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视点孙大勇庄子玉魏娜关天颀一场关
年12月17日的下午,一场关于改造建筑的FutureTalk论坛活动在penda/槃达建筑、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孙大勇和建筑摄影人夏至的发起下进行着。关乎建筑、关乎改造,关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被讨论着,思想一触即发。
孙大勇:
之所以定下这个主题“改建筑”,坦率来讲,现在的建筑行业越来越难做,它不像上一个十年,整个社会地产开发和城市不断扩张,中国城市和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从经济危机之后整个建筑业开始下滑,无论是大型设计院还是外企都岌岌可危,外企选择离开中国,大型设计院不断裁员,小型事务所也在面临具体的温饱危机,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今天建筑师更多是在为自己找出路。
面对当前城市扩张、乡村重建的问题,改造建筑无形中成为我们现在和未来要面临的很大机遇,但也是挑战。在这个领域里,首先要面对政府行为的干涉和引导,另外也面临着执行层面的利益和技术壁垒,同时还有设计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考量。基于这些,今天我们的讨论主要围绕改造建筑,请几位老师跟大家分享经验,也希望大家在讨论中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观点。
孙大勇:penda/槃达建筑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
孙大勇:
我觉得从每个老师的身上能看到不同的方法,也能看到对建筑不同的理解,比如子玉老师是偏理性的设计方法,娜姐偏感性的创作方法和关老师偏经验的方法,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同。这里有几个问题:
1.每个建筑师在创作时一定有个远景,你们在改造和创作的时候脑海中的远景是什么,究竟想通过改造创造什么样的远景?
2.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3.作为建筑师,有多大的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挑战和实现自己的远景?
庄子玉:
这个问题很大,每个项目都很不一样,我觉得改造和非改造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清晰,因为地块本身的启发,从我的经验,我去到那儿,看到的状态,它最后长什么样其实已经有了。其实大家用的方法可能是类似的,只是切入的角度和讲述的方式不同。前段时间关于AlphaGo,聂卫平有一个评论,好的棋手下棋,基本上一上来就会做一个整体判断,或者所谓的战略判断。你可以设定几种可能性,往下走是测试的过程,这个测试过程是非常理性的,甚至包括大学里做科研的人,包括诺奖获得者,他做实验也不是从底下一点点推导出来,他们基本上是拍脑袋想的,真的是拍脑袋。我做科研,有一个预设,但这个预设只是基于经验、基于他个人感受、基于对整个局面的判断,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好的设计师,他的预判都是最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人和机器最重要的区别。这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庄子玉:德国科隆RSAA事务所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
关天颀:
我习惯从室内设计开始到室内设计结束,这是我工作的方法,也是我对建筑的一个态度,我更注重建筑的体验感。好多问题是从室内入手的,为什么从室内开始?我不太注重房子的模样,房子的模样是最后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尤其是改造项目,改造项目更不太注重房子的造型是怎样的,可能更注重改造后各方的均衡。我是习惯从功能入手,从人在空间的体验感入手,然后是对场地的分析,对建筑包括外观的形式,再包括灯光、陈设、家具,回到室内设计,回到这个出发点。我是画了这么一个闭环的圆圈,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方法。
我跟业主打交道,说的都比较通俗易懂,开始就是说他爱听的事儿,有些业主慕名而来找你做设计,可能你用一些特别专业的话来跟他表达专业性,实际他是不懂的,但他假装听懂了,因为他不敢说他不懂,实际上他真没懂,后来就会发生矛盾。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我的设计,站在他的角度,用他能理解的话来说这事儿,他爱听了以后慢慢再把我的一些“自私”的想法往里装,他会觉得你这个设计师没想你自己的事,你在想他的事,他会特别开心,觉得能跟你交流了。
关天颀:空间进化(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魏娜:
我觉得是因为不同而相互吸引,特别赞同子玉刚才说的,我们都有一个大判断,切入点不一样、擅长的内容也不一样,基本上大的感觉是朝一个方向去做的。其实室内项目基本都是改造,有时候我们接一个改造项目,觉得挺棘手的,发现改这个房子比建一个房子考虑的东西多多了,而且要随时应变。一开始以为是怎样的,真正施工起来其实不是那样。比如WHY酒店,我们去改的时候发现每个尺寸都不一样,发现原来没有梁,过一会儿发现地基也没有……越改越发现没法改,但你又不能完全拆了重建。
我们还有过一个项目,请了结构工程师帮忙判断现有的结构,结构工程师的结论是,基本上改结构的钱比业主的预算要高十倍。我昨天刚从外地回来,也是谈改造项目。一路上有的朋友指着路边的房子说,这个需要改造,那个也需要改。我说先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改这个东西,如果是因为设计太差了,或者功能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那么现在看到的所有东西确实都需要改造。
魏娜:WEI建筑设计/ElevationWorkshop的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建筑学院执教。
夏至:
建筑摄影师没法对甲方做评论,我们必须要中立。不过有个问题。前几天我去湖南一个偏僻山村拍摄,有两个项目,一个项目是红砖的,跟周围环境不是那么融合,有一个项目是村落,跟周围的环境特别融合,两个项目是同一个建筑师做的。我挺想问建筑师怎么拿捏这个度?因为有些人说建筑要跟当地融为一体比较好,但又要跳出来融合,所以怎么把握这个度比较好?
