刻意》和《让王》。一般认为,《养生主》是庄子本人作品,并且是三篇当中最深刻的一篇。其他两篇则可能是庄子的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的作品。

本篇篇名“养生主”,意为养生的主旨。庄子这里说的养生,是广义的养生。它不仅包括肉体的养护,而且包括精神的养护。甚至还包括社会关系的处理,因为社会关系是影响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全篇主要由一段言论、三则寓言组成。作者先谈养生原则和养生目的,接着通过几则故事,从不同侧面谈自己对养生的看法。

第一节养生主旨

吾生也有涯(1),而知(2)也无涯。以有涯随(3)无涯,殆(4)已(5)。已而(6)为(7)知者,殆而已矣。为善(8)无近名(9),为恶(10)无近刑(11)。缘督(12)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13),可以养亲(14),可以尽年(15)。

(1)涯:一作崖。边际。(2)知:通智,智慧,知识。(3)随:犹逐,追随、追求。(4)殆:本义胎死腹中,通常解作危险、疲倦,这里宜解作徒劳。(5)已:止,罢了。(6)已:即上文“殆已”一词的省略。(7)为:追逐。(8)善:这里的“善”,是世俗所谓的“善”。或作擅长解。(9)名:声名。或作事物的名称解。古有所谓形名之学。(10)恶:这里的“恶”,是世俗所谓的“恶”。或作讨厌解。(11)刑:刑罚。或作天之刑戮解。《黄帝阴符经》有:“天生天杀,道之理也。”(12)督:督即中,中即道。古人的衣服,是背后两片缝合拢的,中缝叫督(裻)。(13)全生:生通“性”。全生,保全自己的天性。(14)养亲:颐养自己的父母。此句解释历来多有歧异,或谓养亲与养生没有关系,或作他解。《孟子·离娄上》:“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庄子或谓,养亲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15)尽年:享尽天年。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知识,注定是徒劳的。既然是这样,还要汲汲于求知,(以至于损害了健康,)那也只能是徒劳无益罢了。做世俗所谓的“善事”,不要为声名所累。做世俗所谓的“恶事”,不要招致刑罚的伤害。(不要被世俗的善恶所绑架,)要效法天之道,走中间虚空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身体不受戕害,确保自己的性情不被扭曲,尽心尽力颐养自己的父母,并充分享受上天给予的寿命。

在本节中,作者承接上一篇关于认知的话题,谈生命与知识的关系,引出养生的话题。接着,作者总论自己对养生原则和养生目的的看法。

和老子一样,庄子对人类的知识是高度怀疑的。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不能因求知而害生,必须以命来养命。关于的养生原则,庄子有两句话,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前一句话从正面谈养生原则,后一句话从反面谈养生原则。

庄子认为,养生要达到四个目的,即保身、全性、养亲和尽年。换言之,养生不仅要养肉体,而且要养精神,不仅要身心健康,而且要有融洽的社会关系。养生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要活到人的自然寿命。

在本节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句最难解读。我们知道,老庄所言善、恶,和当今世俗所言之善、恶多有不同。有人把善解释为擅长,把恶解释为讨厌。也有人以天道为标准,把合于天道的称为善,把不合于天道的称为恶。

名和刑也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把名解释为出名或声名,另一种是把名解释为形名之名。所谓名,也就是事物的名称,代指各种知识。刑,一种是把它解释为人为之刑罚,另一种是把它解释为上天之刑戮。

因此,“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除了上述译文中的翻译以外,还有一种翻译: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要远离所谓虚名。做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要远离天之刑戮。两种解释都通,皆罗列于此,仅供参考。

第二节庖丁解牛

庖(páo袍)丁(1)为(2)文惠君(3)解(4)牛。手之所触(5),肩之所倚(6),足之所履(7),膝之所踦(yǐ乙)(8),砉(huā花)然(9)向然(10),奏刀(11)騞(huō豁)然(12),莫不中(zhòng众)音(13),合于《桑林》(14)之舞,乃中(zhòng众)《经首》(15)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16)至此乎?”

