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天地六ldquo尧观乎华
今天简单说说这两篇故事,因为故事书面意思很简单,就不做详细解释了。下边大体说说《庄子》想表达什么意思吧。
《庄子》天地原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点评:本篇通过唐尧与华地封人的对话来阐述反对“刻意”的道理。华地封人祝福尧帝长寿、富贵、多多子女。尧帝认为:多生子女会增加忧虑,富贵会产生好多麻烦事,长寿会延长为形躯所累的时间。华地封人认为尧帝不是无为之德,而是被名、利、财货等外物所累。长寿、富贵、多多子女是人们向往的,但是呢,人们又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这就是被万物所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解除名、利、财货、权利的精神桎梏,不被外物所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和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不负韶华,何必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呢!何必过于在乎荣辱得失呢?物来不迎,物去不送,何必为了身外之物患得患失呢?想想天地大道,才是人生的顶级楷模。内心至虚至静,没有私心杂念,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被外物所累,故能主宰万物。尧帝为了几个问题患得患失,天地事情千变万化,那不得整体患得患失啊?人的至高境界是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活出真实的自我。
《庄子》天地原文: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乎耕而不顾。
点评:伯成子高是真正的智者。尧帝虽然为名所累,但一切出于公心。天下管理系统虽然出了问题,天下百姓人人效法榜样,树立道德楷模,但是人们喜欢尧帝,尊崇尧帝的高尚品格,所以不用行赏能自勉行善,不用惩罚也害怕行恶。到了禹治国理政的时候,天下百姓受到了更大的惊扰。奸诈邪恶之徒能钻社会制度漏洞了。推行仁义,树立道德楷模,奸诈的人能靠能言诡辩博取高位,获得权力,忠厚老实的人逐渐失去了地位,进而导致天下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商君书》和《韩非子》把社会看的异常透彻,推行仁义会导致虚伪之徒横行,有些人能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刷刷嘴皮子就能获得权力和地位。这样,谁还会从事艰苦的劳作呢?奸诈人受益,老实人吃亏,天下怎么能有不乱之理呢?伯成子高为什么不愿和大禹共事呢?应该是伯成子高看到了社会蕴藏的危机,看有了社会不安因素的根源。大禹呢?听不进入谏言。推行仁义,以人道取代天道来治国理政,让天下失去自然真性,这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巍峨的远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