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医论坛刘永明黄老之学与医典之形成
黄老之学与医典之形成
——以《汉书.艺文志》和《黄帝内经》为核心
刘永明
刘永明,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志》所载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实可归为医家、神仙家两家,在横向内容上相互交叉,在纵向上有共同的黄老学、方仙道、方士医学等思想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在黄老之学中,属于有为的黄学。《汉志》将医与神仙共为一家,实属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基础上的准确定位。而历史上的“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既合乎历史文化的发展实际,也具有思想文化到学术流变中的合理性。
我国传统医学在汉代以前已经成熟,医学典籍在《汉书.艺文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其中所记载的医著绝大部分佚失与历史的风浪当中,但硕果仅存的《黄帝内经》竟然成为后世医学的核心经典。由此足以窥见中医学在西汉以前已经达到的高度。在时隔两千年之久的今天,尤其是经历近百年来东西文化文徽、交融冲突巨变之后的现代人,要深刻理解中医学的形成,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乃至全面理解医学典籍内容的同时,有必要回归经典形成时代的历史文化。
班固《汉书.艺文志》系根据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的《七略》改编而成。分六艺、谐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家,卷。其中不但记述了一代典籍之宏富,可以作为目录检索之用,尤其具有辨章学术、考据源流的意义,全面反映了汉代的学术风貌和各家学术源流。《汉书.艺文志》作为目录学之典范,开正史“艺文志”之范例。然而,《汉书艺文志》的学术价值依然为后世艺文目录著作所不能及,章学诚在《校雠通义自序》中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闸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这种评价,和他主张的“为部次条别,申明家学,即类明学,由流而溯源,庶几通于大道之要”“完全一致。清代史家王鸣盛亦引乾降时状元金榜语:
“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本文即以《汉书.艺文志》和《黄帝内经》为核心,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医学经典形成的文化背景、学术渊源及与神仙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家书与各类之相互关系及学术文化背景
在《汉书.艺文志》(下文或简称《汉志》)六略中,医学归于“方技略”,“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前两类属于医学。具体而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具体包括:
《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计7家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具体包括: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30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40卷。《五藏六府疸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藏狂癫病方》17卷。《金疮疯瘛方》30卷。《妇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计11家卷。两相比较,医经主要从人的生理学角度出发,论治疾病,注重医学方面探讨医学理论:经方主要从本草药物性能的角度组成方剂,论治疾病,注重药物药方的运用。
这里把医家分为两类,说明医学发展分为两大流派。应该注意的是,这里将两类医家与房中、神仙共为一大类,同属方技类,对于时隔两千多年的现代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其间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性呢?
《汉书.艺文志》言房中日:“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包括:
《容成阴道》26卷,《务成子阴道》36卷,《尧舜阴道》23卷,《汤盘庚阴道》20卷,《天老杂子阴道》25卷,《天一阴道》24卷,《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三家内房有子方》17卷。计8家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迁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包括:
《宓戲杂子道》20篇,《上圣杂子道》26卷,《道要杂子》18卷,《黄帝杂子步引》12卷,《黄帝岐伯按摩》10卷,《黄帝杂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22卷,《神农杂子技道》23卷,《泰壹杂子黄冶》31卷。计10家卷。