(1)庖丁: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2)为:替,给。(3)文惠君:有说指梁惠王。(4)解:剖开、分解。(5)触:接触。(6)倚:靠。(7)履:踏、踩。(8)踦:本义为脚,用膝抵住。(9)砉然:皮肉分离的声音。(10)向:通作“响(響)”,声响。向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11)奏:进。(12)騞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13)中音:合乎音乐的节奏。中:合乎。(14)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15)经首:传说中的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犹合,指合乐,节奏。(16)盖,通“盍”,何故。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豁豁的声音,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释(1)刀对曰:“臣之所好(hào)(2)者道也,进乎(3)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4)遇(5)而不以目视,官知(6)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7),批(8)大郤(xì细)(9),导(10)大窾(kuǎn款)(11),因(12)其固然(13),技经肯綮(qìng庆)之未尝(14),而况大軱(gū孤)(15)乎?良庖岁(16)更(17)刀,割也;族庖(18)月更刀,折(19)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20)于硎(2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2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23)其于游刃(24)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5),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为戒(26),视为(之)止(27),行为(之)迟(28),动刀甚微(29),謋(huò货)然已解(30),如土委(于)地(3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2),善(33)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34)焉。”

(1)释:放下。(2)好:喜好。(3)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4)神:精神,心思。(5)遇:接触。(6)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7)天理:天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8)批:劈。(9)郤:同隙,间隙。指牛骨节的间隙。(10)导:引导,引入。(11)窾: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12)因:循,顺着。(13)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14)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从未尝试(砍)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技:通“枝”,指枝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粘着骨头的肉。綮: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未:不曾。尝:尝试。(15)軱:毂轳的合音。骨与骨相接处象车轴于毂,所以称軱,这里指大骨头。(16)岁:每年。(17)更:更换。(18)族庖:一般的厨师。族:众,指一般的。(19)折:犹斫。(20)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21)硎:磨刀石。(22)无厚:没有厚度。(23)恢恢:宽绰的样子。(24)游刀:运转刀口。(25)族:犹簇,筋骨交错处。(26)怵然为戒:小心谨慎。怵:惕。(27)视为止:目光专注。视:目光。为:因。(28)行为迟:动作因此而慢下来。(29)微:轻。(30)謋:同磔,张,开。这里指骨肉迅速分裂的声音。解:解体。(31)委地:丢在地上。委:堆、积。(32)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33)善:同缮,修缮。这里讲作擦拭。(34)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天之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样子(构造),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这个而(停止)集中在那里,动作因为这个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微,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卸)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庄子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呢?或者说,文惠君听庖丁之言,而悟养生之道的“道”是个什么道呢?大家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庄子在讲处世之道,以解牛为喻说处世之道。故事用牛比喻复杂的人间社会,用刀比喻人的生命,用牛的筋脉骨骼比喻各种社会规则。人生于世,要顺应社会规则,不能跟社会规则发生正面、直接的摩擦和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把这个故事的寓意理解为处世之道,貌似说得通,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上去和本篇的主题联系不大。庄子会离题万里,随便讲一个故事吗?仔细想想也未必。

在后文《达生》有一个故事:“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

什么意思呢?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居住在岩洞之中,饮用山泉之水,不与世人争利,到了七十岁脸色还像婴儿那样。但他不幸遇上了一只饥饿的老虎,那只饥饿的老虎把他给吃掉了。有个叫张毅的人,无论是大户、小户,没有不去拜望的。但他到了四十岁,却得了内热病死了。

单豹虽然会养生,但还是被老虎吃掉了,张毅虽然会处世,但还是得病死掉了。按照庄子的观点,这两种人称得上是会养生吗?肯定不是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你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但突然出现一个无妄之灾,有人把你给灭了。这样的养生有什么意义呢?这种人称得上是会养生吗?庄子在本篇开头已有提示,他的养生观是广义的养生观。

这大概是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的字面意思。但它是不是真的就是庄子本人的养生观呢?那也未必。

按照肖钢先生的提示,庖丁解牛故事主角之一是个厨师,他的本职工作是下厨做饭,而不是提刀宰牛,宰牛是他该干的事吗?宰牛真的是他的专长吗?庄子讲庖丁解牛的故事,并不是认同庖丁的道理,而是嘲笑甚至反对他的道理。仔细想想,肖钢先生的解读,既非常有意思,又非常深刻。

