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諵譁摘录

发布时间:2018/1/14 16:14:55   点击数:

历史的经验,内容太多了,在此我们只提出纲要,但是有此纲要就引出来另一个大问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究竟是哪一家指导思想,使天下得太平,历史起光辉?这不是为了研究过去的历史,而是为了要展开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问题。青年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不是为了读《庄子》研究古书,所谓“温故而知新”,是要启发未来的思想,那才是重要的。

其次我们提出来历史上一个关键之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先说汉朝有名的文景之治,在历史文化上,都认为政治思想的主题是黄老,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八个字:“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黄老是放在口袋里用,外面招牌上挂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这八个字就是我们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历史上的大秘密。

它的重点在哪里?就是庄子提出来的四点:“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我们先从个人修道方面去了解。所谓“以刑为体”,“刑”就是政治上这个“治”,也就是管理。所以后世道家讲到修道的,如佛家的引用,若要长生必须先学死,这个死,就是杀的作用。为什么要长生先要学死呢?就是把心里的烦恼、杂念、胡思乱想等,通通杀光;这样一来,生命的本能才能恢复本来的长生不死。

关于心里面这些烦恼,怎么把它杀死掉呢?必须要自己来治理;每当一个思想、观念,烦恼起来的时候,自己要警觉到,这都是不好的,要把它去掉。道家后来有两句俗语,“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一个人要想得长生的话,“未死先学死”,不是自己吃安眠药去死,而是心念一生起,就要把这个心念杀掉,那么自己生命心性的本体,就可以得到清明了。

所以杀掉自己心念的修法,就叫做“刑”,刑也就是杀的意思。因此,修道的人,管理自己非常严格,就像法律上的刑杀一样,去恶存善,去掉恶业,只保存善业,这是“以刑为体”,讲修道的作用。但是,专注在杀死自己的念头,还只是消极的,不够的;所以要“以礼为翼”,“礼”就是中国文化所讲《礼记》这个礼。

如果要解释礼是什么,勉强的说,就是文化的精神。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不一定对,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用现在比较流通、漂亮的名词来讲。真正的礼是什么?古人的解释,“礼者,理也”,礼就是道理,换句话说,它包括了一切文化的原则。那么礼是讲什么呢?是中国历代的政治哲学最高原则,是讲礼治,礼治是注重文化的教育,全面的教育。礼不够的话,教育道德就不够,那时只好用法了,就是“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礼的真精神是自然的道德。光把自己管理得很严,以刑为体修养这个心性,也是不够的,必须要以礼为翼,了解礼的真精神。我们引用《礼记》开头第一篇的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来说明礼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讲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到了随时随地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没有乱想,也没有恶念,随时随地对自己身心都是严肃的,这种形态就是俨若思。看起来,这个人好像在那里想一件事情,但是他没有想,因为他在静止状态;这六个字就是后世所讲的,随时在入定的状态。

人到了心境永远在定境上,在清静无为的境界中,那也根本不需要管理自己了,不需像刑法一样,去管理念头了。所以说,光是以刑为体,还不够,必须要以礼为翼,以真正的定慧精神辅助自己,然后去处世。

“以知为时”,这个知,就是智慧成就。所谓知,可以引用孔子在《易经》所讲的“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所以圣人之道,是知进退存亡,这个知是智慧。所以得道的人,应该具备了“以知为时”,随时随地晓得自处之道,什么时候该进一步,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以德为循”,随时在道德的行为上,知道人生的方向,自己走一条正路。这四点,我们特别说明一下。

为什么要特别说明呢?其中有个关键点。大家都晓得,在中国文化史上,真正伟大光辉的时代,那些帝王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家的黄老之学,尤其注重老子。实际上,是以老子做招牌,真正用的是《庄子》,《庄子》相当于儒家的《孟子》一样,老子则等于儒家的孔子。汉唐两代,所谓黄老的政治,实际上是以《庄子》为主的。

但是,我们看到后世的说法,尤其最近一百年来,有许多谈论中国政治思想的,所谓黄老之治,都以老子为根本。老子主张“无为”,因此认为那些辉煌朝代的帝王是无为之治,那么,什么才是无为?当皇帝什么都不管,那他管什么?大概只管吃饭。所以把无为解释成什么都不管,是很莫名其妙的话。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所谓汉唐黄老之治的用法,就是《庄子》这一段的精华。所以说黄老之治,是道德的政治,这一点首先要了解。

老子讲的“吾有三宝”,佛家讲皈依佛法僧三宝,三宝的观念名词,是老子先提出来。哪三宝呢?“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做人做事,小之于个人,大之于天下国家,都一样。“曰慈”就是儒家所谓仁爱,这个很容易明白。“曰俭”,这个俭不是说省钱,包括节省钱,节省精神;一件事情的简单化,简单明了就把事办好,这是简的道理。“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说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而是万事不要突出,要因势利导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因势利导的话,永远做不好事情。

