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3/25 10:33:45 点击数: 次
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老子》和《庄子》的先后顺序,存在着学术界的争论。国学大家梁启超先生,认为庄子应该先于老子,在上世纪年出土的郭店楚简《道德经》后,这种猜测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经》是在《庄子》先的。梁先生的认知并不奇怪,在他所处的年代,也许认为道家学问是最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所以他不仅认为《道德经》成书晚于孔子,甚至晚于《庄子》。因为年代环境关系,这种看法也在情理之中。我们感谢生活在美好的年代,能以一种更平和的态度去认知经典。先秦做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时间区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经典,这些往圣的绝学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而做为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传承经典。做为道家的源流,《道德经》和《庄子》有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同之处。万物同源于“道”《道德经》以道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老子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容“道”,如“众妙之门”“谷神不死”“玄牝之门”等等。这些概念,说明了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对于这一点,《庄子》的认知和老子是一致的,庄子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道通为一”,他们都认为“道”是万物之源。同时“道”是一种超越了常人感性经验之上的万物本源来感悟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道昭而不道”。所以自《史记》以来认为老庄是一个思想体系,但是就老子自己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每个人对大道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因为视角的不同。有始与无始《道德经》:“无为万物之母,有为万物之始”。《庄子》:“道无终始”。对于开始与结束,他们有这样不同的表述。《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动”。《庄子》:“物之生也,若骤若弛,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的形式在于复与反,而庄子认为在于化。一种是万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阴中有阳的往返运动,一种是在全部可能性和范围内无始无终、没完没了的变化。(1)对于道的状态的不同认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道无终始。(2)道的层次认知:老子:执古御今,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庄子: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尽矣,至矣,不可加。(3)悟道的境界层次: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庄子: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处世态度不同由于这样根本性的理解不同,必然会导致他们处世态度的极大差异。在于老子而言,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无私成其私,这是一种有别于正向思维的,逆向思维方式,表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性,这是不求而得的方式与境界。而庄子从开篇《逍遥游》开始,继而《大宗师》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度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狂热追求,“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语出《庄子·大宗师》。这样在精神上对“逍遥”的追求,是从精神世界里超越了对因死亡,欲望,命运等等造成的人生烦恼,通过精神境界的超越,获得一种没有束缚的自在。老子提出的观点比庄子的想法更接地气,他提的人生目标并不在于“相忘于江湖”,而是立足于生命本身。老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之所以知其白守其黑,守柔,是为了到达其对立的一面“刚”。因为得益于少则得,多则惑的思维方式。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种反向到达目标的世用之法,恰与庄子的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正相反。庄子:“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的“无为”表现出洒脱逍遥,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无为”是按照规律办事的不妄为,是一种有别于乱为的积极人生态度。两者的哲学观点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庄子是精神追求,老子是行为处世的价值观。庄子以逍遥,遁世,超脱的方式与世俗生活之间有着明显的距离,并不如老子一般以出世的态度“和光同尘”,用逆向思维“反者道之动”的方式游达彼岸。而是在现实生活里,对心与精神做出一种返回自然状态的高级清洁操作。至于还有一层不同之处,在于体道悟道的过程,就对实现“悟道”的途径而言,存在着巨大区别,这个话题留在《道德经》解读完之后,慢慢展开来说。因为这涉及到两部经典,最精华的部分,限于篇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表述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my/265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