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遇见星期四》
文/周三木
身边会有一些朋友,你自知永远不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却由衷地欣赏,在远处观望他们寻找生活和自己的模样。一段时间后,果不其然地发现,有些东西在他们的身上又在静静地变化了。我和作者要从认识算起那倒也是几年了,但实际说话聊天的机会却寥寥几次,但即便几次,你却乐于和她沟通,倾听她说话。艺术源于生活,这话真是大俗大雅,俗的老幼皆知,雅的不可菲薄。如果我们狭隘生活是表,艺术是里的话,那表里如一的人倒是不多。在我这里,作者是一个。
读完文章,我想摘文末一句:“传统木版水印的方式······经常会中和我的作品,使我偏左的时候偏右一点,偏前的时候又推后了一点,在漫长的磨合中找到最适合两者的距离,让彼此都更加完整。”不仅感触,我们什么时候觉得是完整了呢,可能就在不左不右间。献你,好风如扇。
好风如扇
董亚媛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北宋·李廌《虞美人》
平日很少去说自己的作品,这次借这个机会,梳理一下这几年艺术创作凌乱的思绪。
在探索自我并欲将之与表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总会遇到十分多的困扰,经历屡次的挫败之后,才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对我而言,自我的真正成长和自信的建立是滞后于其他人的,还好还不算太晚,这一切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识,就像找回遗失多年的真我和心爱的器物一样。这个过程,简说成三个字即“隔”、“幻”、“真”。
隔
“隔”即隔世界,让自我进入一种隔离的状态,与当下离开一些距离。一个时期是本能上的,一个时期是强迫性的自我封闭。最开始时是本能的喜欢一些雨景、雾景、雪景,并将之用水印木刻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这两种味道很相似,但又说不出到底是为何,停留在制作美好画面的阶段,时间长了便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焦虑和迷惘。
《开始冷了》58cmx44cm木版水印
《十一月初八:小雪》58.5x41cm木版水印
《水外石》原版局部
《水外石》局部
继而进入了一种极端的自我隔离状态,用了6个月的时间去像古人一样生活,断掉了一切网络,每天就是看书、吃饭、画画、休息。这段时期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是《傅佩荣解读老子、庄子》,想通了一些事情,彷佛有了新的眼睛与手,心灵也安静了下来,要不是还带着根深蒂固的虚荣与世俗考量,将会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水外水》*cm木版水印
《水外水》局部
《云上云》木版水印+铜版局部
放下知识与逻辑,回想着自我灵性生成的本源。听瀑赏石观云海,似懂非懂时,童年与少年时代身体的触摸与攀爬把自然中的山与水变成了感知的本能,在与自然断裂的当下生活中,唤起一种自觉,在现实触及回忆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复现与时空的错位,在冥想中进入一个有意境的自我建构的时空维度中,体验永恒的真实。
《寻山》77cm*cm木版水印
宗白华先生说,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明月、夕照、薄纱、轻雾、幕帘、风雨与夜色,使物与我之间产生了距离与间隔,产生了美感。在《扇外山》系列中,主要借助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如屏风的分隔、云雾的弥漫、线条的交织,形象的错位的运用,试图营造一种厚重神秘的意境。“好风如扇雨如帘”、“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这些诗句表达出了轻盈、境界与高雅,还是我等望尘莫及的,但是我的方向清楚了,目前只是做到了表面。
《魅扇》cm*60cm木版水印
《魑扇》cm*60cm木版水印
幻
破除了现实世界的困扰,又交织着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即“幻”,是一种迷离和错位感,人与物、世界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融,不离世间又超然物表,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幻相。在作品中使用一些形象与线条破碎的交织在一起,有些是非常具象的图像,有些是变幻的巨云与山石,还有我的一些身体形象,小时候和现今,来制造“境”与“境”的重叠,与现实稍稍错位的时空关系,有意境的、冥想的、自然的。当一个人忘我地进入到自己的时空关系时,肉体在现实中,但精神却非常自然地进去到无我的境地中,自由的流淌,但又不是过分地脱离,是与肉身和现实的错开,似实非实,脱出物理时空的滞碍。
《摽有梅》cmcm木版水印
《冥》cm*cm木版水印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时空,更具有真实感的是人在感知层面的主观时空关系,它时快时慢、时宽时窄、无限延展又循环往复,一个人经常生活在昨日与今朝的恍惚、古代与现代的跳脱中,就像明末董说《西游补》中写道的孙行者,跌进了“万镜楼台”,在古人世界与未来世界中奇幻穿行,被虚空主人呼唤,才得以醒悟。
《山音》64cm*cm木版水印
《黑龙潭》65cm*cm木版水印
这段时间的创作进入了更加虚无的阶段,厌恶了具体的形象和功利的目的性,开始进行《音的实验》系列,运用通感的修辞格,让听觉与视觉两种不同的感觉互相交错,将时空中流动的声音转化为静止的二维图像,赋予其别样的意境世界,使观者进入“灵与影的境界”。不同乐器的音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素材,联动心灵与视觉,不断将世界虚化,转实成虚,蹈光蹑影,梦幻空花。
《音的实验-阮》30cm*70cm独幅版画
《音的实验-埙》20cm*69cm独幅版画
《音的实验-琵琶》24cm*69cm独幅版画
埙的音色质朴幽怨,被称为“立秋之音”,沉思、怀古、沧桑、神秘、哀婉,唐朝郑希稷曾作《埙赋》称“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在绘画时,每一个呼吸都与埙的声音融合,每一个笔触都带有肃穆、旷古的音乐节奏,虚化了现实的图像,带着远古的商周之音,仿佛回到了往昔时光,与先祖对话。筚篥的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凉,质感鲜明,在法曲等演奏中常为领奏器乐。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唐代杜佑撰《通典》中说:“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这个系列以一种更放松、反而更专注于感觉的方式绘画,画面上完全不好看,枯槁又无味,却是开启了新的方向。
《音的实验-筚篥》40cm*70cm独幅版画水墨
《音的实验-鼓》67cm*67cm独幅版画水墨
《音的实验-箜篌》29cm*70cm独幅版画
但过于沉醉,往往会堕入完全的虚无,最初的乐趣会慢慢消退,幻相易逝,变换无常,然后呢?是否是新一轮的迷失?一日,有些想通,需要把握一种适度的关系状态,应与世界若即若离,出入自如,既不被世俗的繁杂欲念所牵系,又不至于成为封闭的独体而感受不到存在的美妙。艺术幻影虽然并非实在,人们却可以借助幻影而觉悟真相。应明白随缘遇合,心不粘滞。到这时,才渐渐接近“真”。
《干涸的流水》天然大漆
《音的实验-流水》33cm*98cm绢本水墨
真
幻与真是不断的互相转换,真幻相即,不离不异,真不孤立,因幻而现。事物以幻有的样态存在,然而,幻有不异真空。我为了一个虚幻的念头和非实在的假象,在荒谬勤恳的劳作,与木版对话,体验生活的充实,不同的破碎的版块凑成一幅自足的图像世界,虽是艺术的幻影,却让人觉悟真实。这便是我一直以来试图表现的,用感知的艺术连结我所来自的地方和我将抵达的地方。
《听瀑》17cm*97cm木版水印
《月与人面山》19cm*cm木版水印
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的白癜风比较好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