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研究典范丨孙明君庄子ldquo畸人
庄子“畸人”说及其天命观
孙明君
内容摘要:“畸人”即不正常的人,原是儒家信徒对道家之士的一种蔑称,意谓其“阙于礼教”“不修仁义”。庄子则给“畸人”赋予了全新的正面的意义,用以指称那些合于天道而不同于流俗的人。在庄子眼里,畸人们蔑视世俗之礼、追求逍遥无为;他们看破生死,认为大化才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归宿地;在生活中,他们“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畸人人格是庄子真人人格在现实中的落实,与儒家君子人格相对而立。庄子畸人人格对后世方外之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庄子畸人真人君子
《庄子·大宗师》是阐释庄子道论的重要篇章,其中涉及庄子天人观、生死观等哲学思想。文章中塑造了两类人物,一类是古之真人,一类是今之畸人。首先我们需要区别畸人和畸形人。检索与庄子“畸人”相关的研究文章,基本上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畸人研究,而是对畸形人的研究。这些论文作者所说的畸人主要是指形体残缺、丑陋之人。在他们眼里,《德充符》可称作一篇畸形人列传,是畸形人形象的大展览。进入他们讨论视野的畸形人共有十一位:除了《德充符》中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大瘿六位之外,还包括《养生主》中的右师,《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大宗师》中的子舆,《达生》中的佝偻丈人,《至乐》中的支离叔等。笔者认为,畸人与畸形之人是两个互相交叉但并不重叠的概念,既不能用畸人研究代替畸形之人研究,也不宜用畸形之人研究代替畸人研究。近年来,有关畸形人的研究方兴未艾,而有关畸人的直接研究则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庄子畸人谈点一孔之见,就教于学界同仁。
何谓“畸人”
01
“畸人”概念出自《大宗师》。《大宗师》载:“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庄子在这里把天和人相对起来,在儒家眼里的小人,到了道家眼里就是君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司马(彪)云:(畸)不耦也。不耦于人,谓阙于礼教也。”成玄英疏“畸于人而侔于天”曰:“夫不修仁义,不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与自然之理同也。”又疏“天之小人”一句曰:“夫怀仁履义为君子,乖道背德为小人也。是以行蹩躠之仁,用踶跂之义者,人伦谓之君子,而天道谓之小人也。故知子反琴张,不偶于俗,乃曰畸人,实天之君子。”据上,畸人乃是儒家信徒对道家之士的一种蔑称。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看,因为这些人“阙于礼教”“不修仁义”“不偶于俗”“率其本性”,所以被视之为不正常的畸人。而庄子则给畸人赋予了全新的正面的意义,从庄子的立场看,所谓畸人就是那些合于天道而不同于流俗的人。儒家人伦世界里的君子,是道家天道视角下的小人;儒家人伦世界里的畸人,是道家天道视角下的君子。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畸人,就看他是否以天道自然的观念去拮抗儒家的仁义礼教。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可以视为畸人。
根据这个标准,《大宗师》中的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子舆与子桑等9人无疑属于畸人系列。该篇中的孟孙才、意而子、颜回等人是否是畸人还可以再讨论,起码可以视之为接近畸人阵营的边缘人物。孟孙才因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而获得了美名。他能够做到“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明白自然的变化,去排安化,达到了入于廖天一的境界。《大宗师》曰:“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许由以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是祸害天下的毒药,接受了儒家教育的人都受到了黥劓之刑。意而子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毒害,转而投奔道家,希望造物者能够挽救自己。在颜回“坐忘”的寓言中,孔颜师徒同师天道。颜回先后忘仁义、忘礼乐,背叛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进入到了坐忘之境,从而能够与大道同游。
在庄子眼里,一个人的形体是否残缺,与他是否是畸人没有任何联系。形体健全者也好,形体残缺者也罢,只要他反对儒家礼教而倾心天道法则就属于畸人之列。《德充符》中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是兀者,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臃鞅大瘿是恶人,他们都属于形体残缺者。《德充符》曰:“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由于他们德充于内,成为充满道家自然道德的人,他们既是畸形之人也是畸人。畸人研究和畸形之人研究各有其必要性,但不能用畸形之人研究代替畸人研究。畸人研究和畸形之人研究虽然有交叉之处,彼此却不能取代对方。
对照《大宗师》中的畸人标准,庄子也是一位畸人。庄子贬低儒家思想,《齐物论》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庄子对儒家圣人孔子极不敬重,《德充符》曰:“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在此无趾称孔子为“天刑”之人。在《大宗师》中孔子自谓:“丘,天之戮民也。”既然儒家称道家之士是畸人,那么庄子就以天刑之人予以反击。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说:“(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老庄思想与诸子思想不同,从儒家礼教立场来看,庄子无疑是一个畸人。《庄子·天下》曰:“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不仅文风奇特,更重要的是庄子学说与儒家思想大相径庭,对儒家思想给予辛辣讽刺。从《庄子》中的记载看,庄子过着类似于子桑那样的贫困生活,所以庄子对贫困生活才会有切身体会。《外物》曰:“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山木》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列御寇》曰:“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庄子正是比照着自己的思想和困窘生活塑造出了畸人群象。换句话说,相较于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畸人更接近庄子本人的生活状态。
畸人,在儒家和世俗世界的观念中本来是一个贬义词,通常指逆违礼教的人;庄子赋予畸人以新的正面的涵义,专指那些顺应天道、有意与儒家礼教相拮抗的道家之士。
“恶知礼意”
02
《大宗师》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这一段中出现了两组立场对立的人物,一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子贡,一组是道家人物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能够践行仁义礼智信的人被儒家认定为君子。《论语·述而》曰:“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相对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孔子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