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范曾的艺术之路

发布时间:2023/12/29 20:43:26   点击数:

范曾,年生,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当代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范曾,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范曾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种。

范曾,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

  ——钱锺书

  读范曾兄《庄子显灵记》,有当年读杜工部《秋兴八言》的感觉。气概万千,非常佩服。

  ——陈省身

  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

  ——季羡林

  欲求人物之得其神,则必须有深厚之修养,而欲求笔墨之得其神,则必须有精到之功力。范曾先生于人物之能得其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读书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精勤之努力。

  ——叶嘉莹

  范曾思想的足,从渊深的历史学中起步,一步老庄,一步禅门,一步碑林,一步画苑,一步诗坛,一步古人,一步造化,一步外洋,一步中华。

  ——冯骥才

范曾艺术特点

范曾的书法

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

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为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他潜心研究历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他特别推崇陈老莲和任伯年。

范曾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诩诩如生,呼之欲出,风骨独具。范曾善泼墨人物,力追梁楷、牧溪、石恪诸人,深得海内、外行家推重,是当今中国新文人画的突出异军。

范曾亦善书法,用笔得益于汉孔器碑和魏张黑女碑,行书结体受王羲之、文徵明、米芾、黄庭坚诸人影响,博采众美,自成一家。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这是范曾绘画的显著特色,是他几十年创作甘苦的体味与总结,也是他为中国画提出的箴言。

范曾认为,举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自非一般。

范曾生长于诗人世家,受诗歌环境之熏陶培育,且有厚实的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其内心就蕴含着一份涵养深厚的诗魂,这份诗魂又氤氲在他的笔墨深处。

范曾的书法

所谓“书”,可以宽泛地理解其为“笔墨”。范曾指出,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也;如笔疲腕弱而企成大气象者,则未之见,此魂无以附者也。

中国笔墨为最具形式构成之特质、最具独立审美价值之艺术语言,中国画坛凡称大家作手,无一不以笔墨彪炳于世。魂附骨存,骨依魂立,诗、书于中国画之深刻影响于此可见。

就中国画的整体效果而言,范曾认为,中国画的诗意不只是体现在整个画面的意蕴风神中,同时也体现在每一笔的点划流美之中。诗、书、画在中国画上高度统一所构成的气氛,正是东方艺术最可自豪的特色。一个诗思滞塞的人,不会有灵动的情采;而一个用笔羸弱的人,画面也必然缺少凛然的风骨。凛然的风骨和灵动的情采之最深的根源,在于画家自身崇高的品德和博大的修养。

范曾艺术成就

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年,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建立;年,捐建并主持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年,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揭牌;年,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并在香港、日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年北京正式展开书画拍卖活动后,他的画也成为拍卖场的在世画家的中心。年12月北京拍卖出的一幅《华陀望断图》,起价8万,最后以12万成交。二年后回国范曾更潜心于绘画,行笔更加沉稳,更加注重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荣宝拍卖公司在近二年的拍卖活动中,范曾的《苏子吟啸图》成交价是23.1万元、《钟馗神威》以55万元拍出。范曾先生与荣宝拍卖公司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曾创下范曾先生半年内仅在荣宝斋交国税万元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范曾其画作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影响力。借其深厚的国学基础及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范曾以史入画、以文会意,画中熔融了中国文化的精魂,逐渐形成其在中国画坛书、画并绝,诗、文俱佳的艺术风格,是当代中国画坛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范曾曾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

作品欣赏

观世音菩萨造像cm×70cm

老子出关cm×97cm

乐在其中69cm×cm

十翼神来cm×69cm

伯乐悬崖试马cm×69cm

灵运感慨图cm×69c

怀素临池69cm×cm

神童训虎70cm×cm

我爱吾子cm×69cm

羲之爱鹅69cm×cm

伯乐直径33cm

老子出关直径33cm

汝欲何为直径33cm

远客来归直径33cm

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直径33cm

赤壁怀古cm×68cm

鹿王本生cm×70cm

达摩神悟图cm×69cm

五牛图cm×cm

 记者:您一直大力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我们如何从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寻找生生不息的活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光辉?

  范曾:我们生活在传统的长河之中。传统是我们孩提时的摇篮,是我们少年的模式,是我们成熟的起点,是我们推进时的对象,是我们欣慰时的祥霭。传统,是人类的集体记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调。所谓“古典”,其实是指东方和西方的古典主义精神。我们讲回归古典,其源点就是以古代先哲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精神,那些产生于人类健康童年时期的鲜活而纯朴的思想。我认为,这些纯朴的思想对于疗救现代人的诸多心疾,是非常有效的良药。

  “自然”,简言之,是自在而已然的时间与空间的大存在。最晚在年前,伟大的先哲庄子就提出了“宇”和“宙”这两个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迄今为止,从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所研究的范畴,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宇”,是横无际涯、大不可方的空间;“宙”,是无始无终、永无尽期的时间。这是所有中西哲人无法逾越的两个涵盖最大的概念。“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在它面前的唯一选择是敬畏。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是无穷极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于是多元以生。而多元从本性上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相互敬重、相互热爱。真正的、有永恒价值的人类各族群的文化,都是自然生发之果,它们不是人类先验理念设定的产物。大自然在人类的意志之前,有着不可转移的目标。依循着这大不可方的目标,而不是妄自尊大地自以为是,人类便能得益匪浅,中国文化称之为“天人合一”。

  记者:“深邃的意境,风发的性灵,强烈的个性,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这是您追求的中国画境界。中国画的未来发展该如何革故鼎新?

范曾: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魂。它是一部辉煌的不朽的历史,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中国古典绘画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上的高远、沉雄和典雅,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画和中国的诗歌一样,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远离了状物象形的阶段,走上了匠心独运、以抒发作者情感为终极目标的境界。而这种抒发,又顾及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注意到艺术必须与广大群众有沟通的桥梁。中国画绵延了几千年,培养了几千年的观众,是几十亿生命的体验积蓄,渗入到民族血脉的基因。

  有人说中国画陈旧,说它属于历史而不属于今天。他们为中国画开的药方是弃旧图新。其实创新本来就是中国画的一个优秀传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画不断吸纳各种外来艺术的营养,吐故纳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人说中国画面临危机,我说,危机的不是中国画,而是对中国画的无知。

  中国画来源于几千年的日积月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注重自己传统文化的涵养,我曾在人民大学开设过“国学开讲”百集大型系列讲座,在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青年学子已经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必要性。我提醒学生们哪些经典是要涉猎的,哪些经典是要精读的,哪些经典是要记诵的。要沉得下心来做学问,成功才能水到渠成,绝不能追名逐利。泰戈尔有一句诗很好:“荣誉在嘲笑我,因为我在暗中追逐着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53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