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读透一本好书读后感十
「拨开混沌方知路在何方!」
陈仝
信仰
《四世同堂》读后感
当初心说的支持者看到日心说后,会觉得不着边际;当一个基督教徒看到别人无视所谓上帝的教诲,会觉得荒谬无比;当冠晓荷看到瑞宣对日本人的冷淡后,会更加看不起他......他们中有些可能是错的,可却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为什么?
因为他们深信不疑,他们相信这是对的,那么,这就是对的——可怕的信仰,过度的相信会使人近乎疯狂。
一些信仰无疑会带来灾难与邪恶。像那些妖言惑众的邪教,又像当时日本人的对东条英机的狂热,这过分的专注使他们着了迷,而只看得见眼前那一滩小小的浑水。因此,哪怕是面对浩瀚的海洋,他们也会把浑水滴在自己的眼睛上。这样,无论是多么美的风光,他们也只能看见浑浊,而美其名曰:能解释一切的真理。
冠晓荷从来不要脸,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当官,而不管用什么手段!因为当官便是他的“信仰”,只要能达到,什么行为都应当是好的。邻居,北平,和国家都不是他的信仰,所以他出卖他们,而去做他的发财梦!
恶信仰可以成就一个恶人,就像垃圾养育苍蝇一样。
钱先生也有自己的信仰,一种决绝的,纯粹的爱国信仰。这让他从诗人变成了一个毫不体面,而又光荣的战士。这让他从一个连一只蚂蚁也不愿踩死的,软软的人,变成了到处教唆杀日本鬼子的“无情”的人!
他虽然被日本人抓去,在狱中受尽苦处,但是还很健康,或者很快活。为什么?因为他有了决心,有了信仰。“信仰使他绝对相信日本人是可以打倒的,决心使他无忧虑的,毫不迟疑的去做打倒日本人的工作。信仰与决心使一个老诗人得到重生与永生。”
陈野求,论知识,不比钱先生少;论爱国的心,也绝不差一点半点。但爱国没能成为他的信仰,而家庭取代了它。他的信仰是他的10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是中国人几千年前传下来的封建孝道,与北平所给他的忍耐。他虽然有一走了之的勇气,但人难以脱离他的信仰—这些使他成了一个平庸的人,一只只能在洞中瑟瑟发抖的兔子,一个没有尊严的亡国奴......
终南山院士有信仰,他要带领团队攻克疫情难关;白衣天使们有信仰,他们屏足了气去拯救每一位患者;小区的看门警卫也有信仰,他要保护小区业主的周全......
看吧,人人都会有信仰。
看吧,信仰是人人手中的玩物——你决定了它;但它又无不处处影响着你——你依赖着它,凭它做出判断和选择。于是,它变成了一团看上去美好,而又十足危险的东西。可能让人鼓足干劲,可能让人攻心入迷......
所以,在触碰它之前,请先做出判断吧——实在要小心,小心“玩火自焚”!
老殷想说:
生命的信仰,根植于你我心中了吗?
焦凯源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思想已经登峰造极,可依旧还是肉身凡胎,终究要面对生老病死,无法逃避。
在他人生最后也是最宝贵的时光里,他仍不忘谆谆告诫弟子们要好好“知良知”,对于心学,他也算得上是鞠躬尽瘁了。
他创造了很多人都不能创造的人生成绩,散发了很多人都不能散发的光辉,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完美的人生就是这样,尽可能在良知的引导下创造引以为傲的功绩。年1月9日,他被装入棺材,一路向浙江,他的弟子与崇拜者哭声震天,让整个中国地动山摇。这是人们对一个伟大人物最具敬意的膜拜,在整个明代,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但是,在王阳明死后,没有收到统治者的应该的敬意。他的弟子在北京政府被大批驱逐,他也被削夺新建伯爵位。但是王阳明如果在天有灵,他也不会动心,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承受不公平,他已经麻木,或者说,已经超脱了,压根也不在乎了。正如他的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光明的内心永远不会被世俗黑暗所玷污,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也只对人民能不能致良知而动心。
弘一法师的遗言:“悲欣交集”,是他对生死的看淡,对人生的体悟,阮玲玉的遗言:“人言可畏”,是她对世俗的劝告,对执迷不悟者的批判,而王阳明的遗言,则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只有认为自己一生已经圆满,那才算真正的完美结局,王阳明就是这么想的。
人的一生注定不同,有人生来不平凡,有人终生默默无闻,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的人就生在罗马。
王阳明没有责怪命运的不公,没有怨恨皇帝的荒淫,奸臣的罪恶,而是选择在致良知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他到达了他的罗马。如果一段时间,一件事情,结束后,自己认为圆满了,那么你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罗马。只要心中有数,内心敞亮,不管结果好坏,亦复何言?
