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美学散步读后感宅家读读书

发布时间:2020/7/9 15:31:26   点击数:
哪专治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目录里面主要分以下几大点诗/文学和画的分界美从何处寻论艺术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论素描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寓意与音乐思想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美学思想评估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形与影我与诗新诗略谈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一、诗与作者书中没有提到什么美学体系,更多的是他本人对艺术的直接感悟,教读者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有极强的文学性。年8月受聘任编辑、主编《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年创作《流云小诗》。文章中大多例子和证据都是用诗中的句子来表述,另外,作者善用诗句来起承上启下,可见作者对于诗的热爱。也难怪在书中以诗开头、以诗结尾。从这一方面来看作者有着诗人的浪漫性格,所以文章的自由的、散步的文笔也不无道理。二、目录信息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籍贯江苏常熟虞山镇,源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23岁之前一直在中国,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这也让他成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美学大师。书中的中国美学与西方的美学几乎是各占据了一大半的篇幅,是比较性文章,运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突出中国美学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以及自身的特殊性,虽然没有完全点明这一论点,但是为以后中国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三、多层次多方位的美学体验从目录上看,文章内容上涉及中国的绘画、诗歌、书法、音乐、建筑园林等艺术,这一点来看宗白华先生学养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每段文章几乎和上次分享到的《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那本书里提到的,正文话题+论题+论点这样的结构吻合。而论点是从中国的绘画、诗歌、书法、音乐、建筑园林等多个方面举例,这样达到的效果不仅是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证据支持,还可以仅从文字中就让读者多方面、立体的感受到美学,使文章显得不仅仅是空空的文字与专业理论了。这些例子和有趣的故事,可以当作小知识点积累,为以后的论文或者其他文章提供一些证据支持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四、什么是散步首先解释了散步为何,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自由自在,类似于庄子书中的那些“罗汉”形象,我想作者在这里想说的就是漫谈,为本书的特点。五、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也就是讲诗与画微妙的辩证关系)(一)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按照作者的说法绘画可以将各个要素并列起来,而诗只能将这些要素相继的列出来,不能像绘画那样获得并列式的那种效果。但同时,诗人在谈到艺术作品时,仍然是不受束缚把它的描写保守在艺术限制以内。(这段话是莱辛在《拉奥孔》里面所说的)表明了诗与画有各自的局限性,也有各自特殊的表现规律,莱辛开创了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二)中国诗画的关系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来讲是正确的。但中国古代抒情诗里面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没有直接说出主观情感,达到了无我之境,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以有些中国诗画的统一与莱辛所分析的诗画分界相抵触。或者说是中国诗画补充了它,扩张了他们相互的蕴含。作者通过分析西方与东方诗画的关系,对此总结到,诗画各有它们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相互交流交浸。六、美从何处寻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这首诗好像在说“道不远人”,道在身边却求远,好像是在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但我们不是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它们找到美。这首诗的诗人,在踏遍陇头云是苦闷的、失望的,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面,只能在自己心中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凭借物质创造形象表达出来的,才能成为艺术,在主观心理条件之外,还需要客观物的方面的条件。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中的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但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为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那就是我们寻到美了吗?或许我们只是寻到了美的力量,肯定了他的存在,而其无限的丰内涵却是不断待我们去发现。古人发现了不少,但千百年后仍会有新的发现。而美的创造或者是发现美的人不仅能够开拓我们对美的感受,也使他本人更加在精神上更加豁达。七、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1、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第一资料多,但牵涉方面也多;第二,在各门艺术美感特殊性方面,审美观方面可以找到相似或相通之处。2、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要掌握魏晋六朝是中国美学思想上转折的关键,这时期的诗歌、绘画和书法,对唐以后的艺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绘画六法(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荣《诗品》、谢赫《古画品录》)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要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可以使美学史的研究从六朝再往上推。当然在宗白华去世之后,我国的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前段在秦始皇陵墓就发现了单体金银骆驼,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二)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1、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品联系起来研究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表面上看虚幻,但严格讲起来都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对当时的实际工艺品、美术品的批评。因此脱离当时的工艺美术的实际材料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研究方法。2、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从魏晋六朝开始,人们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达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且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着重表现于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文字的雕琢,王羲之的字,便有魏晋六朝之后的“初发芙蓉”的感觉,他的字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而在先秦时代,便有了这种“初发芙蓉”工艺美术—“莲鹤方壶”。