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大师集不读庄子怎逍遥,随文入观敬南老

发布时间:2018/12/28 3:57:13   点击数:

连载作者:南怀瑾

文章略长,已标注重点

出版说明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心尽力。其成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归于道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最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来说,却不免有其论莫测高深,其文艰深难明之感,一般读者欲依靠原文吸取其丰富的思想养料实为难事。

南怀瑾先生青年时期即遍研诸子百家之学,自立之年,又深入经藏道法,历经多年身体力行实证,深得《庄子》精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先生讲解《庄子》于台北十方书院,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之宗旨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迭出。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的《庄子諵譁》是现代读者阅读、理解《庄子》的最好读本。

《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学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集中了《庄子》的思想精华,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南怀瑾先生虽认为《庄子》外篇、杂篇亦不可忽视,然此次讲解,注重内篇。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稿以后,先生亲自定名为《庄子諵譁》,一则固然契合道家尊奉《庄子》为《南华真经》之意,二则更合意于南先生真学问应让大家听懂看懂的一贯主张:即用通俗明白的话语将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先生谦称自己的讲述为譁啦譁啦,諵諵自语而已,大师美意,读者诸君当能自明。

此书在台北初版时原分为两册,今承蒙南怀瑾先生和台北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授权,本社依据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二〇〇六年繁体字版用简体字重新排版,仍分上、下两册先后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六月

台北老古文化繁体字版《出版说明》

(一)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颇为曲折复杂,距今廿多年前,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季,南师怀瑾先生讲解《庄子》于台北十方书院。数年后,听众中的圆观师和永会师,即由录音记录成文字,编者旋即开始文字整理工作,惟于完成首篇后而因故暂停,企盼另有他人挑起重任。

及至六七年前,忽有大陆简体字版出现,书名为《南怀瑾先生讲庄子听记》。该书内容文字,或因录音效果及语言障碍等诸多因素,致使有些关键处或错意、或偏差。外加整理工作者多处重加组合编辑,阅之虽觉整齐方便,但原意和精神却在不知觉中流失了。

为此之故,老古公司即准备急速整理讲记,以正视听。先是宏忍尼师积极整合推动,邀约台湾、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同修多人,于二〇〇五年九月间,齐聚苏州庙港“净名兰若农科”,共同配合工作,耗时三月,终至完成初步的文字整理。而最重要者,后蒙南师指示,于多处再加修整。

(二)

按南师怀瑾先生,讲课数十载,所重视者,为旨意之阐扬与发挥,而不斤斤于微末细节。由于讲述涉及各类学养,浩瀚广廓,故而文字整理工作极为不易。同修等虽勉力而为,难免经年累月,耗费时日,为此常引起读者之不满,或更有违法编整印行出售之事出现。

不久前,《花雨满天维摩说法》出版后,即有读者传真抱怨说:“南老师廿多年前所讲的,你们现在才出版,想看这本书的人早已经涅槃了……”由于读者大众的热心和关怀,整理讲记工作更须慎重严谨。文以载道,如有误差的内容流传,对读者对文化,反而成为负面影响了。

就以《庄子》讲记有个别书商擅自整理印发而言,其动机或有与大众共享之美意,然而轻忽作成,漠视他人权益,对原讲人毫无尊重可言;只此种种,皆为世法所不容,更何况因果之患哉!

类此事件,尚有多起,尤以未得许可而印行南师所讲《宗镜录》一事,更为严重,因内容多处偏离原意,尚须详加订正,故而南师迄未许可在台出版。偏有大陆以学佛者自称之人士,竟枉顾法理,轻忽因果若此,可悲可叹!

(三)

《庄子》这本书,《四库全书》归类于道家,且道教尊之为修持所倚之《南华经》;但千古以来,有识之士咸认其为诸子百家之重要地位,内容涵盖世间、出世间一切观念法则,以及实际修养身心之道,故而认为是中华文化最伟大不朽之作。更有美国一九七七年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自称七十年代起的物理重大浑沌理论,却与庄子的浑沌说相吻合等等。西方最新科学的浑沌理论,后来继续发展,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新评价和新观点,所以《庄子》一书所受的重视可见一斑。《庄子》虽经千百年时空移转,其所言始终屹立不摇。