是啊!宰牛是厨师该做的事吗?你做得好又能如何呢?同样道理,掌控生命是人能做的事吗?人对自己的生命的认知又有多少呢?穷尽了吗?肯定还差很远!老子和庄子对于知识和经验一贯持怀疑态度,对于养生知识的态度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指望通过有限的知识来养护生命,他们是持反对态度的。怎么办呢?弃绝人之道,以合天之道。

第三节右师之独

公文轩(1)见右师(2)而惊曰:“是(3)何人也?恶乎(4)介(5)也?天与(6)?其(7)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8)使独(9)也,人之貌(10)有与(11)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1)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2)右师:古代官名,古时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3)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4)恶乎:何以,怎么。(5)介:独,独特。《广雅》:“介,独也。”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古有刖刑,砍去犯人一只脚。(6)与:通欤。(7)其:抑还,或是,表推测语气。(8)天之生是:谓天生此足。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9)独:独足。(10)貌:相貌,形状。(11)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予”,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予。

公文轩见到右师,心中大吃一惊:“这是个什么人啊?(这个人怎么这样啊?)他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呢?这是天生的呢?还是人为的呢?”暗暗一想,自言自语道:“这是天生的呀,不是人为的哟。老天爷生他,就是要他一只脚呢。一个人的形象,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就可以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人为的。”

庄子这里讲的这个故事,极其简短,语焉不详,同时也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他讲这个故事,又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非常关键,这个词就是“介”。对它的解读,关系到整个故事的理解。通常把它解读为“独,一只脚”的意思。按照这种理解,整个故事的大意就是这样的:

有个人长着一只脚。长一只脚的原因,可能是先天的,比如说先天残疾,也可能是后天的,比如说因为行为不检点,触犯了法律,被砍去了一只脚,当然也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至于具体原因呢,庄子没有追问就下了断语:都是命中注定的哟!

如果这种文字解释能够成立的话,庄子又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许多事情,比如说形体的美丑变化,是人所不能左右的。面对这样一种形势,人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保护自己的心灵,不受它的冲击和影响。过于在意外在的变化,就等于带上了某种枷锁,或者说受到了“天刑”。

肖钢先生给出了另一种独具洞察力的解释。他认为,庄子此处以公文轩为人名,比喻人的认知能力的高远境界。右师则指师傅的师傅,此处暗指人体无师自通的完美能力。这段文字实质上是,在探讨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非常神奇。它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天然如此,还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天然的,也就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泽雉之善

泽雉(zhì治)(1)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í齐)(2)畜(3)乎樊(fán凡)(4)中。形(5)虽王(6),不善(7)也。

(1)泽雉:生长于沼泽地的野鸡。又解:泽似稚而非,泽尾长而稚尾短,泽雉之类是也。(2)蕲:期,求。(3)畜:畜养。(4)樊:笼子。(5)形:通行本作“神”,据张远山校勘改作“形”。指身体。(6)王:称王。(7)不善:不好。

沼泽地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们不希望被养在笼子里。养在笼子里,样子长得虽好看,但毕竟感觉不太好。

这段文字更加简短,甚至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因为它没有情节,只能说他陈述了一个事实。庄子讲述这个事实,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笼子里的野鸡,虽饮食无忧,但毕竟没有自由。因此,也不能说是感觉非常好。庄子是在说野鸡吗?很显然,庄子不是在说野鸡,而是借野鸡在说人。

每个社会,都有其制度,也都有其体制。这些东西,天然会对人性造成某种束缚,甚至伤害。因此,可以称之为牢笼、藩篱。人不能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肉体需要,就去做一些损害人身自由,特别是心灵自由的事。

这里讲的道理不难理解,然而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所以,卢梭有句话:“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第五节安时处顺

老聃死,秦失(yì佚)(1)吊之,三号(2)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3)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4)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5)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6)倍情(7),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8)。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9)。”

