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国学智慧傅佩荣道家的境界3

发布时间:2017/8/12 11:45:04   点击数:

三、庄子的逍遥

1.修养方法

道家立说的目的,在于化解存有学的虚无主义,因此要扣紧「道」来寻求启明。悟道者是极少数人,他们即使无缘以其「三宝」来治理百姓,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的人间际遇,做到游刃有余,进而消遥自得。在老子之后,战国时代的庄子就是道家的最佳代表。

庄子能够悟道,当然有一套修养方法。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入而准确地了解「人的生命」是怎么回事。简而言之,庄子要由人的生命现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体,然后提出一系列修行指针,最后抵达悟道的境界。

那么,人的生命现象有何内容?人有身体与心智。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情绪与欲望,造成各种困境。庄子的观察是:「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齐物论〉)意思是: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它与外物互相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意即:人们睡觉时心思纷扰,醒来后形体不安,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每天勾心斗角。很明显地,这样的困境可以推源于心智的偏差作用。

人的心智拥有认知、判断、选择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于「区分」的层次。庄子质疑说:人所肯定之「正处、正味、正色」(真正舒服的住处、真正可口的味道、真正悦目的美色),对于其它动物而言是完全无法接受的。(〈齐物论〉)即使专就人的社会而言,所谓「仁义、礼乐」也都难免是偏颇的、相对的、形式化的要求,其结果则往往是扭曲了人的本性。因此,庄子的建议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意即: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

简单说来,针对人的身体与心智而言,庄子的立场是要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齐物论〉),要让身体好象没有血气与欲望,并且让心智好象没有执着的意念。做到这一步,才可进入修行的领域。

修行共分七个阶段,依序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大宗师〉)意即:遗忘(或超越)天下(代表人间的一切,包括仁义与礼乐之类的价值观);遗忘万物;遗忘生命。这三步皆用「外」字,表示不受干扰之意。然后,是透彻通达,有如阳光照亮一切(类似「启明」状态);看见一个整体(一切合而为一,皆源于道)。接着,没有古今之分,时间不再具有意义;最后是不死不生,亦即与道合一,永恒不变。

以上虽然列出七个阶段,但是要做到第一步「外天下」已属困难之至。譬如,谁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亦即做到了「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也不会特别振奋,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责备,他也不会特别沮丧」?要有多强的内在定力,才可完全无视于「天下」的左右?庄子期许人们由习以为常的「重外轻内」,提升到「重内轻外」,而最高目标是「有内无外」。但是,这个内在自我还需要下另一番工夫,就是庄子著名的「心斋」之说。

「心斋」(〈人间世〉)即是要由「气」的角度化解自我对身心的执着,成为「虚而待物」的状态,然后可说:「唯道集虚」(只有在空虚状态中,道才会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关键依然是「道」。说得清楚些,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后,「心」并未真死,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展现出「精神」境界(又称为「真君」、「灵台」、「灵府」)。换言之,人的修养可以达到「精神展现」的层次;以此为基础,才可以进而欣赏庄子的生命情调。

2.与道同游的境界

《庄子.天下》谈到当时的七派思想,其中关于庄子自身的描述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庄子「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质问别人的是非,而能与世俗相处。……在上与造物者同游,在下与超脱生死、忘怀始终的人做朋友。」在此,庄子把「道」具体描写为「造物者」,因为道是万物之源;同时,他也把造物者视为「天地精神」,亦即造物者是「使天地成为天地的力量」;换言之,庄子并未把「天地」视为道,因为道并非天地,而是天地之本。

由此可知,庄子自己无疑是「悟道者」,然后,他在人间的表现如何?他随遇而安,不过问别人的是非,但是,他也少有朋友可以来往。听来有些感伤(当然这是我们读者的感觉),在《庄子》全书中,庄子有名有姓的朋友只有一位,就是惠施,而这位惠施经常扮演唱反调的角色,距离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好友层次,可谓十万八千里。不仅如此,庄子有名有姓的学生也只有一位,就是蔺且,但是他的背景及思想皆不详。换言之,庄子在人间是十分孤独的。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悟道者如何处世?庄子的秘诀是「不得已」三个字。不过,所谓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被动、无奈、委屈,而是明白自身的处境及相关条件的配合,进而采取顺应的态度。譬如,身体若有残疾或衰老,则视之为「气」的变化过程,如此就连死亡也不必在乎了。又如,贫穷只是不愿曲学阿世,真正可悲的是未闻大道、虚度一生。即使就算命而言,庄子也认为世间祸福相生相倚,与其希求福报,不如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欲望,使自己不受外物的干扰。

那么,庄子对于儒家最为重视的「孝道」有何看法呢?他提出了六个由下而上、由易而难的层次,依序是:敬亲,爱亲,忘亲(忘记父母的角色而与父母和谐相处),使亲忘我(使父母忘记我的角色而与我自在相处),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天运〉)最后两步是要忘记人间的一切规范,就如鱼在江湖中彼此相忘一样,亦即大家在「道」之中融为一体。凡是存在之物,皆有其特定的条件;认清这些条件,就是了解「不得已」。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意思是:知道这些是无可奈何的,就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德的极致。他的态度看似消极,其实还有积极的一面。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人间世〉)意思是:顺着万物的自然状态,让心神自在遨游;把一切寄托于不得已,由此涵养内在自我;这就是自处的最高原则了。由此可见,人的内在自我,亦即人的心神或心灵,是需要「养」,并且是能够「游」的。真正的游是「逍遥」之游,不受时空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到「无待」(〈逍遥游〉)。人若能够无待,才有真正的自由。

那么,落实在人间,具体的做法又是如何?庄子的建议是「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意思是: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外化」即是老子所谓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亦即: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能够做到这一点,自然与物无争,与人无尤,随顺自在,平安清静。但是,更重要的是「内不化」,亦即内在自我必须保持「悟道」状态,时时刻刻都在与道同游,享受生机洋溢的天乐。

庄子所展示的意境是纯属幻觉,还是真正可以实现的理想?答案很清楚,庄子自身即是最好的见证。我们学习道家,一方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另一方面也须努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相信自己有悟道的可能性。

傅佩荣: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国学教育中心《国学智慧与卓越领导高级研修班》授课教授。

国学班台湾游学正在进行时,傅佩荣教授将为同学们精彩解读国学智慧,敬请期待!

走进南大门,成为南大人,走出南大门,带走南大魂!

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教育中心期待成为你的思想健身房!

国学班正在热招中!详情可电联:-,-

赞赏

长按







































昆明儿童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病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32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