但是,不论庄子的文章气势多么优美高雅,对现代人来说,仍是艰深难明、莫测高深。参阅近代多家有      又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雨虹记二〇〇六年二月台北

开场白

关于《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体系上,所占的分量非常之重,而且熟悉这两本书的人也很多。历代对《庄子》的注解更是不胜枚举,不过,观点与解释各有不同。现在我们重新来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把《庄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以及它所占的分量,特别提出来,先作说明。

我们都晓得,战国的时候,所谓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非常蓬勃发达;有两个人物为代表,春秋末期是孔子,到了战国时代是孟子。当时的中国天下大乱,春秋战国先后乱了三四百年之久。这是我们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却是最发达的时期。不过有一个观念,青年同学们要搞清楚,所谓学术思想最发达,并不是说学术思想最自由;那个年代无所谓自由不自由,而是各种思想蓬勃的自由发展。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文化与文字没有完全统一,尤其政治体制所形成的诸侯各霸一方,造成了学术思想的歧异。但是不能否认的,这仍然属于一个中国文化系统的学术思想。

为人为己之争

我们看到《庄子》这本书,就可以联想到《孟子》。在《孟子》这本书里,从来没有抨击过《庄子》;但是孟子颇为批判墨子及杨子。这两人都是属于道家的人物,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也就是没有自我,只有救世救人。由头顶到足心,都可以牺牲了,以利天下。所以墨子是主张贤人的政治。杨子的思想跟墨子刚好相反,他是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为什么不为?因为每个人应该自己自尊,我不能拔一根毛有利于你,但是我也不想在你身上拔一根毛有利于我,各人自己管自己。

这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绝对无我为公,忘己为人;一个是绝对为己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这是属于哲学思想的大问题。事实上,天地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做到绝对的大公。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十一楼,我们所照应的是这个楼上自己的人,下面同楼的人做什么,我们不管,也没有办法照应。所以这个公,只在这个楼的范围内。如果扩充一点,我们照应到台北市,但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台湾;能照应到整个台湾,也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的世界。所以所谓公,都是比较的,要说绝对为公,只能说有这个理念,而很少有这个事实。

相反的,如果走杨子的路线,绝对为私好不好呢?也不可能。因为天下也没有一个人可能绝对的为私。我的东西你不要碰,你的东西我也不会拿,做不到。如果说我的东西你不能碰,你的东西就是我的,倒有不少人是愿意的。所以绝对做到自我为私,也不可能。孟子所抨击的这两位,就是讲这两点。

孟子代表儒家思想的为公,是可了解的,那是适当的保留个人一点自我与自私,是走中间的路线,属于中庸之道;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可以安定。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批评了墨子、杨子,但是并没有批评庄子。因此,有人认为庄子是在墨子之后,或者孟子是在庄子之前。这属于历史学术的考证范围,我们不去深究。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孔、孟的文化思想,是代表周朝的文化,是齐鲁这个系统。尤其应该说是鲁国系统,是北方系统的文化思想。

温柔敦厚与空灵洒脱

我们中国人都念过《四书》,为了要写好文章必须要背《孟子》,更要背《庄子》。苏东坡曾经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四书》的文章及它的文学境界,与《老子》、《庄子》是两回事,孔的文章孟的著作,敦厚严谨,也很风流。这个风流,不要搞错了,不是浪漫!《老子》、《庄子》是代表南方思想,是楚国的文化,它的文学境界是空灵洒脱的,后世认为,它又代表了道家。中国所谓道家的思想,同儒家思想,也是迥然有别的。

老庄之后,所谓南方楚国,在中国文学上极负盛名。代表性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楚辞》等。这一类的文章,与老庄都是同一系统,文章的气势与北方系统不同。表面上看来像是神经病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像《庄子·齐物论》所讲的“吹”,这个字眼是庄子先开始用的。虽说是“吹”,但是他吹得非常有味道。千古以来,中国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表面上都骂《老子》、《庄子》,实际上,每个人的文章,都偷偷在学他们。只有清朝这位文学思想家怪人金圣叹,才公开提出来推崇,把《庄子》列入他的六才子书,就是《庄子》、《史记》、《离骚》、《水浒传》、《杜甫律诗》、《西厢记》。他认为这是中国六位大才子的著作。如果懂了六才子书,所有文章的技巧都学完了,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说回来,《庄子》的文章思想是那么汪洋博大,但当时被视为正统文化的是齐鲁文化。不过在《孟子》一书里,却很少提到过孔子,而在《庄子》一书中,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庄子是在骂孔子,实际上规规矩矩,庄子都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要了解这一点,就要懂得文学的技巧了。

