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修行庄子塬著述南华经道家创始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人。据史书记载,其生卒年约为公元前-年。在老子出关入秦居现今周至楼观台时,庄子亦从河南游学于秦,居现今乾县的梁山乡庄子塬修道著述。
清《乾州志》称:“庄子塬在乾州城西北五十里处,当地人经常指点庄子修道的遗迹”。清代《乾徵遗稿》载:“庄子塬毗连永寿,为庄子修道处”。清代曾任乾州知州的吴廷锡曾说:“庄子游居好畤,阐明了千秋黄老之道,这是多么值得赞叹的盛事啊!”并说他亲眼目睹了庄子塬遗址的人文之美。民国时的《乾县新志》对此有更详细之记载:战国时期有个名叫子夏的学者,来到秦国办学,庄子是子夏的学生田子方的门人,因而也随其游学业于秦,在好畤的庄子塬修道。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国所著,不但孔子未见,孟子亦未见,唯庄子来到秦国见的最早,并且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著成了《南华经》。另外,还发现有一幅民国初年距今将近百年的乾县老地图,把庄子塬明确标为“庄子家”,为此说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据庄子塬村的老人讲,庄子塬就因庄子在此修道而得名,过去村里还有庄子曾经住过的修道洞,长达一华里多,一直通到村子南沟,历经风雨沧桑,解放前夕才坍塌。如今站在庄子修道洞的遗址上,举目四望,西岸的龟盖山,其乌龟之形态活灵活现,十分恢宏,头伸向漠谷河床,呈饮水之态,神奇异常,一派仙境。在中国古代龟是长寿、安康、祥和的象征,正与道家创始人庄子在此养生修道巧合。正如人们所说:南有楼观台,北有庄子塬。
庄子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计33篇,主要论述道家的哲学理念,其中二篇有论述养生的内容。庄子在此书中最早提出了“养生”这一名称,并深刻揭示了养生文化的内涵和真谛。他在《养生主》中告诫人们,养生必须依据人体天然形成的特质,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固有的规律。并在《让王篇》中提醒人们不能“养生以恂物”,在《刻意篇》中对此又作出了更明确的阐释:“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以无形,此养神之道也。”在《达一篇》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形全精复,于天为一。天地万物之父母也。”在《刻意篇》中,首次提出了“导引”的名称,并对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论述:“吹口呼吸,吐故纳新,熊弓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故而说,庄子开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先河,乾县庄子塬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摇篮。
——文字摘录自《乾州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公益性宣传
如若侵权,可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