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芦庄子没有人性哪有芳华

发布时间:2018/1/20 23:20:30   点击数:

没有人性哪有芳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许是因为看了一部电影: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也许是因为看完这部电影后又联想到三部电影——《集结号》《熔炉》和《肖申克的救赎》。

联想起《集结号》,是因为两个“冯氏骗局”的相似性——《集结号》中的“集结号”并没有吹响,而《芳华》中的人物也没有“芳华”;联想起《熔炉》,是因为两种强暴令人发指程度的相似性——《熔炉》中,对残疾孩子们的强暴是灭绝人性的,而《芳华》中,文化大革命对五千年文明的“强暴”,对那些“芳华”男女的“强暴”也是灭绝人性的;联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是因为两个电影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相似性——《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形的肖申克监狱、无形的“体制化”和人的“原罪”是囚禁人的三重牢笼,而《芳华》中,有形的文工团大院,无形的文化革命和人们对这场革命的态度(无奈、默然、绥靖或推波助澜)也是人们走不出的三重牢笼。

除了上述联想,这几部电影还有一个很讽刺的相似之处:《熔炉》催生了一部现实中的法律;《肖申克的救赎》点亮了现实中无数人灵魂深处的希望;而《集结号》亦让“集结号”在现实中满大街吹响(电影中的集结号是个没有吹响的骗局,你们不知道吗?);《芳华》呢……

——我们来谈谈《芳华》。

一、跟着一只逃命的猪去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影片一开始,故事中的人物萧穗子就以第一人称旁白了这样一段话:“我要给你们讲的是我们文工团的故事,但在这个故事里,我不是主角,主角应该是他们俩。他叫刘锋,那时我们歌颂默默无闻的英雄,歌颂平凡中的伟大,就是歌颂刘峰这种人。穿雨衣的那个女孩,她叫何小萍,是我们舞蹈队托刘峰接来的新兵。她和刘峰几十年后的结局,这要追溯到刘峰带她走进文工团的这一天。”

通过这段旁白,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到这部电影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发生在文工团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电影要探讨的是造成故事中两个主角命运(结局)的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故事中两个主角——以两个主角为代表的所有人的悲剧命运呢?千万别说自己没看出来,否则电影中那个似乎很滑稽的片段对你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这个片段就是炊事班请刘峰帮着追猪的那段。猪是怎么跑出去的呢?是因为“想入党的都抢着打扫猪圈,又不知道关栅栏”才跑出去的。猪为什么跑出去,逃命是它的本能嘛!但电影中安排这只猪逃出去,却是要它带着大家去看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去看看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猪看到什么了呢?一场革命——文化大革命,一场革中国传统文化命的革命,一场掩杀人性的革命。看完电影回过头来再看,发现猪带着大家去看的正是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在上世纪30年代初,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在文学领域,对“人性”与“阶级性”问题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浩劫延烧到整个社会领域。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随着红卫兵的破“四旧”运动(即破除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到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年全国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把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之一的儒家文化连根拔起。

现在的年轻人,象80后、90后、00后们,很多人的头脑中也许对那场文化浩劫没有什么认识,也不知道文化大革命到底革了谁的命。其实一言以蔽之,文化革命事实上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命,就是我们赖以自豪和仰望的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命。

这场革命,斩断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整个中华大地成了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文化沙漠。我们在这片沙漠中能够仰望的最近的璀璨星光,如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胡适等大家,与我们已是云泥之遥。这场浩劫对个体的重创就是——人性被彻底掩杀。

电影《芳华》中,导演让一只猪领着大家去看这个背景,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这个片段的话外音就是:猪都看见了,你难道视而不见吗?

二、跟着善良去触摸现实的底线

电影中的男主角刘峰是一个善良的人(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一点)。

吃饺子的时候专挑饺子皮吃,帮战友挤脚上的水泡,主动给大家嫌弃的何小萍当舞伴,把上军政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而且这一切还都是自觉自愿。说他善良是名符其实的。

但在大多数战友的眼中,刘峰和“想入党抢着打扫猪圈”的人是一样的。刘峰的善良不会没有目的,最起码也是为了维护“活雷锋”这个称号。所以猪跑了也要找刘峰就顺理成章,谁让他是“活雷锋”呢?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要不去唤醒人性,没有独立的自我个性,不去用人性触碰阶级性,如何苟且,又都是无所谓的。为了入党去打扫猪圈,是放在明面上说人们也并不以为耻辱的事,不过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笑料罢了;趁着炊事班出去追猪随手顺几个西红柿,没什么大不了的,倒能讨得女朋友的欢心;在演出前和女朋友约会、亲吻等等也都算不上什么事。

所以在电影中,在文工团这个文化革命的“暴风眼”中,因为没有人性的激活,故事中的人物只能是一种标签式的存在,他们不属于个体,而是属于某个群体,属于他们的出身。不承认人性的一面,当然也就不存在人性中的善良。评判一个标签,因其只有正反两面所以是非黑即白的。所以大家觉得刘峰不过就是一个代号,代表着某种集体的精神。但当集体认为你损害了集体,认为你尚有个人意志,你便成了被集体抛弃的弃儿,会遭受冷酷无情的打击。

于是,当刘峰成为标签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事实上已经翻开了别人的另一面,结果只能是被战友抛弃了。再进一步,当刘峰这个标签突然显露出本性的一面,立体的一面,人性的一面,要正大光明地向林丁丁表达爱意,被女人抛弃便是一个不争的结局。当大家都是一个标签,而你刘峰竟然立体地存在,甚至你立体的高尚映衬出平面的龌龊时,于是被本来是审查者却成了被审视对象的组织抛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当刘峰人性的一面表现出来之后,立刻从文工团这个“暴风眼”中被抛了出去,抛到了残酷的生死战场。在一系列的碰壁之后,当刘峰把活着当成最高追求的时候,被尊严抛弃也变成了迟早的事。

电影《芳华》的最后,当刘峰在烈士陵园里对何小萍说:“什么叫好啊,什么叫不好。要跟躺在陵园里的这些弟兄们比,我敢说不好吗?”这句话是不是击穿了我们心灵的那道底线了呢?