譬如大水来了,没有办法挡住,你硬要挡这个水,会出更大的问题,一定要把水流疏导开了,然后顺这个水势一转,就把水灾解除;这是因势利导,中间应用起来,方法当然很多,要能应用得很巧妙,就是太极拳原理,以四两拨千斤,也就是兵法上所讲的,以弱击强,以寡击众。这都是老子所讲的无为,由“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所引出来的道理。

像文景之治,实际上用的是什么呢?用的就是“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这四句话。所谓无为之道,是讲为人上者,作领导人的无为;而把国家大事,一切付之于法治,就是“以刑为体”。这是法治的精神,并不一定是讲法律!也就是现代所谓制度化的观念,将一切归之于制度。所以,上面的领导人,他在这个位置,等于一个手指头,只要按到一个电钮,整个制度就跟着动了起来,所谓损力少,成事多,这就是无为的道理。

但是我们不要看到“刑”字,就认为完全归之于法治。首先要了解历史,在我们历史的经验上很多,完全依赖法治会天下大乱;如果不重法治,天下也大乱;这就是应用之妙了,所以要配合上面庄子的这四句话。在历史如汉唐的鼎盛时代,真正的引用,就是《庄子》这一段东西,也包括了《庄子》后面《外篇》和《杂篇》所有的内容。

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上,还有个东西需要了解的,就是法家的学问;法家的学问也出于道家。法家是非常残酷的,历史上记载,刑法太严格的法治,就变成一个残酷的时代。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由司马迁开始,把完全讲法治的人,另外归类,列入酷吏这个传记里。刑法过重,法令太严密,那就是严刑峻法,在我们的文化史上,素来认为那是错误的。严刑峻法,也不是法家的真正精神。

酷吏是专用法治的,看这些法家残酷的法治,有个问题就来了,法家怎么会出在道家呢?道家是讲道德、清静无为,讲慈悲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偏差呢?我们要知道,一个讲清净无为修道的人,一定非常注重道德;因为注重道德,对人对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严格的结果,就是法治的精神。譬如佛家的戒律,我们学佛本来要解脱,一个学佛的人,自己性命也不管了,头发也剃了,衣服也换了,一切都放下不要了;本来还自在的一个人,结果出了家,反而觉得很不自在;为什么?因为必须要守戒律。

戒律是一个道德的规范,对自己要求的严格,管理的严格,于是就产生了法家的精神。所以说,法家,拿整个文化思想来讲,就是戒律;而且是对整个社会全面的戒律;用之太过呢,就变成残酷了;用之恰当呢,法家就是治世最重要的规范。所以,庄子这里提出来。光“以刑为体”是不行的,还要“以礼为翼”。

由此我们再看儒家的两句话,孟子说得很彻底,“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光讲道德,劝人为善,那可以用于宗教,不能用之于政治;宗教就是这样,慈悲嘛!宗教家认为,宗教推行了,天下就可以太平,那是做不到的。只劝人为善,没有一个规范,属于很高的理想,实行起来不但做不到,还会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必须要用法治作为辅导。如果光信赖法治,则“徒法不能以自行”,自己连路都走不通了,反而把自己困住。我们懂了儒家这两句话,再看《庄子》的“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就明白了。所以儒家、道家也是相通的。

实际上,历代的帝王所用的秘诀,大原则大政治,就是《庄子》这一段,“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所以讲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这个就是关键。这些秘密帝王们尽管用,可用不可讲,讲了就不能当帝王,只能当教书匠了。如果你们学会了这个秘诀,想当了不起的人,或者当一个老板,也是可以用不能讲,这一点特别说明一下。

个人的修养道德,处人做事也都是这个原则。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不限于出世,也不限于入世,唯有得道的人,能够做到这样,因为他身入世而心解脱,心是出世了。我们讲人这个生命,如果不得道,自己做不了主宰,被外在的环境,物理世界,以及自己身体所支配,当然就不能支配自己的生命。

只有得道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也才有资格入世,立大功,成大业。不过成功以后,也都是老子的路线,“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所以一切的成功不必在我,帮助别人成功以后,自己偷偷地溜走了,这就是道家的思想,也是自然的法则。

自南怀瑾先生《庄子諵譁》迦陵仙音整理

思南茶话:茶让生活更美好,展现传统之美,引领当代生活。

好茶,自己会说话。

最新武夷红茶桐木关---正山小种、倾情特推。

桂圆香气明显,蜜香醇厚。

一口难忘健康好滋味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
补骨脂酊能不能治疗初发的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7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