老殷想说:
曾很多次读到过“致良知”,但似乎只有在认真读了凯源的这篇文章后,才对它有真正的理解。
刘可名
孤独的幸福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
是被抛弃在巨轮上的孤儿。他在小时候就弹得一手好钢琴,长大后更是成为一位船上有名的钢琴师。有一位美国爵士乐鼻祖听说了的事,就来到船上与比试。在见识到高超的钢琴技艺后也甘拜下风。接下来有一天,为了一位女子想要离开这艘从他出生就没离开过的船。可是当他走上下船的楼梯时,他又回来了。后来,他在船上唯一的朋友因为想要回到陆地,离开了这艘船。最后,只剩他一个人还待在那座船上,炸药将他炸得尸骨无存。
文中比较经典的一个片段就是打算离开这艘船,却在走下台阶三步后就返回了这一部分。这让我不禁去想,为什么他想要离开呢?又为什么他回来了呢?
他的离开,直接原因在后文中提到,是因为他在船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下船后,希望能去找他。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前文中提到的,“当你打开报纸,战争爆发了;当你看见一列火车,你想,我该离开这里了。当你看镜子的时候,你会意识到,你老了。”也就是说,想离开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有些不甘于现状。
可是为什么他最终没有离开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是他发现了大陆上社会的喧闹与嘈杂,而他没有当时社会上所涌动的浮躁的欲望。那时的社会就像小说中提到的“太过美丽”。比如前面来与他比赛的爵士乐鼻祖,原来就是妓院里为人家弹琴的,为了迎合客人才发明了爵士乐。而爵士乐鼻祖的失败,我想就是因为他太功利了。爵士乐鼻祖的心里想的是胜利,而心里想的是艺术。这正是与爵士乐鼻祖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鼻祖失败的原因。再举一个例子。当他的朋友告诉他,以他的钢琴技术,到大陆上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可以生活的很安逸:娶一个老婆,生几个孩子,富庶的度过余生时,拒绝了。这样的生活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可是为什么拒绝了呢?我认为,这正是因为他坚守本心,回归自我,他足够了解自己,所以才不会被迷了眼。再转回到下船的问题。下船意味着和过去三十多年的生活说再见,而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在最后没有被外面世界的浮华所吸引,而是选择继续待在他从小生活的这个家上。这也正如小说中一段经典的话所说:“我明白了。对我来说,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太漫长的旅途。是一个太漂亮的女人。是一种气味太强烈的香水。是一种我无法弹奏的音乐。请原谅我,我不会下船。就让我回去吧。”正是因为的这种纯真,这份不世俗,这份超凡的孤独才赢得了我对他的喜爱。
文章中还有一处感动我的地方,就是在最后,天堂与人的对话。——天堂的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为什么会没有他的名字呢?正如小说里所说——“他似乎超越了一切”。因为在他身上看不到寻常人身上有的欲望。他的幸福,不存在于金钱,名声,爱情,或是自由。他的幸福,只在这艘船上,只存在于他拂过钢琴的指尖。因此,他是在孤独中幸福。
看这本书,不得不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我在网上了解到,一战后美国式的财富积聚带来的社会生活的膨胀与狂热,使得西方时尚演化为过度放纵的裸露和性感。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人心浮躁。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也将对纯真世界的渴望与追求暗含进去。可无奈的是,作者的这份期望也只能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成为心中的美好想象了。
,他活成了多少人心中想活成的模样,可是又有多少人在现实的压迫下选择了低头。在那些个失眠的夜里,面朝大海的方向,你是否看到孤独而又幸福的背影在心头久久不去……
老殷想说:
看过《海上钢琴师》,深深打动我,这世上少有的纯真的快乐和纯粹的自由,甚至可以为之付出生命。
可名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学习,为她点赞!
