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七十章2

发布时间:2017/11/28 15:59:25   点击数: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描述道的本体,也就是自性。《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

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者希,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今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提倡清静、柔和、慈俭、不争,这些都是本于人性自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最易实行,最见功效的。然而世人多惑于躁进,迷于荣利,和这道理背道而驰。

老子的思想企图就人类行为作一个根源性的探索,对于世间事物作一个根本性的认识,而后用简朴的文字说出个单纯的道理来。文字固然简朴,道理固然单纯,内涵却很丰富,犹如褐衣粗布里面怀藏着美玉一般。可惜世人只慕恋虚华的外表,所以他感叹地说:“知我者希。”

《解读老子》

老子认为自己的言论“甚易知,甚易行”,因为他所讲的,只是让一切回归自己如此的状态;他所做的,只是“无心于为”与“无所作为”,让一切顺着本性与禀赋去发展。由此衍生出柔弱、顺从、谦下、不争的表现,确实可说是“易知易行”。

为什么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呢?因为大家对“道”(究竟真实)太陌生了,以致忘记了那是万物的起源以及万物的归宿,然后只好困陷于人间的相对价值观中,作徒然无谓的挣扎,并在最后空留各种遗憾。人们不仅对“道”遗忘,连对“德”(本性与禀赋)也迷失了,亦即以“德”为工具,去换取外在短暂的利益,以致得不偿失。

“言有宗,事有君”:老子的言论宗旨在于为世人展示“道”;而他的行事根据则是保存天赋之“德”。

“圣人被褐怀玉”一语,可以代表老子的“圣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学说,例如静、柔、俭、慈、无为、不争等,这些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张。在社会生活当中应当是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易于被人们所实行。然而,人们却拘泥于名利,急于躁进,违背了无为的原则。老子试图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探索,对于万事万物作出根本的认识和注解,他以浅显的文字讲述了深奥的道理,正如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们理解,更不被人们实行,因而他感叹道:“知我者希”。对此,任继愈先生说:“他自以为很高明,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其实他唱出的是没落阶级的挽歌。并不是人们不了解他。而是历史抛弃了他。”(《老子新译》)

张松如先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历史却并没有冷落了他。单说先秦时期吧:相传春秋时的叔向、墨翟,战国时的魏武侯、颜触,都曾称引过他的话;庄子则颂扬他‘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

以宋研、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人又继承了老子而发展为黄老学派;至于韩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一度居于统治地位。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实突出道家,而司马迁《史记》并特为立传。演至东汉,甚至神化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总不能说是‘历史抛弃了他’吧。”(《老子校读》第-页)

我们感到任、张二位先生在对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怎样才算是被历史抛弃了的问题。任继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被人们理解和采纳,因而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没有被时代所选取。张松如先生则是从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历史所抛弃的问题。所以,任、张二先生的标准不同,观点上就有了差异。在历史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况,怀才不遇、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君子们,往往被后世的人们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的认识是,老子被他所处的时代抛弃了,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但他又被后世的人们认可,他的思想学说、他的政治主张,有些被统治者接受了、实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神化为道教之经典。

慈怀书院推出

《论语》共读和《道德经》共读

慈怀读书会联合怀师书屋推出

南怀瑾经典共读

长按识别以下







































有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42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