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南华经之二齐物论读后感
一,《齐物论》概述: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也是最长的一篇,它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巜逍遥游》一并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齐物论》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二,《齐物论》的境界:
1,人籁·地籁·天籁:
《齐物论》一开始就拋出人籁,地籁,天籁之自然现象;子游说:“人籁似管乐器。地籁似是万物的窍孔。敢问天籁的模样。”子綦说:“风吹万物,由于窍孔有各式各样的,发出的音响也就有各质各色的。风不能想吹便吹,想强便强,想弱便弱,窍孔也不能想吼叫便吼叫,想喑哑便喑哑,想发出怎样的音响便发出怎样的音响。空间嗝气成风,风吹窍孔成响,原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谁在努力争取,纯属自然界的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你总不会真的以为有谁在那里拼命吼叫吧。所以,听见地籁的音响,你若能认识到这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灵耳便能听见那里面存在着天籁的音响,亦即自然规律吹籁萧发出的音响了。”即天籁由自然规律支配,也即由道支配;地籁由天籁支配,人籁是由地籁支配;而能悟到此三籁是因为子綦已进入吾丧我之状态(“今者吾丧我”),即在无我状态(呼应巜逍遥游》之结论)才体悟到的。
如同天籁之与地籁和人籁,大知与小知也各有各的境界;大知闲散,心宽气缓,灵活稳健;小知干练,器窄量浅,整天盘算;大知言论,平平淡淡,不怀成见;小知言论,伶俐善辩,有板有限,终归片面;总之,这些人生百态,无论他们是多么地千差万别,均是天籁的音响主宰而表现出来的状态;白日去了黑夜来,黑夜去了白日来。白日黑夜在我们眼前演循环戏,谁都看得见。戏台上的万事万物与人生百态,明日会演变到什么状态,明夜会演变到什么状态,谁都弄不明白。罢了,罢了,何必白费心思哟。早晚你会悟到,戏台上的这些演变没有一件不是自然而然的啊!(齐物,也即道在支配)
既然人的言行,性格及秉性天赋均由天籁,地籁及人籁基本定型,本人之浅见就是人出生时之年月日时辰对应天地当时之天象地象,也即民间所谓的天干地支,此谓人的天籁地籁,再加之人的父母祖辈基因,也即人籁,它们基本上决定了人的秉性,后天的发展若全部顺着秉性发展,此人的生命轨迹就会一帆风顺,也即天性,天赋得到展现,人生定会成功,身心康泰!若后天的环境抑制了先天秉性的展现,那么此人的人生就不会很成功,或者说既使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努力,逆秉性发展也不会取得较大的成功;
世间三十岁左右的后生往往会豪气冲天,似可征服一切,到四十岁发现并非如此,到五十岁才知天命(儒家孔圣人有此说法),世上並非一切都能由主观决定得了的,似乎万事万物运行都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操控!
凡事凡物,包括似乎万能的人类均要受自然规律之支配,万物平等,真正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何必妄心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不适合自己秉性发展的高大上目标,还不如静下心来识别自身本来就具有的秉性天赋,尽情发挥之。
2,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枢:门轴,意为重要的部分,环:园形之物,此喻空虚,空性;枢立环中,即空性之见,如此可以周转贯通。应付是非,行动自如。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阴阳,是非,对错,明暗,生死等变化之中,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其机在空!认识其变化规律的关键在于心性空见,不落两端,以应无穷;
太极中最基本的无极桩就是空性,它能生太极;无极就是极度放松,无形无象,阴阳调和之空性状态;无极桩是太极最基本的入门桩;同样浑圆桩(空性)也是一些内家拳的根基;更深一层佛教《金刚经》之核心就是空性,《六祖坛经》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儒家之中庸之道也谓不偏不倚,空性也。就连我们中国股市龙头战法的教宗彭总都一再强调股市投资需遵循数字“0“原则,即空性原则(巜香象渡河》1.5节龙头战法的数学原理,P26)。
人若能做到时时处处于空性之中(清净无为),天地悉皆归,自然身心健康,事业顺利!
