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读庄子的一点感想

发布时间:2023/3/27 12:51:36   点击数:

读书有三个作用:一是学习知识技能,二是消磨时间,三是慰藉心灵。读《庄子》,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庄周先生交流,作思想上的朋友,可谓慰藉心灵。最早接触《庄子》,是读他的《逍遥游》。《逍遥游》文字华丽,展示的画卷宏大,哲理深邃,对我思想具有启蒙作用,数十年来反复读之不厌,但是于《庄子》全本却没有通读过。后来可能是闲的,想我自诩熟读传统文化,竟然连庄子都没有通读过,岂不是可笑。于是强迫自己,以“硬啃”的方式,在几个月内通读了两遍。为什么硬啃?一个是确实难读,另一个还需要和毅力不够做斗争。后来又将其中部分篇章反复读诵,逐渐辞句通顺,原来不懂的内涵也渐为明朗。通过研读,发现《庄子》有两大显著问题:一是通假字太多,也包括一些传抄中产生的错字、讹字。二是大概后人整理书籍存在错检,段落混编,该是这里的不该是这里的淆混在一起,以至于某些文章主题不集中,前后段落不搭,读着无趣。但这种情况所占比例还没有大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毕竟美文、好文还是主要的。《庄子》不好懂,除了语言的原因,还有就是人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从语言上看,由唐宋散文向前追溯,文言文肯定是越古越深奥。往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文以《昭明文选》为代表,语言又不同于唐宋,我读过之后的感觉是“不读六朝文不算有文化。”再往前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五经就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老、庄是道家代表,二者常并提,但《老子》的语言和《庄子》区别很大。《老子》的语言仿佛格言警句,简练朴实;可是《庄子》的语言就上天入地,洋洋洒洒,汪洋恣肆,部分篇章可能还有点佶屈聱牙。从内容上看,《庄子》重在讲道,谈修真,摒弃世俗功名,大概属于修道笔记或修道心得之类,所以在通于人情世故的人看来,可能更不好理解,也不容易认同。在讲道的深度上看,难度次于但接近佛经。以老、庄为代表构成了道家的基本典籍,儒与道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左右脚。儒这一脚迈进了世俗功名中,有时容易使人头脑发热,道就泼瓢冷水叫他清醒一下。道这一脚出离尘世,寻求至简,道法自然,但难免偏冷,于是儒家就把他往回拽一下,让他尝尝人间的烟火气。这两大文化使中国人学会了平衡处事,找中间点,不至于走极端。往往是“达则兼济天下”,用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用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48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