沃亦昀
希望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CH7-8
时间过得飞快,韩新月在学校中已经度过了一个学期,但她却因为突发情况,被检查出风湿性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学校。
18岁的年纪,本应是花般的年华,却因为病魔将她永远地困在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无法感知世界的温暖,无法感知色彩的缤纷,只身下洁白如雪,空洞,乏味,令人心碎。
“医院,生死场;医院,天使和死神搏斗的战场;医院,交织着科学的无情和人类的多情……”
医院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痛苦的病情和医院成为许多人的噩梦。但它又是温暖的,因为有了它让百姓多了生的希望,多了生活的勇气。
韩新月是幸运的,虽然她最终都没有摆脱病魔的纠缠,医院的时光因为两个人而变得有了色彩,一个是她的老师楚雁潮,另一个是她的主治医生卢大夫。今天我想重点讲讲卢大夫。
卢大夫在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她是科学的代言人,她的出现往往象征了韩新月病情的恶化,作者借她一步步推动了小说悲伤的发展。但她又像是韩新月无形中的希望,她对待韩新月就像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温柔,慈祥,将韩新月的绝望一点点遏制住,将她的惊恐和不安一点点消磨。她是一个不可缺失的存在。因为有了她这样的人物,医院中的时光并没有多么枯燥,相反有了色彩,有了温度。
我很喜欢卢大夫这样的人,准确来说是这样的医生。
首先,她是一个很负责的医生,很负责。她对待病人的病情总是一丝不苟。虽然她也有人的感情,但她也有科学的冰冷。她不会将两者混在一起,就事论事,即便她心中真的十分悲伤,在手术中也永远是那个一丝不苟、沉着冷静的卢大夫。她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就像是演员,即便在台下得知亲人的死讯,在台上似乎也永远只是那个没心没肺、不知悲伤为何物的角色。这一点,我特别钦佩她。
其次,是在陪伴韩新月时的耐心,和蔼,幽默近人。尽管她是一个老人,与年青一代可能有代沟,她却依然能与韩新月交心的谈话,令人忘记她是一个医生。她是一个很好的人,与任何人都很聊得来,但也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
我曾说过我也想成为一个医生,但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医生,现在我明白,我要成为一个像卢大夫那样的医生。工作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平时能与病人一起聊天。我希望我能努力将更多地人治好,将医院变得不再是那么多人的噩梦,而是更多人的希望。
老殷想说:
小沃慢慢走进了故事、走近了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慢慢丰富了、世界慢慢多彩了……
胤蘅
苏菲和席德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在一开始艾伯特还没有给她上课的时候,她和我们都一样,上学,写作业,和好朋友一起玩,干着平凡的事,过着平凡的生活。而后来,她不断接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
苏菲的人物形象被作者塑造的十分生动。她是一个十分单纯活泼、爱思考、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的女孩。
在书中,当苏菲看到古城雅典从废墟中升起时,她坦然面对这一切;当她知道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时,虽然令人无法接受,但她依旧接受了这一切。
席德,亦是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性格鲜明,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她的生活和苏菲的生活交错在了一起。这种关系令苏菲感到十分苦恼,但席德则是一开始就了解真相,从新奇到后面的气愤,她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席德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点点,一点点相信了苏菲是真实存在的,后来她也为了苏菲报复了书的作者,她的爸爸。这让我们为她大胆的想象感到惊奇,也很佩服她的聪明机智。
苏菲和席德,在各自的世界中都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孩子他们是否真的存在?我知道苏菲是席德书中的人物,而他们都是我们书中的人物。那我们是不是别人书中的一个人物呢?到底是真是假,又有谁能知道呢?
