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逍遥鲲鹏飞天堂庄子的艺术人生
如何此生就在天堂呢?如何找到生命的价值?在此忙碌无奈人生中如何平静?在此花花世界中如何安定自己?假如我们熟读庄子哲学的话,都可以找到答案。庄子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展开了一个让人抱有宁静的心,进一步而可以拥有艺术性人生的哲学思想。他不藉宗教鬼神的力量,而用东方艺术性的心灵感应,新的术语就是提高自己的灵商,去创造一个令人向往的生命哲学。
庄子教我们离开人造的思惟,以开放的心灵,齐一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此就可有悠静的人生。
庄子哲学整部书中一翻开,就以鲲鱼化为大鹏鸟的寓言开始,可见此寓言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国学的古书都不分章节,没有标点符号,必在读完整部书后,才了解此书的真意,在研究庄学前,必须有此心理准备。所以熟读此段寓言,一定要以内篇各篇的含义去解释,我们才可以了解大鹏鸟飞向天堂的意思。所以在此博文中,笔者在解释寓言之后,以齐物篇与大宗师篇的含义加以说明。
逍遥游篇的宗旨是要我们在此忙碌无奈的人生与此花花世界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庄子建立的生命价值是要我们以乐观与轻松的态度对待人生,如此则可以觉得此生就活在天堂了。在此篇中,庄子教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排除周遭的困难,随遇而安,就可以悠哉游哉地生活,觉得当下就在天堂或者极乐世界之艺术性人生了。〖原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
在此篇中,庄子用了一只向南冥飞的大鹏鸟为寓言,他解释南冥就是天堂的地方。但是如何修养变成大鹏鸟飞向南冥呢?在此逍遥游篇并没有说明,而修养方法与生活方式则散布在其他各篇中,如齐物论篇教我们如何抛弃人为的价值观而去齐一万事万物,养生主篇教我们顺应自然而养生,人间世篇建议如何在恶劣环境求生存,德充符篇教我们一定要修身与培养自己的品德,大宗师篇教我们如何修炼自己入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故熟读庄子各篇就是此生活在天堂的秘诀了。现在先将此寓言的原文与白话文解释登载于下,并以大宗师篇和齐物篇所提的修养方法,加以配合解释寓言的含义。甲){白话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运风起时就会迁到南海,南海的地方,就是天堂的所在地。齐谐这本书,是记录怪事的一本书。齐谐中有一段话说:“大鹏鸟飞到南海的时候,水花击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直上达到九万里的高,飞的时候是顺着六月的海风啊”。向下看时,只见世人忙碌求名求利好像野马奔跑,兵荒马乱所引起的尘埃,而各种生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啊!苍蓝颜色的天,那是天的本色吗?在那么高的高空,眼光远大、何处又是极限呢?当大鹏居高向下看人间时、看到的就是万物皆齐一的自然景象而已。乙)〖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远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撃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丙)寓言的分段说明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大知其几千里也。〗:{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说明:大者、道也。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里,庄子故意强调这条鱼约几千里的巨大,就可以显示这条大鲲鱼的特别不同于其他的小鱼,因为这大鲲鱼心中有道。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说明:鲲鱼如何化成为大鹏鸟呢?庄子没有说明。但是由水中游的鲲鱼变化成天上飞的鹏鸟则是本质上的大转变,唯有读书修道才有如此巨大的转变。这个气质的大变化与北宋时期理学家所谓的变化气质几乎一样,北宋理学大师程伊川也直接说:“除是积学既久,能变化得气貭,则愚必明,柔必强。”也就是说唯有读书长久后才可以变化气质了。在庄子哲学中大宗师篇中也特别有“向外求”的求真知的修养方法,在原文中,庄子用了许多方外人士的术语,但用今日的语句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歌诵之、一以贯之、悟而忘之(同于履适忘履,道适忘道)、疑始(道之始为何?)。请参阅我的博文之“庄子大宗师篇各章中的天人合一含义”,与之“进入庄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养工夫”。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运风起时就会迁到南海,南海的地方,就是天堂的所在地。}说明:大概是战国时代没有天堂的名词,但晚唐时期中国就有天堂这名词了,所以笔者将庄子的“天池”解释为“天堂”,而且天堂更与逍遥境地配合。
4、〖齐谐者、志怪也者,谐之言曰:〗:{齐谐这本书,是记录怪事的一本书。齐谐中有一段话说:}庄子说另外也有一本所谓齐谐的书记载此事。〖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鸟飞去南海的时候,水花击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直上达到九万里的高,飞的时候是顺着六月的海风啊。}这些都是齐谐中记载的一段话。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向下看时,只见世人忙碌求名求利好像野马奔跑,看到兵荒马乱所引起的尘埃,而各种生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啊!}说明:这些都是大鹏鸟刚起飞不久后所见到人间的混乱现象吧!而这些却是庄子之寻找天堂或极乐世界的主要原因。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苍蓝颜色的天,那是天的本色吗?}说明:只有在地上看天,天是苍蓝色,在六万里的高空上看天,天却是无色的。在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有此疑问,可见庄子的心中是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作出这篇伟大哲学。而且由地面看天的颜色、与由高空看天的颜色竟然不同,可见由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观念也可以慢慢培养出“齐物”思想。
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九万里的高空,眼光远大、何处又是极限呢?}说明:在此一望无垠的高空,此处的境界正是忘却人间是非,忘却人间的物欲、忘却生死烦恼的好地方。这也许是大宗师篇所谓的外天下、外物与外生的过三关的地步。
9、〖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当大鹏居高向下看人间时、看到的就是万物皆齐一的自然景象而已。}说明:此时的大鹏鸟已经飞近天堂,大概已经悟到齐物论篇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而也是大宗师篇之“见独”的悟道境界,再深一步,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注:此处的“是”字,在齐物篇中出现多次,如其中的“适得而几矣,因是已。”与“无适焉、因是已。”两者都作“自然景象”而解释。)
丁)结论
1、庄子用美妙的文笔,简单的故事,深厚的内涵写出这篇闻名二千三百年的寓言,在九万里的高空是比喻天人合一的想象力,而将其他各篇的旨意与修养工夫巧妙地一起溶入此段文章中,令人回味。
2、在此寓言中,庄子以大鲲鱼化为大鹏鸟展开这则寓言,象征一定要立志与以读书入道为工夫才能变化气质。北宋理学家们,都强调要变化气貭才能悟出天理,这也许是得到庄学大鹏鸟寓言的啓发而有变化气质的学说。当然飞在九万里的高空上,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也象征我们有开放的心灵时,人世间的一切善恶好坏美丑都会忘掉,一切物质的享受也会抛弃于脑外,也会自然忘却死亡的恐惧感。如此可以轻易的过了大宗师篇的所谓的三关:外天下、外物与外生。过了三关后,庄子才说:“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而“是”字意思是代表自然景象,就是表示此时已经了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谛,开始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也就是与道契合了,而庄子的生命价值就是追求此真谛,而同时也享受艺术性人生。
3、在他的寓言中,没有宗教色彩,没有任何神话故事,没有令人畏惧与对坏人下地狱惩罚故事。仅仅教人放弃一切人间的是非争执,物欲与看淡生死,如此而且。当然在放弃物质的享受的同时,我们就会保护万物和爱惜万物,与今日的自然主义者的思想相似,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环保人士了。也许这就是老子与庄子的远见,他们是二千多年前的环保先驱。其实周遭环境的清洁和心中清闲,自然也会使我们觉得此生就在天堂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