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港片已死打死我都不信

发布时间:2019/5/17 15:02:03   点击数:

港片已死,这似乎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本届金像奖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成为了本届金像奖最忙的人,他身后的博纳影业拿下了11项大奖,刷新了中国影企斩获金像奖最高记录,而5部获得最佳电影提名的影片中,4部都有博纳影业的身影。

由此产生的一个疑问是:如果将合拍片从金像奖中抽走,剩下的港片还能撑得起一届金像奖吗?

古天乐的影帝也似乎来得有些让人不尽兴,没有人会质疑古天乐得奖,但金像奖影帝赢的如此轻松,并不是因为古天乐太强,而是他的对手太弱。

对手太弱背后,则是港片的一派颓败凋零景象。

年香港上映电影总量部,香港电影53部,比年又少了14.5%。

而在80、90年代,港片产量可是稳定在部左右。

现在即使是港人都不再将港片作为观影首选,年票房前十全都是好莱坞电影,而在内地市场,港片的影响力也在萎缩,尤其是港产警匪片这些港片传统优势项目,都已经难以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内地明星开始更多地撑起本土大片,看上去,不仅港片昔日辉煌不再,甚至对于港片的情怀消费都已经抵达了一个瓶颈,类似《澳门风云》系列这样的港片已经从内地市场消失,不复归来。

当一个时代结束,人们回头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在怀旧中想起最好的时候,港片如此,香港娱乐工业也是如此。

当香港娱乐工业整体退潮,港片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一切,仿佛都是港片已死最确凿的证据。不是吗?

可港片明明还没死。

死唔断气的本土港片

最近香港影坛有一枚“票房毒药”很红,黄子华。

港片黄金时代,他当年自导自演的《一蚊鸡保鑣》只收11万元票房,另一部由他主演兼改戏名的《人生得意衰尽欢》更差,真的是“衰到只有5万票房”。

可是当人们都说港片已死,他的新片《栋篤特工》在香港年三十晚、年初二、年初三、年初四四破史上最高华语片票房记录。

香港上映29天后,共收44,,万票房,压倒周星驰在年万票房的《逃学威龙》,打入香港华语电影票房前二十。

这部内地豆瓣上只有不到千人打分,评分仅为6.1分的电影,当然是完完全全的港式制作,除了黄子华的招牌笑料,还有对方丽娟、《阿飞正传》等经典影片场景角色的恶搞,再加上毒香港宅男文化,最终能让影片大卖,除了香港人的黄子华栋篤笑情节,当然还因为黄子华才是如今最懂港人的喜剧电影人。

但凭借土味港片赢的只有黄子华吗?

拿下年华语片香港票房冠军的,是彭浩翔回归本土味道的《春娇救志明》。

王晶找来甄子丹刘德华,以及黄日华吴毅将等一票港片旧将,重现港产枭雄片的《追龙》,以1千8百万登上年度票房第四位。

就算是一部余文乐主演的一部文艺闷片《一念无明》,都因为诉说香港人的现实境况引起不少香港人的反思,结果电影以万票房排名第五。

这样的成绩,就算是港片市场巅峰期的文艺片也未必能拿到。

也不是只有老江湖才有的赢,彭秀慧自编自导自演,周秀娜郑欣宜出演的《29+1》,探究港女30岁的心境,照样收到万。

有笑有泪的《西谎极落》。以喜剧片折射香港近况,从充满人情味到自私自利再变回守望相助,就算只有周柏豪、张继聪、Bob一票小咖撑场,照样收到千万票房,甚至超过古天乐的《贪狼》。

但年香港影坛最令人百感交集的票房赢家,还是28年前《小男人周记》的那个郑丹瑞。

在香港影坛沉寂了20多年的郑丹瑞,找来周秀娜、邓月平饰演下一代,还找来戏中前妻Do姐声演,一把老古董自把自为,竟然也能收到万票房,不输巅峰时期的《小男人周记》。

这又说明什么?

港片工业整体势微,这当然是谁都无可否认的事实,但若说本土港片对港人真的彻底失去吸引力,那么以上这些不俗的本土票房是如何取得?

港产片真的已经没人看了吗?还是那些试图左右逢源,最终却东不成西不就的港产片没人看?

真正土味的港产片,一旦试着回到某个特定场景的港片氛围中去寻找具体而微的香港人情,寻找那些曾经被忘却的港片记忆,那些带来刻满港人烙印的作品,难道不是比港片黄金时代更多收了三五斗?