“关于小白兔,最好把它比做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看的清楚。”苏菲和席德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她们在毛皮的顶端探索着这个世界。那我们是否像艾伯特说的那样,在兔子的毛皮中越来越往里面钻,不再探索这个世界,逐渐习惯这个世界了呢?
老殷想说:
胤蘅的读后感越来越有意思了,进步很大!期待她越来越好的作品!
王子游
自全?义?
人间世,就是人间社会。庄子人间世一篇,讲如何涉乱世以自全。
庄子先撰颜回请行的故事写出入世的困难。故事中,颜回向孔子请行前往卫国,劝谏暴虐的卫君。孔子叹息道,你去了恐怕要受到卫君的刑戮啊!你不了解卫君其人,你若用仁义法度的言论劝诫他,他会认为你用别人的丑恶彰显自己的美德,是在害他,他必定会反过来害你。你若进言,卫君必将抓住你言语中的漏洞而展开他的反击。你再谏诤下去,那就必定要死在卫君的面前了!接着,颜回几次反驳,陈述自己进谏的方法,都被孔子驳回。这里孔子的话其实是庄子意志的体现。最终,孔子告诫他:卫君接纳你的话就说,不接纳就不说。这实在是封建统治的悲哀。这句话,成了多少人处世的原则,这种不争的思想了却了无数臣子的诚心劝谏,使无数人止步。
高将传命前往齐国,问避患之法于孔子。孔子的回话有两句这样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这里的“义”是什么?应该是人应尽的社会职责,下文人臣侍奉君主,古时就属于义的范畴。但不少臣子却以取悦君主为他们的职责。“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这就是大义。不得已而做事,依旧按事情的实际去做,尽力而为却不顾自身,不顾生死。这是真君子。孔子告诉高将,遵从义行事,又何需避患之法呢?
下文庄子教导全身而退的方法,我只是略略看了看,大抵是装作不才,无用,支离其德,谨慎处世。这样人人自顾,龟缩不前的社会,宛如一潭死水。在自全与义中选择,庄子选了自全。庄子的选择是人之常情,他早已心寒。但总会有人不同。然人之生世,有其应尽之天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时,我们该做的,就是舍生取义。如钟南山院士,他带领团队攻克疫情难关,这是他的义;白衣天使们,他们拯救每一位患者,这是他们的义;抗日军民们,他们斗争,这是他们的义。他们为义,早已放下了自己。他们可能不懂“支离其德”云云,即使看到了,也只会一笑了之。在他们眼中,为义做事,无需原因。虽然有困难,他们也只会想着尽力而为。这里,义是人应尽的社会职责,它是义无反顾中的精神,类似信仰,更像坚守,但不想信仰般极端。这个社会职责不是他人规定的,是人内心产生的。人有了能力,自然想到的是利用,而不是把他藏起来。庄子这种叫人藏起才能的话,不是违背了人的本性吗?
老殷想说:
读完,王子游让我很惊讶!点赞!
