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怎么看ldquo庄子休鼓盆成大道r
前一段时间看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这篇文章,发现作者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反复思量,又查了查相关资料,有了一点个人感悟,希望能对读者有一点帮助,内容如下:
看了标题好像是和庄子有关,后来查了一下在《南华经》外篇“至乐”中确实有“鼓盆而歌”的这一个故事。看了一下。描写的很简单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表达了庄子对于生死的参悟,人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葬于自然,豁达的道者心态。注意这里是道家,不是道教。道教是“贵生”,道教是“自然”。
再仔细看看“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生拜老子为师,习得“分身隐形,出神变化”之术。游玩时候,遇妇人“扇坟”之事。妻子田氏闻知此事,愤然变色,甚至咒骂该女子,并信誓旦旦表示“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对于妻子的誓言,庄生将信将疑,后故意假死并化身为楚王孙以试其妻之贞节,结果其妻喜欢上了楚王孙,甚至为了救楚王孙不惜劈棺取庄子休的脑髓,后得知楚王孙与老苍头皆为庄子休幻化后,羞愧自缢身亡,庄生将其火化后鼓盆而歌。最后得道成仙了。变成伦理故事了,变成“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了。
是不是感觉不是一个味道,其实这不是偶然的。
首先从作者的学派来说,《警世通言》作者冯梦龙出生于名门世家,拜师理学一脉,传承儒家道统。《南华经》作者庄周,生于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传承老子一脉,是道家著名人物。儒道虽然不像是儒墨那般完全对立,所要表达的思想却也大相径庭。例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仁与义”,道家的“道和德”。这就导致了一件事情的不同解读,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不同的理念之争。
其次从成书的年代来说,《南华经》成书于公元前年左右处于战国中期,而《警世通言》成书于年处于明朝末期(明思宗朱由检时期)。庄周的年代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后期,各国虽有战争,主要还是处于上层,对于平民还是平稳的。所以《南华经》主要还是思想类著作,没有太多的政治感情。而《警世通言》的成书时间作者50岁,明朝正是末期,社会黑暗,人心动荡,人与人的关系冷漠到了极致。反应在书中就是,庄周遇“扇坟”之事,只是感觉新奇,好笑,道德缺失。对于妻子则是各种试探,证明自己的心中所想大于一切。妻子迅速移情别恋,庄生眼看着妻子上吊自杀无动于衷等,感情的缺失。这不是作者的缺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三,一个故事流传了多年,发生变形是在所难免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白蛇传》的演变,看看《莺莺传》的演变,就知道真的是怎么变化的都有了。
“鼓盆而歌”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貌似说的一个事情,其实完全不是一个事情。所以,看一篇文章不能孤立看,要多方面思考。将文章放入社会环境中;将文章放入作者的境遇中;将文章与对立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才能不被世俗所惑,才能更好地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