《庄子》这一部书,我们晓得它代表了道家,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知识分子。它内在潇洒,所讲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东汉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更有意思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受到它很大的影响。

从容潇洒的人们

举例来说,东汉末期的三国时代,当时蜀国的诸葛亮,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但是,历史上描写也好,唱戏表演也好,他没有穿过军服,始终穿一件长袍,头上系上了一条逍遥巾,这是名士派,书生的代表。他手里拿了一把鹅毛扇,悠哉游哉,这是我们历史上塑造的一个人物,非常美。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诸葛亮坐在一个人推的车子上。去过四川的都晓得,那种车子,四川人叫鸡公车,是一个轮子的,推的时候嘎叽嘎叽的响。诸葛亮坐在车上,一面摇扇子,一面指挥部队打仗。杜甫在诗中描写他:“万古云霄一羽毛”,风度极端的潇洒、高超。仔细研究这几百年的情况,不管是政治、军事、社会、教育,都是这种风气,也就是老庄思想影响所造成的。

除了诸葛亮以外,南北朝时代很多都是类似的作风。譬如晋朝一位名将羊祜,他帮助司马炎统一了中国。这位羊祜,在前方当大元帅的时候,有名的是“轻裘缓带”。像这样一个上将军,在前方作战指挥的时候,居然是“轻裘”,穿的就是冬天的皮袍,并不穿军服。“缓带”,就是古代文官武将,腰里拴的那个皮带。有事的时候,拴紧一点,平常都松松的挂下来。就是在京戏里看到的那个腰带,挂在肚子以下,这就表示“轻裘缓带”,是很舒服的。京戏唱到周瑜、关公时,半边穿的窄袖子,那是武将的袖子,另半边大袍子,衣服挂得很大,这样一个人代表的是文武双全;一半是文人的代表,轻裘缓带,一半是武将的代表,窄袖是准备拿刀作战的。戏台上是如此,古代的衣冠也就是这样穿法,因为古代是文武合一的。所以很多读书人,外面穿的是长袍,碰到作战的时候,长袍一脱,里面就是武装,而且随身都带着剑的。剑露出一半表示可以打仗,要读书写文章,我也可以,就是这么个味道。

南北朝的历史,读起来很有趣,那些人物在前方作战,都有些悠哉游哉的味道。另一个南北朝有名的谢安,淝水之战,打败了苻坚八十万大军的时候,当接到了前方胜仗的报告时,他正在下棋,但一动都不动,实际上他心里高兴极了,表面上要表示庄子的逍遥和轻松。等到棋下完了,立刻跑到房间去,跑得太急连鞋跟都跑掉了。可见他外表从容逍遥,内心仍极兴奋。

另有一个古代考功名的父亲,考了一二十年也考不取,后来有一次跟儿子一起考,放榜时,这个父亲很紧张,就跑到房间洗操,儿子在外面喊道:“爸爸!我考中了。”父亲在里头洗澡回答说:“小小的一点功名,考取了有什么了不起,紧张什么!”儿子接着说:“爸爸,你也考取了!”他爸爸“啊!”了一声把门一开,衣服都忘记穿,光着身子就跑出来了。

我们看到过去的好多考试做事,那些假装从容,也是这个文化的一种反面形象,许多学者文人,不管他的从容是真是假,都是受了《庄子》的影响。

外篇杂篇的影响力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有学者们考据,认为《内篇》是真正庄子自己所写,《外篇》同《杂篇》则靠不住,认为是后世人加上去的。《内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大家忘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外篇》与《杂篇》,而不是《内篇》。所有中国做皇帝的帝王之学,军事学、谋略学、作战的谋略、做人的谋略,都是受《外篇》、《杂篇》的影响。历代大政治家,创业的人物,甚至如曹操等一般人,明显看得出,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外篇》影响了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是所有一切谋略学的鼻祖。除此之外,它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上的启发,也非常巨大,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逍遥解脱的人生

