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心学中国的自由主义,为中国现代精神肇

发布时间:2023/3/22 17:13:01   点击数:
北京哪家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50611.html

  提起“心学”大家首先想到王阳明,他说“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每个人生活的世界是由他的“心”决定的,承认个人的独立与自由意志。王阳明要看到满大街的“圣人”,就是要每个人都具有独立人格,成为道德的主体。王阳明描绘的理想社会,就是今天我们要建成一个人人平等、独立、自由、公正的现代社会。

自由平等的思想,并不是来自西方。自由意志与个人主义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刻的发展历史,这部发展史可以与“心学”的发展史可谓并论。“心学”的发展,可以从诸子百家谈起,从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的思考谈起。

  荀子说人是有生命的,有欲望和本能的,所以“为性恶也”。但是人是有智慧的,于是接受道德的约束。“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什么叫道德或义?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社会的解体。荀子认为我们遵守道德的原因,是一种利益的考量,道德本身是一种虚伪,是决定于人的智力水准。人的智力水平比动物高,所以人选择道德来约束,避免互相争斗导致同归于尽。

  孟子认为道德来自我们的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道德是发源于人心本身,提出著名的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所说的这个“心”是人的“心性”,这个“心”不是心脏的心,也就是说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心;这个心也不是意识心智的心,不是心理学意义的心。孟子的“心”包含人的先天心智,也包含人的后天价值判断,是一种很难用概念定义的,但超生物性和自然性的人性状态。

  孟子的“性”和荀子的“性”,其实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荀子的“性”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作为动物性的“兽性”;孟子的“性”是超生物的人性的“心”,是文明人前提下的“人性”。两个思想家提出的“性”都有其不同的实用范围,不是在同一层面上。

荀子的“性”大家很好理解,但是孟子的“心”却有很多人领会不到。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

  假如某条狗肚子恶了,倚仗自己强大抢走了另一条狗的食物。我们不会去审判它,因为狗是动物,动物为生存而争夺食物是天道,因而认为它是无罪的。假如某人抢劫别人的钱财或食物,他说所有生命为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争夺,这是天道。人也需要食物才能生存下去,他身无分文且需要食物,因此他的抢劫是无罪的。

  我想法官一定不会同意他的辩解,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大前提是生命为生存争斗是天道,小前提是他是一个生命体,抢劫是为生存争斗形式,结论是抢劫符合天道,抢劫有理。

  但是这个论证最大的问题在论证的前提,他在这个论证中的出发点是荀子的“性”,即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或者说是“兽性”。在生物学意义上,维持生命进行争斗是天经地义的,是天道的体现。我们不会去谴责狮子捕杀羚羊,一条狗咬了人我们不会对狗进行行政拘留,但我们会审判语言侮辱他人的人。如果我们只认定那抢劫的人是动物,那么他当然是无罪的。但我们没有把那个抢劫的人当动物,而是当做人来看待,所以审判他有罪。因为我们审判的出发点是孟子的“心”,或者说是社会意义上的“人性”,而不是荀子的“兽性”。

  孟子所说的“心”,我们不能用感官经验到,也很难用概念定义出来。但是我们今天法律、道德、政治等一切人文建设,都是建立在孟子的“心”之上的。“学学”应该是一部严谨的人文学科,是一部社会学科。

  近代西方人提出“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前提也是孟子的“心”。西方自由的概念,和中国“心学”的概念有很多相通之处。西方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为所欲为。自由的真正的内涵在人的自由意志,“人生而自由”,是人天生就可以自由地去拒绝被操控。但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就是人要为自己的自由意志承担后果,自由意志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意志力。

  犹太人审判纳粹,纳粹辩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命令是屠杀犹太人,我是军人,所以我要服从命令,所以屠杀犹太人无罪。”这个辩解为什么无法成立,原因是“你是人,然后才是军人,人有自由意志,你可以选择牺牲自己来拒绝执行,也可以选择执行来承担后果。而你选择后者,就是接受审判。”自由意志默认了人沉沦的权利,但要负起沉沦的代价。

  中国人对自由的论证,其实比西方人要早得多。庄子“逍遥游”就是一种自由精神的体验,即拒绝外在的操控。道家是自由主义的典型,这种自由也不是常人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获得人心与自然的和谐。“为道日损”,人要不断做减法,减去生命中过多的外在操控,获得精神自由。道家的自由,是一种生命和宇宙自然和谐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存在,是快适与美的状态。

  儒家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为学做事要获得内心的授权,使之转变为人的使命。如果你没有出世的精神,你的工作学习都是不得已而为的被迫和奴役,那么你是不自由的。儒家要求有出世的态度,要你将工作俗事变成你的使命,为学从政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艰辛的工作就成为自由的选择。这就是儒家在责任使命中安心,儒家的安心立命,就是自由意志与社会意志的统一。

  佛学提出“众生平等”,认为佛就是觉悟者,人皆有佛性。禅宗法门是见性成佛的顿悟,“即心即佛”人的本心就是佛。本心是要先放下小我,“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摆脱“色、受、行、想、识”五蕴所有外在的控制。修佛第一件事是受戒,“受戒”就是摆脱外在的控制,是“定慧”的基础。禅宗思想第一次提出平等,肯定人作为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禅宗不是“佛度众生”,而是“自信自度”,“自渡”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无论中国还是近代西方,自由都不是为所欲为,个人主义也绝对不是个人中心主义和利己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是“心学”的修养,是完善人格的修炼,是现代社会的精髓所在。中国人如何树立独立的人格,如何让每个人成为道德自律的主体,如何彻底打破主奴从属的文化怪圈。这些是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走出中国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48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