任亭萱
做这样的青年《四世同堂》读后感在茫茫的战火中,有一群有志青年站了出来。他们背负着时代的责任与长辈们的期望,愿以自己的身躯,换来新中国的成立。他们虽年轻但不莽撞,虽热血但不盲目。他们是中国的力量,中国的希望。祁家的老三祁瑞全就是其中的一员。
曾经的瑞全,也不过是一个不懂世故的孩子。他也喜欢和朋友们出去玩,尤其是与招弟一起。可那天,玉泉山的水还在闲适地流着,青山还在雄伟地立着,卢沟桥的炮却响了。日本人踏碎了北平的安详与宁静。在那一刻,瑞全好像突然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只喜欢玩的孩子了,他成为了一名青年,一名有志向的青年。他明白,只有像他们这样年轻强壮的中国人,才能够拯救中国。在大哥的劝说与鼓舞下,他离开了北平,他要去找事做,找到拯救中国的路子。
他这么做理智吗?的确,他还年轻,还是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小孩儿。他从未离开过北平,也从未见到过外面广阔的世界,就这样孤身闯荡,能闯出什么事业?事实证明,瑞全的确为中国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即使书中并没有详细描写,可我能想象瑞全遇到的种种困难。或许他被日本人抓住下过牢,或许他遭受了严酷的拷打,可这一切都没有浇灭他的热情,反而使他更坚定地奔走,呼吁人们站起来,保卫中国。
经过了几年,他又回到了北平。与先前离开北平的孩子不一样了,他成了一名真正的男子汉。他与大哥,与钱先生联合起来,暗暗地为国家做事。当得知他以前最好的朋友招弟成为了一名特务,专为日本人做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亲手把招弟掐死了。作为瑞全,也许他会感到悲伤,可他没有站在个人的角度;他站在了一名中国人的角度。面对背叛祖国的汉奸,他就应该把这种人消灭。
瑞全使我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力量。就像一百年前的那场五四运动,正是那些青年学生们毫不妥协,也不顾他人的威胁,通过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才促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们身体中所蕴藏的巨大的能量。
不仅仅是瑞全,也不仅仅是五四运动的青年们,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经为这个国家作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正是这群年轻人的努力,才使此时的中国如此强大。
如今,中国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是00后,正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是什么样,也就决定了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正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比瑞全幸运得多。我们为什么而学习?从个人来说,就是上一所好的学校,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国家来说,我们学习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会决定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
即便没有战争,我们也可以像瑞全那样做一个有志青年!
老殷想说:
亭萱就是这样的有志青年!
爱,让这世界不一样
我的日记4月1日
这几天忙,没有能追剧《远方的山楂树》,今天中午挤了点时间看完最后三集。
那么一群青年点的知青,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上大学名额的分配、回城人员的确定……从青年时的意气奋发,到白发染双鬓时历经沧桑,他们一直在一起,共患难,那真挚的友情,让人羡慕感动。
或许,真实生活中这么纯粹的友谊也很少,但拥有这样的友谊是多么幸福幸运的事情。
明道奇迹树班是我带第一届寄宿班。一群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这真是一段不可思议的生命历程。我们都真诚以待,彼此忠诚关爱。当十年过去、二十年过去、三十年……我们再回到明道中学奇迹树班教室里坐一坐、再听一听唱一唱班歌《为你骄傲》、再说一说“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如果我还在,那一定已经白发苍苍了,但我一定会喊得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或许老泪纵横啊!你们或许也是白发两鬓,满含热泪。或许你们中的很多人仍然保持着联系,或者一直是最好的朋友呢……
如果这段生命历程中能积淀下这样宝贵的情谊,是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了?!
但这样的财富,一定需要彼此最真诚的付出、最真诚的努力、最真诚的……很多很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共同付出……
前段时间追《平凡的世界》和追《井冈山》。《井冈山》中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前辈们的智慧、《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的坚持,能给人以启发和前行的力量。这两部电视剧很想推荐给学生们看看,但我儿子在我边上泼冷水,他说这类电影现在他们都不喜欢也没有耐心看,学习以外仅有的一点快乐时光看这么沉重的电视剧可真是要把人憋坏的。他们都喜欢看快节奏的科幻片或者英雄片,刺激!
他的话有道理,我暂时放弃了这念头,找到适合的时间给他们看吧。一直觉得下一代的不一定要和我们完全一样,但一些优秀的品质需要传承。正如《园丁和木匠》书本中的这么一段话:父母,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给下一代提供文化历史感和延续性。如果失去了和历史的联系,那我们的下一代会失去很多东西。为人父母,不是教养子女,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
《园丁和木匠》已经全部看完,合上书本的那瞬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惭愧,作为家长,我并没有成为一座桥梁,很多时候,我是木匠,不是园丁。所以,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