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道德经有无相生,反向概念糅为一体,道家文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智慧#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包罗万象,如宗教哲学中万有的来源论,哲学中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很多说法。1、不同学说对“无中生有”的理解首先就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
假定万物起初不存在,的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再接着生出成千上万的新品类,是如何做到无中生有的?
从宗教神学的角度,从无生有,是由主宰首因的神所创造。
但在佛学中,不承认神是第一因,不承认有情绪化的权威能主宰,可又不否认神我的存在,只是提出“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互变观点。
万物之所以产生,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一切皆是缘。
佛学的观点,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相近,当它从西域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
2、“有无互生”在中国广为传承从周代起,有无相生的观点,就已产生,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一直也是中华文化中普遍化的哲学思想。
在古代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处处可见,有些名气非常大,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西游记》中有许多故事、场景和人物,都与道家息息相关,有名的太上老君,便是老子。
《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的开头,便是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之后有梦游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朗朗上口,意味深长。
作者曹雪芹还指桑骂槐,批评贾宝玉无端弄笔墨,抄袭庄子文,自己没见识,却诋毁他人”。
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与老庄的禅道思想颇为吻合,难怪后人对道家文化推崇备至!
、道家文化包容不同概念《道德经》第一章既然提出“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伴随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
“无”、“有”二字,各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便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规矩,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
站在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角度,“常无欲”与“常有欲”,或许更为贴切。
道家思想,可以容纳不同的理念,也便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了,增增减减,都只是寻章摘,文字游戏而已,老子也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吧!
4、加强修行,方能洞察有无之妙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的来源,老子接着便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字,是文章句法的介词,其含义就像现代语文中最常见的“所以”之意。
用白话文解释,便是:人们要想领悟大道的有无,必须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洞察到有生于无的奇妙之处。
如要想洞察到无中如何生有,还必须要加工,从有处来观察,“有”最终还会归于早先“无”的边际。
结束语:
“有”和“无”是个反义词,在道家文化中,却能糅为一体,相生共存,并成为精髓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