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道德经有道者心如明镜,独立憨实,且平凡的
随着时代的久远,以及一些人文方面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典籍,已经和其原本有了很多的差异之处。自从《道德经》的汉墓帛书本出土后,我们对其与现流通本进行比较,发现文中字句就有很多处的不同,现本被前人已经有过多次的修改。况且,出土本也是残缺不全,很多的文字也都已经缺失,后又经过人为的考证,添加修改。至于原本的真实完整模样,不管专家们如何地认为,终究是言之有理,而实无考据。但随着竹简本和帛书本的出土,我们对经文的大概框架也已经明了。
因此,我们学习古人的思想,不应该那么一味较真地死抠字眼,在文字上下功夫。而重在通过文字,明白圣人表达的那个意,如《庄子》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经中意不明,纵然背诵的滚瓜烂熟,也将是终无所得。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累兮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兮。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兮。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兮。沕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一句“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1、唯,谦卑的应答,表示恭敬。
呵,大声的斥责。
恭敬地应答和大声地斥责,相差能有多少?
在处理事情中,对人谦卑地表示认同,这种恭敬地态度,是仁义的表现。是一种和谐的相处之道。但在某些时候,“三句好话,不如当头一棒!”只有反其道而行,才能让人真正地警醒,从自我地执着中豁然开明。
2、美与恶本是相对的。但老子说“美与恶又相差在哪里?”
我们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美恶的认知也会随之不同。
鲜花与牛粪,人们都看到了鲜花的美丽,而厌恶牛粪的恶臭。可从事物的根本发展逻辑来看,鲜花的艳丽,正是它走向衰败的开始。短暂的美好,随之而来的,便是花瓣的凋落,花儿生命的枯萎。而牛粪,却提供给花儿得以生长的营养供给,花儿得以艳丽喜人,其本质是牛粪的无私奉献。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符合了天道,也是人们所赞美和歌颂的。
同样的,世事大局的发展,又岂是人力所能预测的!你所认为的坏,或许,在未来的时间长河中,你会发现,它却是一个善的种子。反之亦然。
3、“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事物的本质就是阴阳,而阴阳是相互对立且统一的,彼此相互影响着。在一个企业中,老板与员工之间,本就是相依相畏的。在基层社会,多数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一份收入而从事着相应的工作。而企业是一个盈利的组织,为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和盈利,老板及管理层必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赏罚条例。因此,员工会为了不违反相应的制度,而心存敬畏的工作。
同样的,老板及管理层也要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心存大义,心系社会责任感。勇于为员工谋福利,对员工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负责,在这份道义的自我约束下,自然有敬畏之心。
然而,企业心系员工福利,员工自然也乐于在工作中多做奉献,为企业创利。世事便是如此!
“望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累兮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看这普天之下,众人欢乐的样子,犹如在享用丰盛的宴席般高兴,如春天去登高望远,享受春风沐浴般欢快。而我淡泊恬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守内心的那份安宁,犹如处在婴儿般“懵懂”阶段,不像孩童那般渐有喜恶之心。好似疲倦的样子,没有任何的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人都在为了名利而奔波着。我独立安住,淡泊名利,平凡且淡淡的生活着。
“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兮。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兮。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兮。沕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所止。”
以世俗的观念来看,我是一个愚笨的人,混混沌沌,糊里糊涂。众人都显得很聪明的样子,唯独我显得昏昧无知。众人看起来都很精明,对事情明辨是非,我独然显得憨实。内心深沉的好似大海一般,看上去没有忧虑,那么地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观天下众人都是可用之才,而我独自显得愚昧无知,粗鄙无用。我独立且不同于众人,更看重的是生养我们的本源大道,要重视“无用之用”,遵道德而律己身,恬淡无为,顺其自然而不妄作。
道德经正版原著彩色详解无删减原文注释文白对照精选月销量¥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本章对有道之士和世人的描述,会让我们错以为有道之人的消极懒世。然而看似消极,实则是在描述得道之人平凡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心如明镜,洞察细微,但不做非分之想,不再追求名利,只是顺其自然,那么淡淡的生活着,做着自己该从事的工作。
虽然,他们淡泊名利,不与世俗争功名。但若遇天下大事,第一个敢逆天而行的便是“道人”,他们敢为天下先,行使拨乱返正之能,为存大义而不惜牺牲自身,为了天下万民而甘愿做出奉献。
因此,我们要去掉内心已知的糟粕之识,用心去领悟和实践先圣们的思想精髓。时常保持内心的恬淡安宁,在生活中,遇到外在事源的干扰时,时时调整自身,守中持正,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做一个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