夏至:职业建筑摄影人
魏娜:
我之前有一个工作组,引导学生做设计时,有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提,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还挺深奥的,有点像“你是谁”这样的问题。当时我们在做一个村子改造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在设计房子的时候要从考虑大环境开始,这个大环境说的是现在的环境还是未来的环境?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到底是什么环境呢?因为这个村子的状态真的是不怎么理想,周边有好房子也有特差的房子,整个村子乱七八糟,当时我们还挺失望的,这个村子要想往下发展,作为旅游目的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以这个学生的问题来回应你的回答,其实这就是设计师的一个判断了,如果周围环境特别好,融合进去肯定是正确的选择。
魏娜:小溪家
魏娜:小溪家
夏至:
之前有个项目,周围全是很烂的房子,施工也不是很好,但还是表达了设计师的想法,它又很跳,所以这个东西你会一直很矛盾,度不好把握。
魏娜:
把握度其实不容易,尤其在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把握度是考验设计师心态和成熟度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以前带几个心气儿特别高的学生做项目,周边环境是某种状态,尤其在村子里,他们做出来的东西你一看就跳得特别厉害,充满了建筑的形式语言,这个放在那里只会毁了那个村子的感觉,但他的用心和做法也是希望能融合在环境里。
关天颀:
其实建筑谈的传统更多是“遗存”的东西,以前的东西,如果是传统就意味着当下,如果它能传承下来,符合现代生活,它会一直延续下来,这个叫传统。以前的已经坍塌了,或者建造技术已经落后了,不再符合当下需求的,我个人认为是遗存。
改造过程中无非是要尽量挖掘遗存东西的再生,比如有一片老墙,那就保留老墙,以往建造房子的一些肌理和关系,我们尽量保存它遗存的部分,给当下的审美和使用留下一个以往的记忆。但房子还要回到本源,本源是使用,如何使用,我个人理解还是要回到初心。对于遗存,我个人是相对激进一点,“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东西,如果它有生命力,那它会存在下来;如果它真的没有现代人生活使用的需求,过去的就过去吧。
关天颀:舟山云海苑
关天颀:舟山云海苑
关天颀:南阳胡同
关天颀:清轩
夏至说的同一个建筑师做的那两个项目,有一个跟当地特别融合,我觉得那是类似于展示的需求;另外一个表达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我不知道建筑师是出于自己的内心需要还是当地旅游或其它功能的需要,这一点我没法儿判断;展示的那部分“完全融合”到什么程度我也不太清楚,但我觉得再全新复制一个原来的状态也没什么问题,当下大家的包容是非常强的,尤其是改造项目。
庄子玉:
其实我对于项目控制的方式非常硬,感觉上理性,因为我对我所传递的信息释放度是非常控制的。在村子的尺度下,其实这个房子跟村子是融合的,因为我并不是要做城市地标,我没必要花很大精力做非常多的劲儿出来让人远远看到。但走近一点你会发现檐口的变化,很微妙的感觉,再走近一点你会发现切开的缝隙传递出了更有意思的建筑的空间关系,再往里走你会发现更细的内容。
最近我们的室内项目越来越多,我们内部也一直在探讨室内建筑的手法和途径。我们之前做的都是特别大的项目,至少是十万方、十几万方,几万方的都是小项目,你会发现你在操作室外项目的时候,人的观感、触感的细节会凸显出来,让你觉得你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处有哪些北京哪个医院可彻底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