现在我们先开始研究第一篇逍遥游。逍遥两个字,并不是西门町那个洗澡的地方逍遥池。不过,那个逍遥池也有一点取《庄子·内篇》的意味。在中国文化里,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我们现在常说,人要逍遥逍遥,这个逍遥,常常是指修道人的理想,如何去逍遥,等于学佛的人,要求得解脱一样。在我看来,许多修道人,不但不逍遥,并且看他们愈来愈苦。那些修道打坐的人,又吃素,又守戒,这样那样,这叫做道吗?看他是一点都不逍遥。学佛的人也是一点都不解脱,你说这是何苦呢?所以我们看了《庄子》的题目,特别要注意。

《庄子》第一篇提出来逍遥游。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才可以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能够解脱,才能够得游戏三昧,才敢在人生境界里游戏。如果人生不得解脱,这个人生根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如何能够逍遥呢?从哲学观念来讲,什么是人生?我们可以给一个答案,就是痛苦的累积叫做人生。那么,痛苦如何解除呢?就是要得到逍遥的解脱,也就是庄子所提出来的逍遥游这个东西。《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首先就是人生要具有高见,就是普通我们讲见地、见解、眼光、思想。一个人没有远见,没有见解,如想成功一个事业,或者完成一个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后来中国的禅宗,也首先讲求“具见”,先见道才能修道,如果修道的人没有见道,还修个什么道呢?等于说我们见到了金子,才想办法把金子做成东西,如果连黄金都没有看到,只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不仅是修道人必须先要见道,就是普通人也要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如何作一个人。所以,庄子首先提出来“具见”。

具见和比喻

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里告诉我们,具个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使被物质世界所限制,被现实环境所困扰,这个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刚才我们讲,人生是痛苦的累积,那是指普通人,如果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地,如果不被物质世界所限制,如果不被人生痛苦环境所困惑,则人就可以超越,就能够升华。

这一篇里有两大重点,八九处的譬喻,告诉我们人生以及真正的修养方法。谈到庄子的比喻,我们知道,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与人的感情一样,是没有办法用任何言语文字表达得出来的。我常说人与人之间有误会,只因言语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当一个人的情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时,只好哭!因为一个人哭了,别人才知道这个人多情、伤心!他不哭,我们就不知道他的情感。不然就哈哈大笑,笑得昏过去了,别人晓得他高兴,高兴死了嘛!这个道理,也就是人生的哲学。

另外也有最高明的办法,把不能表达的东西,转个弯,用譬喻表达。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几个大宗教家,如释迦牟尼佛以及耶稣,都是善于用譬喻的。庄子也常用譬喻,因为有许多地方,不用譬喻无法表达。譬如说一个人很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比杨贵妃还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我们也没有看过,不过拿那个来譬喻,就说明了那个漂亮的程度,这样旁人就懂了。所以庄子的逍遥游有两个重点,用很多的譬喻,第一个重点是具见,第二个是物化。

物化被化自化

物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大题目,道家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物与物之间互相的变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是由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再变化出来那么多的人。另外我们生命活着,是靠牛肉啊!白米饭啊!面包啊!青菜萝卜啊!变化出来的。我们的排泄物又变成肥料,肥料又变成万物,一切万物互相在变化,而且又非变不可,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物化。所以,在道家的观念中,整个的天地宇宙,是时空形成变化的一个大锅炉,我们在这个变化的锅炉里,不过是一个被化、受化的小分子而已。我们只是宇宙万化中,掉下来最小一点点的所化之物。大到宇宙,小至微生物,最初与永恒起能化作用的是谁呢?要把握那个能化的,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始终还是被化的,我们做不了变化之主,做不了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也就是超过了万物变化的范围以外。

不过庄子也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在我们没有得道以前是被化,如果有了具见---见道了,我们可以自化,可以把这个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的生命,也把我们有限的功能,变成无限的功能。

物化的道理,我们慢慢的再讨论,在第二篇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类可以把自己升华成一个超人,但是怎么变成超人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变;要做到这个,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我们先把这个原则把握住,再来讨论,在座的诸位先生,诸位同学们,研究过《庄子》的很多,我现在只是报告我的意见而已。现在看原文。庄子有很多优美的文辞,也是非常高的文学境界。

(完)

个人学习为用的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66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