若从地域性市场的角度说,港片市场之萎靡,当然无可辩驳。

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票房均超过20亿人民币,而成都以16.9亿票房排在年内地城市票房第5位。比香港全年的15亿人民币高出不少。

而曾几何时,香港一地的票房超过整个内地。0年左右,内地全年电影票房不足10亿,低于香港。

十多年过去,世事沧海桑田。只看电影票房消费的话,香港也许已沦为二流城市。

可是电影不只是钱。

本土化港片的价值,更非票房可以斗量。

只要港味商业片以本港市场死守不退,只要香港电影本土性尚存,香港观众辨识港片的文化气息尚在,便不会真正死绝。

黄子华郑丹瑞这样的港片遗老还在翻红,你说他们回光返照也好,死唔断气也罢,但这样的本土化坚守,何其珍贵?而他们电影的票房,不就是对港片一息尚存最有力的证明?

合拍片里的香港影人与港片血脉

除了本土港片的坚守,港片还在换种方法活。

回首往事,3真是对香港电影极为重要的一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正式发布,通过审查的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将享受国产电影待遇。

香港电影人,从此进入了北上神州的阶段。

香港电影人一度为此交出过昂贵的学费。

陈可辛曾拍出过吃力不够讨好的《如果爱》《投名状》《武侠》,直到《中国合伙人》,才终于吃透了内地电影市场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影。

徐克也经历过《散打》《女人不坏》《深海寻人》那段漫长的探索期,到了《狄仁杰》开始找到门道,才有《智取威虎山》时期的茅塞顿开。

而真正将港片灵魂成功最成功注入内地电影市场的,则是当年谁也没想到的——林超贤。

北上神州,林超贤来得并不早。

3年的时候,他还在拍英皇的《千机变》,这部集合了陈冠希、twins的丧尸动作片年度票房超过万港币,那时他自己恐怕也没想过北上这回事。

但随后本港市场持续萎缩,林超贤也不得不加入北上神州的列车。

而他早期的那些北上电影,例如儿童卡通片《闪闪的红星》、卡通版《风云决》也并不为人注意。

所以《湄公河行动》的成功,才给人石破天惊之感。

但事实上,那是他最终熟悉了内地电影的游戏规则,将港片时代学到的港产动作片的精髓,那种畅快淋漓的动作快感、打到终场的紧张节奏感注入内地动作大片中之后,必然绽放出的光芒。

别忘了,林超贤的背后,可是有着港产动作片的数十载传承。

香港动作片,从张彻胡金铨的武侠片为先导,由吴宇森传承血脉,开创了港式动作片华丽动作的巅峰,加上成龙洪金宝等人的杂耍喜剧和巴洛克式风格融合,又有程小东式飞天遁地的花开一朵,进入新世纪又有刘伟强叶伟信等人接续香火,其间演变,如同《一代宗师》里的江湖斗法,内部百舸争流,切磋不断,但却在相互的学习与较量中,不断交融演变,才始终保留了港式动作片凌厉爽朗、不拘一格、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汹涌火力,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刚好出来了一个林超贤。

而有了《湄公河行动》的成功,当资本赋予林超贤更多的权力和信任,令林超贤可以更加大展拳脚,便又有了《红海行动》。

没有内地主旋律的充沛资源,没有《红海》,空有资源,没有林超贤对动人影像的把握和港式动作技巧的注入,同样没有《红海》,两者缺一不可。

而当港式动作片神韵最终注入内地主旋律大片当中,又怎么能说,这部电影,只是林超贤的若没有香港电影工业的哺育和港片江湖的代代相传,何来今日林超贤的红海。

归根到底,不是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市场虎口余生,而是内地电影在港片魂魄的注入下虎虎生风。

这段旅途,当然不会完全一帆风顺。

比如王家卫豆瓣4.0的《摆渡人》,最精彩的已经不是电影,而是王家卫回应恶评的金句。

而曾经以《毒战》让人以为他已经找到内地市场法门的杜琪峰,年并无新片上映,而《华丽上班族》和《三人行》,也绝不是最好的杜琪峰。

就算是那些风光满路的,又怎样?徐克11部内地卖座片的总票房是41.8亿,周星驰4部电影总共近51亿。不如一部《战狼2》的票房。

但这是香港影人北上,必须付的代价。这个世间,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打擂台》说的好:不打不会输,要打就要赢。真打起来,不是每次都能赢的。但不打,不北上,不为港片争得一片生机,那才是真正的输。

北上神州的那些香港电影人在哪里,港片血脉就流传到哪里。港片,就没有死。

香港电影人没死绝,港片影迷没死绝,说什么港片已死?

