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开浩荡之奇言李白对庄子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3/3/26 13:40:40   点击数:

善用寓言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人精神影响深远。庄子名周,生活在约公元前年至年间,蒙城人,可能是当时宋国的蒙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庄子有简要的介绍,他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学问广博,而主要是承继老子的学说。楚威王听说庄周乃贤人,就派人带着厚礼请他为相国。然而,庄子笑着对使者说了一番拒绝的言辞,表示「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一书,应在先秦时期已成书,经西晋郭象删定后,流传下来了今天的十余万字的三十三篇本《庄子》,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后世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写,外篇可能为庄子的弟子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们合写,杂篇则多为伪作。庄子作品最善用寓言,有人评价:「前秦寓言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而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唐代李白就深受其「开浩荡之奇言」的影响;宋代苏轼感叹:「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观

很多人少年时读语文,惊叹于《逍遥游》中的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击水三千里的描写,而且幻想与之神游。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也影响深远;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之美,乃是存在于自然之间的思想,「可谓直接孕育了中国山水诗、田园诗、游记等文学的萌芽……中国的绘画、书法也无一不受其影响」,也形成了重神而不重形的独特中国特色审美观。庄子蔑视权贵利禄,追求独立自由人格的精神,以及逍遥自在的境界,对中国文人精神也有深切影响。陈鼓应认为其「内圣」思想,「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涵和方向。」

庄子论道渲染其泛在性

《庄子》的思想大致包括:道论的本体论和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政治观、美学艺术观、自然生态观等几方面。庄子论「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一、道是实际存在的。关于「有情」,有人认为就是存在的表现;梁燕城认为和道有关的情,一是指一种有感情之情,另一是指如同《齐物论》中万有之主宰的「真宰」的情,具有某种神学上的意义,指向一位「不可用偶像或形式表达的无相真神」。第二、道是自存的,不倚靠他者而存在。第三、道超越人的感知,只能心传心得。第四、道具有创生性,中国古代传统中的鬼神和天帝,以及天地自然都出于它。第五、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某种类似于无限的特质。

庄子论道,极大渲染了它的泛在性,东郭子曾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然后要庄子举例子,庄子说道在蝼蚁、稊稗、瓦甓甚至尿溺中。(《知北游》)。所以李泽厚认为,庄子哲学有一种泛神论色彩的本体论,谢扶雅评论他的思想,很像十七世纪的泛神论者斯宾诺沙。后来人们把庄禅联系起来,也有沿袭了此思路的原因。

庄子从他的道观,自然引出了「天人合一」观。道创生万物,不恃己能,不占有万物,而且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并贯穿它们,故而天地万物从根本上来说,是同根同源同体并生,且地位平等的。《庄子·齐物论》指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体且平等的观念,乃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注重世界和社会的统一与和谐,矫正转化其中的分别和斗争。这是中国人盼望和谐社会和大同世界的精神来源。

往期相关文章:

世人在有限的时空中思考问题,庄子则反向思考

物我无间、人鱼相通——庄子的濠梁之辩

在哲学的终极问题上,佛陀、康德与庄子,都一致反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48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