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按时节。灌:注入。河:黄河。
泾流:指水流。
两涘(si似):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u主)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译:秋水按季节到来,上百条河流的水都注入黄河之中。水流之大,两岸之间的牛和马都难以分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焉:乎。河伯:黄河之神。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译:于是乎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美完全集中于自己。顺着流水向东而行,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丑亡洋”。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译:于是乎河伯政变了欣喜之色,仰望着对北海若感叹道:“俗话说,听到了很多的道理,就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且夫我兴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闻:学识,学问。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以孔子的学识为少)。
轻:意动用法,以……为轻(以伯夷的义行为轻)。
译: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睹:看。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译:现在我看见大海的无穷无尽,如果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会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描写河水与海景两种景象,比对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第一段
1.描写的两种自然景物
2.两种自然景物的描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通过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主旨。
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深化、升华、渲染、进一步揭示……的主旨。
3.本段说理的特点:
用景物描写来比衬,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想象丰富,充满浪漫色彩。
4.包含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欣然自喜
第二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以:与。
拘:拘束,局限。于:被。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拘限。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译: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同它谈论大海,是因为它被居住的空间限制。夏生秋死的昆虫不可同它谈论冰雪,是因为它被时节所拘限。察用陋见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尔:你。崖涘:河岸。
乃:才。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译:如今你从河岸中走了出来,看到大海,才知道你的鄙陋,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盈:满
译: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止息,但海水却不会满溢:
尾间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已:停止。虚;虚空。
译:尾间(古代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不断把海水泄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不会虛竭。春秋季节变化不会使它发生政变,水灾旱灾对它没有影响。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过:超过。
译:它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器来计算。但是我未曾因此自夸,自以为寄形于天地之间,并汲取阴阳之气。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记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
比:并列。形:身形。
译:我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正认为自己见识太少,又怎么敢自夸呢?计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吗?计算起来中原(古代以九州之外为四海)在四海之内,不就像一粒小米在大粮仓里吗?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奚以:何以,怎么。
礨(lei磊)空:蚁穴,小孔穴。
中国:这里指中原。
稊(ti题):一种形似稗(bai)的草,实如小米。
大(tai太)仓:储粮的大仓库。
译:人们用“万”这个数目来称呼物类,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类。凡是有粮食生长的地方,有舟车通行的地方,都聚集着人群,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毫毛的末梢吗?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尽此矣。
号:称。
处;居,占。焉:于此(于万物之中)。
卒:尽。九州:天下。
毫末:毫毛的末梢。
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译:五帝的所继承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士所操劳的,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所连:所连续统治的。
所争:所争夺的。
尽此矣:全在这里了,意所谓全是马体之毫末。
尽此:尽于此。
译:伯夷辞让天下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从前以为水多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借海若之口阐明观点,点明文章主旨。
第二段
1.阅读第一层:
人的认识将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固而是十分有限的。(中心思想)
井蛙拘于虚——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夏虫笃与时——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
曲士束于教——人的认识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修辞手法:
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表达的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深刻。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具有人的特征,目的是突出“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类比法
成语:井底之蛙夏虫语冰
2.阅读第二层:
A.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大小之辩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
B.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极言海水之大。
第二层:解释未尝自多的原因。
C.这段论证在具体层次安排上的特点:
由小到大,层层推进(黄河——大海——天地)
D.论证方法:类比法
3.阅读第三层:
A.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是有限的。
B.这段话论证在具体层次安排上的特点:(论证层次的特点是什么)
由小到大,层层推进
(天地——四海——中国;万物——人类——个人)
4.阅读第四层:
A.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来否定五帝三王仁人伍士的作为以及批判儒家思想。
B.庄子用什么道理来否定五帝、三王、仁人、伍士、的行为?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
庄子用什么方法来否定儒家思想?
采用类比手法来否定。
5.说理特色:采用寓言故事说理
作用:采用寓言故事说理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
一、作家作品
时代:战国时期
流派:道家学派
并称;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主张:
哲学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政治主张: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散文特点:想象丰富、汪洋肆意、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
篇目及作者:33篇。
内篇(7篇):庄周自著;
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门人和后学所做。(庄子的弟子)
地位
《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高的。(《战国策》是历史散文)
二、文体知识
1.选自《庄子?秋水》,属于外篇中的一篇。
2.文体: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寓言性议论文(立论文),诸子散文。
三、内容要点
1.中心论点(主旨)及提出方式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无限)
2.本文主旨的客观现实意义(给人的启迪是什么)
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3.说理特色:采用寓言故事说理
作用:采用寓言故事说理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
4.说理方法: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逐层推进。
作用:经过逐层推进,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5.写作意图:
(1)主观意图;庄子用大与小的相对性证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从而来批评儒家学说的局限性。
(2)客观意图:主旨+启迪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时强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黑暗现实的思想家是
政治主张: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A.孔子B.庄子C.孟子D.荀子2.下列作品具有“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特点的是
散文特点:想象丰富、汪洋肆意、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A.《孟子》B.《墨子》C.《庄子》D.《荀子》
3.庄子《秋水》的主旨是阐发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无限)
A.为政以德的道理B.吸纳人才的主张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D.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
4.《秋水》一文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
A.孔孟之道博大精深B.孔孟之道微不足道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5.《秋水》一文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作比喻,所论证的道理是
A.国君要以德治国B.为政要以民为本C.人的认识十分有限D.立言的根本在于立德
1.下列著作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是
庄子:流派:道家学派
A.《庄子》B.《墨子》C.《孟子》D.《韩非子》
2.下列著作中文学性最强的是
A.《论语》B.《庄子》C.《墨子》D.《荀子》
二、词语解释题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按时节。
灌:注入。
河:黄河。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脸朝东。
端:边,尽头。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转,转变。
4.望洋向若而吸。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丑亡洋”。
若:即海若,海神。
5.且夫我兴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意动用法,以……为轻(以伯夷的义行为轻)。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
8.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固,拘限。
时:时令。
9.乃知尔丑。
乃:才。丑:鄙陋。
10.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过:超过。
11.而吾末尝以此自多者。
自多;自我夸耀。
多:赞美,自负。
12.自以比形于天地。
比:并列。
形:身形。
13.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这里指中原。
三、判断题
1.庄子是春秋时期宋国人,老子和他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们并称为“老庄”。?时代:战国时期
2.《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秋水》是外篇中的一篇。?
3.《秋水》通篇都是以寓言形式说理的。?
4.“贻笑大方”和“望洋兴叹”这两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
5.《秋水》一文中,作者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的限制。?井蛙拘于虚——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四、简析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这一语段说明了人的认识要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
人的认识将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固而是十分有限的。(中心思想)
(2)这一语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表达的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深刻。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具有人的特征,目的是突出“物”的特点。
(3)这一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类比法
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虚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稀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
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為;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I)这一语段表达了庄子的什么观点?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是有限的。
(2)这一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
(3)说明这一语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反诘: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判断,增强气势;比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3.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用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请回答:
(1)这段文字中包含的常用成语有哪些?
4.包含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欣然自喜
(2)这段文字中引用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属于什么类型的论据?理论论据
(3)这段文字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有何作用?
通过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主旨。
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深化、升华、渲染、进一步揭示……的主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