但当我们环顾左右,看到身边的善良被肆意践踏,而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底线一降再降的时候,我们的尊严又在哪儿呢?

三、跟着无力的抗争去碰撞坚固的牢笼

正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种标签式的存在。所以,当立体化的何小萍甫一出场,跟着她同时出场的便是她身上自带的这种先天的抗争特质。

基本功好(没退),为什么衣服却是馊的。没领到军装便“偷”战友的军装照相显摆的“撒谎精”,为什么在刘峰被处分后成为唯一一个敢大声表示要送战友的人。

一个难以被贴上标签的何小萍,立刻便为这个群体所不容。她和战友之间,迅速隔开一堵看不见的墙——冷漠的阶级之墙。正如萧穗子在旁白中说:“从她(何小萍)走进这个集体的那一天起,她就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一个笑话。”

但正是这个大家眼中的“笑话”,却是“体制”的唯一抗争者。在刘峰被处分后对大家彻底寒了心的何小萍,用调换体温计的办法假装高烧,试图放弃在别人眼中争都争不来的演A角的机会。

当然,何小萍的抗争,换来的是残酷的打击报复——被“发配”医院,推到死亡的最前沿。

在这样的抗争中,敌人呢?——敌人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就象刘峰遭遇的那个战场,甚至我们根本不用界定这是一个越战战场或是什么战场,它就是一个战场,一个很难看到敌人存在的战场,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友的血肉横飞。

但不管怎么说,敢于以柔弱之躯碰撞坚固的体制牢笼,何小萍的确算得上一个勇者。

四、跟着一支舞蹈看个体如何疗伤

文化革命,一个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战争更加残酷,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便会遭遇暗箭伤人。何小萍的精神崩溃,是深陷这种文化沙漠中精神上的一种绝望。

后来在军医向刘峰介绍何小萍病情的时候说的话,印证了这一点。军医说:“看档案,她(何小萍)是被文工团处理医院去的。”“看过太多残酷的东西,突然成英雄了,反差有点大,这儿(精神)就崩了。”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精神崩溃后的何小萍被军医带着去看文工团的最后一场演出时,期间,何小萍突然走出去,和着铿锵的音乐一个人在舞蹈中精神修复。个人以为这个场景绝对展现了绝望的极限。

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笑话:北京一女子去三亚旅游,一下飞机来个深呼吸。不料,身体一下承受不了这么干净的环境,醉氧,当场晕过去。急救车及时赶到,急救员问:病人从哪来的?答:北京。急救员嗯了一声,将氧气筒的软管拔下,接到汽车排气管上,让她吸了几口。她慢慢醒来轻轻说到:嗯,这才是家的味道。

用匕首疗伤,伤口会更加疼痛。

五、跟着一个女战友的粗口看人们对现实的无奈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段刘峰战友爆粗口的场景。

刘峰离开部队复员后,在海口做小生意。他拉货的车被当地的联防队员给暂扣,要求交一千元的罚款。刘峰去联防队找了多次,工作人员都说“队长不在”。不巧这次刘峰一回头看到了“始终不在”的张队长。刘峰向张队长申请拿出罚款金额的规定来,结果发生了冲突。刘峰被联防队员打倒在地,义肢也从身体上掉落。

这事正好被昔日文工团的女战友——官二代、富婆郝淑雯路过看到,她非常气愤,爆了一句粗口。然后说:“你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我要报警!”

有观众在网上分享观影体会时说:听到这句粗口,听到这句几乎在中国电影里听不到的台词,很多观众瞬间泪崩。

这种泪崩,包含着多少人对现实的无奈啊!

六、跟着文工团大门的开合看灵魂的进进出出

电影中,有一个“道具”多次出现——文工团的大门,随着人性的复苏和被绞杀,时而关上,时而打开。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监狱的大门——没被体制化的关进去,体制化之后便可自由出入。

刘峰带何小萍走进文工团,何小萍要到文工团这个大“熔炉”锻杀人性的时候,大门是洞开的。

刘峰的人性被“靡靡之音”激活后被处分,被集体抛弃时,刘峰带和何小萍一出大门,铁门立即关闭。

甚至连文工团的政委——文工团最大的领导,在文工团解散时稍一人性流露,观众紧跟着就看到黑漆漆的大门冷冰冰地关上。

七、躲在牢笼里跟着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哭泣?

看完《芳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一种压抑感蓦然从空旷中袭来,就象一阵风携着沙尘肆虐于天地昏暗的沙漠。

眼前突然又浮现出电影中的镜头——巨大的黑幕落下,但一切并没有因十年浩劫的结束而结束。

电影《芳华》的最后,刘峰在烈士陵园里对何小萍说:“什么叫好啊,什么叫不好。要跟躺在陵园里的这些弟兄们比,我敢说不好吗?”这个场景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好象抛不开一个无形的笼子,自己躲在牢笼里跟着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哭泣。

一个个体被阉割了人性,如何绽放芳华?一个时代被抽干了血性,又有什么芳华可谈?一个民族被洗劫了文化,不知何时才能再现芳华。

最后,还是和大家分享一句也许不相干的台词取取暖吧。在电影《熔炉》的结尾,女主角说了这样一句让人暖心的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1.9

喜欢作者文章

请长按上方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78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