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ldquo太极rdquo,究竟是
太极,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
何谓太极?“太”,即大,有“至”的意思;“极”,指尽头,极点,有“极限”之义。
“太极”就是至于极限。“物极则变,变则化”,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极的本义,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是宇宙在演化产生阶段中,阴阳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
“太极”一词,就迄今所见文献来看,较早使用“太极”概念的,是《庄子》和《易传》。
《庄子》上说:“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极概念,一般在道家的宇宙论、方法论上经常使用,是道家理论中的重要基本概念。
在中国的典籍中,《周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籍来看待的,因此,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
《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阐述了天地是由太极分化而形成的过程,指出“太极”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的整体。
太极原本属于自然界的一个名词,自从上升为哲学的高度以后,内涵和外延就都发生了变化。
关于太极的含义,先哲们各抒己见,解释不一。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虞翻说:“太极,太一也。”
东晋学者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
唐朝学者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
北宋学者苏轼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
南宋学者朱熹说:“太极者,理也。”
明朝学者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
清朝学者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
历代易学界对“太极”的解释,基本上分为三派:
1.太极元气说
这一学说认为,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指出太极是以阴阳来分的元气,是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时的“浑沌”状态。
战国时期的《列子》中,就有关于宇宙生成分为“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五阶段的说法,东汉的郑玄以“淳合未分之气”来解释大极,唐朝学者孔颖达也在《周易正义》中指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王夫之对此也都有专论。
由于强调太极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的形式来表现,是由大小、虚实、动静、聚散、合分等形式构成的矛盾的统一体,因此,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诠释。
2.太极是“理”说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极”,而不是“太极”。太极是实体,无极是其属性,“无极而生太极”即是“无形而有理”,“太极者,其理也”(《朱子语类》)。
清朝学者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中指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
这与以唐朝学者崔憬为代表的把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以北宋学者邵雍为代表的以“数”论大极是一致的。
由于这一学派把“理”当作世界的本原,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太极是“心”说
南宋学者陆九渊、杨简从“心即理”出发,把“理为太极”转换成“心为太极”,认为“易之道”就是“人之心”,人心既是人道,又是天地之道。
强调“心”是最高本体,“乾坤一理”,否认事物之间本质上的差别,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重要论断,指出人心可以支配客观世界的变化,天地变化之道无非都是出自“我之本心”的变化而已,“天地万物尽在吾心之中”,人心实质上就是世界的本原,从而把太极纳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框架。
上述三大学说,都承认“太极”内含矛盾并由此产生运动变化,因而都符合辩证法。
世传的太极两仪图,又叫先天太极图,俗称阴阳鱼图。
一号在手平安就有
天天学习年年向上上天会庇护您,圆满将陪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