(1)秦失,人名。一说秦失即关尹,秦失亦作秦佚,佚、尹音通相假。(2)号:大声地哭。《颜氏家训·风操》:“礼以哭有言者为号。”在哭的过程中,伴随着言说,即号。三号:大哭三声。(3)至人:至高之人,得道之人。(4)哭:哭诉。按:先秦汉语中“哭”一般是一种社会礼仪性的行为,不一定流泪,但通常伴有诉说,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等情感。(5)会:聚,碰在一块儿。(6)遁天:失去天性。(7)倍情:违背实情。(8)遁天之刑:违背天理而受到的刑罚。(9)帝之县解:天帝解人于倒悬。后文《刻意》有:“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老聃去世,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哭一阵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啊!”“那么,这样吊唁,可以吗?”秦失说:“可以的。我原以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刚才我进去吊唁时,看见有年长的哭他,象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的人哭他,象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该来的时候,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你们的老师他顺理而死。对于世事变迁,要坦然接受。对于各种矛盾和冲突,要先接受再处理。逢事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能让悲伤和快乐萦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老聃就是老子,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则故事中的人物以老聃为名,可能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也可能确有其事。这则故事篇幅不长,但层次比较复杂,如能突破文字障碍,不难做出合乎情理的解读。

这则故事的主旨,集中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上:“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什么意思呢?对于世事的变迁要安之、顺之,不能有过度的心理反应。否则,悲伤、高兴等过激的情绪反应,会干扰人体内在的平衡,进而损害人的健康。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发病既可能是由于外部气候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内部情志变化导致的。外部气候的变化,可以分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情况。这就是所谓“六气”。六气太过或不及,就变成了六淫或六邪。淫邪侵袭,会损害人体健康,导致疾病。

人的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况。这就是所谓“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又称为“五志”。七情内伤,五志不遂,也会损害人体健康,导致疾病。

人体是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要保持内在的平衡和稳定,人的身体才能健康。反过来说,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很多时候,伤害人的不是某个事实,而是人对这个事实的反应。发生一点小事,内心就翻江倒海,焉能不病?!这就是情志致病的道理所在。

怎么办呢?必须提高生命内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菜根谭》里有句话说得非常好:“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第六节薪尽火传

指(1)穷于为薪(2),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指:通“脂”,油脂。(2)薪:烛火。

用油脂当薪火,油脂烧完了,火却可以传下去,不知它何时穷尽。

这段话更简短。它基本上是一个比拟。指,通“脂”,用来比拟个人有限的生命。火,则指大道或无限绵延的宇宙。这段话庄子要说什么呢?死亡也是养生回避不了的问题,但对死亡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什么才是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呢?尽管生命是有限的,但却可以把道德的精神连绵不断地传下去。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对待生命的最负责任的态度。

PS:读懂《庄子》不容易

一般人说话的时候,一句话只表达一个意思。一个人说完一句话,不能说我既表示这个意思,又表示那个意思。但是,这个道理,在庄子这里却行不通。因为他经常话里有话。

《庄子》一书中讲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故事,连一些人的名字也奇奇怪怪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要和大家捉迷藏吗?非常不幸,答案是肯定的。因此,读懂《庄子》非常不易。

读懂《庄子》,首先要过语义关。什么是语义关?字面意思要解释通。过语义关,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庄子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中间语言和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我们要跨过时空的阻隔,吃透《庄子》的字面意思。

其次,要过道术关。庄子的认知能力异于常人。之所以异于常人,是因为他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庄子》一书,不仅是在讲他的认知体验和认知成果,而且也是在讲他的认知方法。所以,他这本书不是光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且也讲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是呢,这些道理和方法,庄子并没有直接讲出来。他把它们藏了起来,藏在了文字后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庄子说了,他的表达方式是寓言、重言、卮言。

什么是寓言?就是讲一个故事,把要说的话藏到里面。什么是重言?就是借别人的嘴,说自己的话。什么是卮言?随便说说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肯定也不是。信口胡说,前言不搭后语的,那不是神经病吗?以庄子这样聪明的人,绝对不可能信口胡说。

总之一句话,就是他话里有话。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你姓不姓高不重要,你长得高不高也不重要,你站得高不高才重要!想与高手论道,可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80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