“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

对港片生死的体认,终究需要放弃门户之见,在中国电影与地域电影关系的视角下,予以理解。

回头看来,若没有当年上海电影大量人才的注入,哪来香港电影的根基?若没有黄梅戏的孵育,何来五十、六十年代李翰祥凭借黄梅戏开创的国片粤语片一时之盛?只不过是时代斗转星移,当年欠的,香港电影终究要还。

但与当年风流云散的上海电影相比,香港电影终究被历史留下了一道后门,未来并非如此悲观。

我相信未来的香港电影,应该会呈现出愈发多元化的生存格局:

一是以《栋篤特工》《小男人周记》这样的土味港产片,守住本土市场;

二是融入内地、但兼具港式风骨的港产商业片,像《追龙》《春娇救志明》这样的港片,兼攻两地市场;

最后一路,则是周星驰、林超贤这些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在合拍片中注入香港电影的魂魄,保存港产片的血脉。

对于未来的香港电影来说,注定要同时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让香港电影持续融入中国电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时还有另一个故事:那就是保持本土港片的一枚火种,延续港片文化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代入。

以上当然是理想设计,现实如大河奔流,无问西东,随时可能偏离这种理想设定,但让人对港片希望不死的,还有香港电影人。

电影,终究是人拍出来的。而香港电影一路筚路蓝缕,奔腾不败,靠的,也从来是这群身段最为灵活、永远“贼心不死”的香港电影人。

年的香港金像奖颁奖现场,一个超级巨星站到了金像奖舞台上,成龙专门飞过来帮她整理话筒,新科影帝古天乐和吴镇宇为她录了一个VCR,全场起立鼓掌,这一夜的超级巨星,入行30多年,她参与拍摄了上百部电影,这个茶水工,就是Paul莲。

Paul莲入行的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开端,她本名杨容莲,这个名字是在拍梁朝伟、吴倩莲主演的《哥哥的情人》时一位制片给她取的,之后便叫开,真名反而没人知道。

电影上映那年是年,香港电影达到年产量的峰值部。由于港片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号召力,各大电影公司忙着搞“飞纸仔”,人人有工开,当红明星几组戏同时开工平常事,在那个港片辉煌期,没人知道港片的转折点已经在前方等待。

但即使港片今不如昔,本届金像奖茶水阿姨被全场致敬的一幕,依然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环绕世界影坛,哪有一群巨星大导,为一个茶水阿姨全场鼓掌的道理?

但香港电影人自年的《庄子试妻》,兴于49年后上海电影工作者南迁之后,经历邵氏、嘉禾、新艺城群雄逐鹿,直到后来北望神州,甚至是今日的气息微弱,从来都保留着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人情味。

这种事,只有香港电影人做得出。

看到这一幕,就该知道港片再疲弱,这口气依然在。

传统的港产片,纸仔,巨星扎戏,完全由观众话事的午夜场,那个特定时期的港片危机早已在盛世埋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陷入衰落的历史进程已无可挽回,这不是谁能力挽狂澜的。

但纵使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或许一去不返,但香港电影人的精神犹存、创作活力尚在,茶水阿姐还在,香港电影人,有口饭吃,就死不了。

在香港电影全盛时期,徐克让黄霑给他写一首词,改完又改,黄霑不胜其烦,最后丢给徐克一篇最终稿,说用就用,不用拉倒。

这便是香港电影音乐的传世经典《沧海一声笑》,回头看,这首歌何尝不是香港电影的缩影?

港片黄金时代,汹涌澎湃直吞一代人的录像厅时间,是真正的“滔滔两岸潮”。如今浪奔浪流已成过往,已然是“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但就算还剩一襟晚照,以香港电影之旷世绝伦,依然是豪情犹在,不容小觑。而不死的港片,也在不断为中国商业电影细胞的再生提供可能。这样的港片,犹有价值。

那些说港片已死的人,我话你知:香港电影人还没死绝,记得香港电影的观众没死绝,正在为港片写字的我,也还没死,你跟我说港片已死?

赞赏

长按







































苏孜阿普片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68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