3,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此句是《齐物论》的核心之一:齐物!万物都是道生成(道行之而成),成与毀是物的不同形态,我们用凡夫之心分辨所致,然而物体之本质并未变,道通为一,仍然是同一个东西!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我们每个人都是道生成的,虽然长相,秉性不同,这只是吹万不同,即天籁,地籁,人籁不同而已,但我们本体是一样的;其他物体类推,这就是万物平等,即庄子的齐物论。
因此我们任何个人不用去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在某方面的成功,每人均有自己的特长天赋领域,尽情挖掘自己的秉性及特长并让其发挥之就行了。
4,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庄子再次强调万物是一体的,即齐物的;本质上来说万物沒有分别,没有边际,是一个整体,勿需我们用心及言语来分别;正是因为人有妄心,分别心,于是才产生了边界,区分,即所谓八德:左,右,伦,义,分,辩,竞,争。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圣人怀之;
人们分得太细,太钻牛角尖,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看到细节,片面即只看到术,而看不到策略,宏观面,即不可见道!而圣人,见道之人,就不会分辩这些细节而包容之,统观大局而注重战略;
股市投资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宏观面基本面第一,何况养生,锻炼身心,创业干一番事业,更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非有上等宏观策略,大局观是不可能成功的。万物是相联系的,一体的,整体遵循道的规则,也即自然法则。大势所趋,万事可期,天之道。
5,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本体都是道一,无是非对错,一切都是虚妄之相,即所谓尽然!
蕴在佛教上指色受想行识,也叫五蕴;均是心之妄相,五蕴皆空;道教用八卦来描述世间万象,这八卦糅起来,合和起来,即"置其滑涽“而成中庸,也即空性!如此就达到了真正的齐物境界!
三,《齐物论》部分内容之体悟: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体悟:儒墨之是非之争,也即世间之是非,彼此以对方的是作为非,以对方的非视为是,这样永远没有结果,还不如忘记是与非之观念,上升一个层面就会恍然明白,本来事物就没有彼此之分,是非只不过是事物的两面而已,它们对立而统一,彼此依存,非此就无彼,非彼也无此,即齐物也。)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体悟:是与非是二之观念,也即偶,道是不二之观念,道及佛法都是不二之法,无是无非,无善无恶;道的核心是空性,即在环中,以应无穷,因为是无穷尽,非也无穷尽,不如空性,就可应对一切无穷无尽的是是非非,简单又明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体悟:万事万物纵使千差万别,一切都是本然,没有什么可与不可,存在就是合理的,不用去分辨,小草与巨柱,丑八怪与西施,还有那些吹牛大王,变脸奸雄,妖魔鬼怪等等均是道的生成物,由道支配,道通通将他们等同视之,万物齐一。)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体悟:与巜清静经》之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上士不争,下士好争意思相同,)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体悟:圣人因为齐物了,因此就不会有分别心,也不会有利害之念,不会有为,一切随缘,故此可以游乎尘垢之外,逍遥自在;有尘垢是因为有分别心所致,既然分别心都没了,哪来尘垢,即达逍遥之境界!)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体悟:忘记生死仁义是非之念,通达于无我之境界,即空性之境。)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体悟:周之梦为胡蝶,亦或胡蝶之梦为周,相上虽有分别,也谓物化,实则均是虚妄之相,心之所为;心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无物化之别,道通为一,相只是道之表相而已。)
小结:
《齐物论》揭示了人之秉性天赋由人籁地籁及天籁三籁基本定型;纵使人有千差万别,只是吹万不同而已,本体是相同的,即齐物;世上万物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凡有所区分是凡夫俗见,万物本来就是如此,道通为一;要挖掘自身秉性天赋要做到无己,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空性;在无我状态中入定开悟而得智慧,见自己本性,悟出自身秉性天赋,依照自已本性及秉性去发展,遵循道,依自然规律行事,顺大势而为,则身心自会健康,事业自会成功,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而已!
以上。
如想阅读更多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