这两种美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艺术中美和真、善的关系。艺术不仅满足每个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艺术品本来就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真、善、美,这是统一的要求。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偏偏强调真就走向了自然主义。如孔子批评古代器具过分装饰,而要求教育价值;老庄讲自然,根本否定艺术,要求放弃一切的美,归真返朴;韩非子讲法,认为美使人心动摇、浪漫,应该反对;墨子反对音乐,因为音乐引导统治阶级奢侈、不顾人民痛苦,认为美和善是相违反的。3、虚和实(1)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后代艺术的最大影响就是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即虚和实的观念。艺术家创造的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以虚代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虚实问题,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问题。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内部结构要好,外部表现也要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由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模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世界是变得有声有色,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2)是有哲学中宇宙观的要求和基础,或者说有思想的基础,所以上层建筑下的艺术就也应当有这样的特点和要求。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3)化景物为情思,将真实的世界变成艺术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虚实结合的事情,所以艺术也应虚实结合才有生命。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这一点其实是说到了艺术的实质,艺术创造本来就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表现。(三)《易经》中的美学《易经》的美学举例说明中国的美学思想在很早之前就有端倪,只是没有专门的书籍,就如同哲学。《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有六个字:刚健、笃实、辉光,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作者这里举例了,《易经》中《离卦》里中国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的关系。“明”字的古文明古文“朙”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在窗子上,是为明,中国人要求明亮,要求与外面广大世界相交通,窗子起到了有隔有通的作用,也就是实中有虚。《初日》出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王昌龄这首诗里面描绘了晨光射入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面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又穿进了罗帐,轻轻地抚摸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弄的琴瑟笙箫—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着,杨华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在枕边的美发上。丽者并也,旁边加一个单人就成俪,也就是并偶的意思,两只路并排在山中跑,是美的景象。所以有对偶、对称、对比等对立因素可以引起美感的思想。作者举了非常多的汉字的例子,就是强调中国的艺术理论与中国汉字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汉字,更不用说中国的汉字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艺术,所以在艺术理论和文字之间有非常大的联系,这一方面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四)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1、线条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的雕刻是团块。而中国要打破这种团块,就要虚中有实。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以及戏曲都非常注重线条的美,中国的形字旁边就是三根毛,以三根毛来代表形体上的线条,这就说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组织是线纹。说起线条绘画,我们会想到中国敦煌壁画,这里的线条除了客观绘画的线条,也有思想上的线条,也就是舞动的流动性,画家意境中一种有节奏的联系。2、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六朝齐的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也就是所谓的韵。生动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运动,虎虎有生气的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动中的人物,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所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美学要求,而且首先是对于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和总结。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气者,心随笔运,取向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把握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人们看出技巧。这样把自我融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的余地,所以“韵”者即有余不尽。迁想妙得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它概括了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方法的特殊性。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将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形象内部时就叫做“迁想”,经过一番曲折,把握了对象的真正神情叫做“妙得”。3、骨力、骨法、风骨这种笔墨的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怒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作“骨”。“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骨法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表现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第二“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中国画家多半用中锋作画,原因在于中锋写字时,不是平扁的,背阳光一照,正中间有一道黑线,黑线周围是淡墨叫做“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也就引起了“骨”的感觉。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重视思想表现为“骨”,重视情感表现为“风”,一篇有风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4、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中国人不是站在固定的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体,这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在空间观点上中国和欧洲绘画有很大不同。文字来源

前三点来源“斯图是个混蛋”图片来源

原创(打声招呼可挪他用)欢迎交流分享指正,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798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