神仙家“保性命之真”“同死生之域”,毫无疑问是道教的上源;而房中术既“情性之极,至道之际”,与人生命能否“和平寿考”密切相关,故而受到重视,蔚然而成学术类别。按其间关系流别,蒙文通曾考证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行气、药饵、宝精,三派而已。”可见,房中宝精之术在渊源上原本为先秦神仙家所重,为神仙家探究的方术,故而关系至为密切。李零又曾言,此这四类中,“房中的地位,前后变化较大:西汉时期,和医术的关系大,东汉时期,和神仙关系大;魏晋以来,融入神仙道教,和服食、行气、导引,同为神仙家的炼养功夫。”从房中术主要出自神仙家的宗旨来看,其重在养生长寿以求长生,于是便与疗疾养生的医学具有了必然的联系,故可以作为医学养生之术,为汉代医学所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中。从此后发展来看,医学越来越向医学理论和药物针灸治疗的专门化方向发展,以养生为特征的房中术自然不会是医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客观上显得日益淡化。而道教以养生修炼、追求长生成仙为特征,所以,原本属于早期仙道系统的房中术自然会更多地为道教所继承,并且继续作为求仙的重要手段存在。汉代以降五斗米道重房中之术,行黄赤之道:东晋葛洪的神仙道教以行气、房中、服仙药为长生三要。认为“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精补脑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
人复不可都绝阴阳,明阳不交,则坐破雍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宜之和,可以不损。”可见,房中与神仙家密不可分,房中与神仙家一并当属于早期道教修炼术的上源。《汉志》将房中、神仙分列为二,正如将医家分列为医经、医方一样,系对同一家内容的细化归类。至于医学与神仙家之间的关系,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而言,其产生发展到经典的形成,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核心医典的《黄帝内经》并非形成与一人一时,一般认为形成与战国的西汉时期(今本中还有更晚的内容)。从其形成的渊源看,有一个更早的巫医不分的时代和战国泰汉以降的方十医学阶段。正如盖建民考察认为:“伴随方仙道而产生的方十区学,它的出现是秦汉时期医学发展的个特点。”。方仙道的方士们以黄老为旗帜,尤其以黄帝为榜样,从事于追求长生不死的种种活动,是道教形成的重要源头。由于我们现在更多地着眼于其日标和行为的荒诞性,尤其是他们迎合帝干所好,推波助澜,使一些帝工热衷于狂热而愚蠢的求仙行为,从而导致政治上的腐朽等,因此对方仙道的行为持以否定的态度。
但实际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方仙道以长生成仙为宗旨的行为,是以养生长寿为基础的,其行为功效的可验证性使之不可能全然荒谬。再者,方士其实是一个成分复杂、而没有组织的群体。自先秦以来,他们为了趋吉避凶、疗疾健身、延长寿命乃至长生成仙,从事名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诸如占卜、祭祀、导引、吐纳、房中、医药、炼丹等等。可以说,凡是人们所需求的、渴望的,只要能想到的,都是他们]探究的范围:他们是凭着自己的想象,不畏艰险、不惧死亡,从事于无条件、无边界的自由探索和试验。他们的活动但求有效,有了经验马上总结,失败了从头开始:探索中即便是命丧黄泉也往往无人知晓、也无需追究。就这样,他们在一代一代的探索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多方面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有积极有益成分,又有消极有害成分,同时这两方面的内容又往往相互杂糅,难以区分。同时,方士中也不乏一些理性思考者,于是才能结合黄老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收获进行整理和辨析,从而将积极有益的文化积累系统化,淤泥生莲花,直至最终凝练出有价值的文化成就。朱越利亦曾指出:“一些神仙方士炫耀荒诞不经的方术,玩弄骗人的把戏。但如果对神仙方术一概而论,就大错特错了。古代许多方士怀着真诚的愿望,百折不挠地进行方术实验,往往无意中在科学技术领域里获得重大的发现和成功。”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很多科学技术成就,就是这样步一步在艰难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比如医药学、养生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矿物学等等。
例如,先秦名医扁鹊便具有方士特征,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村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臧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里所说,长桑君秘授扁鹊治病的“禁方”时,予饮可以隔垣见人的上池之水,而后忽然不见,显然是方士风范。西汉名医仓公师从公乘阳庆受其“禁方”,包括: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在医学书之外还有《接阴阳禁书》,当为房中术。汉武帝时,方仙道感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溢抗向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可见,方士的活动是融求仙、房中、医药于一体的。《素问.五脏别论》也明确引及方士的医学认识:“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由此可见《汉书.艺文志》将医家与房中、神仙并列,实属于其内在的关联性使然。
还有值得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