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6 18:24:17 点击数: 次
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http://m.39.net/news/a_6084081.html朋友们,善信们,各位菩萨大德们,大家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学佛亦把道来参,“掺和”的“掺”。将一杯水倾倒在地上的坑洼里,的确不算太多。但如果把一粒芥子视作舟船,置于其中的话,这滩水对于芥子来说,则无异于海洋。如果把盛水的杯皿视作舟船,也放置在这滩水里,那么杯皿就会就会因粘黏而搁浅。道理很简单:水浅而舟大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气运行的力量也是如此。如果风气积聚的力量不是很雄厚,那么久担负不起鲲鹏鸟那“若垂天之云”的双翼。所以,鲲鹏鸟展翅冲天九万余里,那么风起云涌的力量就在它的身下作为依托的动力。鲲鹏鸟借助着风势,背负着青天,一往无前的去实现自己的“图南”大志!正在这时,也就在这时,正在鲲鹏鸟扶摇翻飞,,追云逐浪,意欲图南之时,一只小小的蜩蝉和另一只小小的学鸠却发起来阵阵嘲笑的声音:“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们蜩蝉和小学鸠从地面而起,迅疾起飞。如果一时不甚,或是当日不宜出门的话,还会撞到那榆树或檀树的枝干,经常就将我们拍落在地上,甚至直接拍的晕死过去。这只鲲鹏怪鸟,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呢?哪里的风得有多么大呀?为什么一定要远去南冥呢?我们待在自己的北海不也一样生活的很安逸吗?庄子曰:适莽苍者,三飧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到莽苍的山野郊外游玩一趟,带上三餐的干粮和水就可以了,即使往返,依然会吃得饱饱的;而如果我们准备去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旅行,则要用一整夜的时间准备粮食和水;而如果我们准备走的更远,准备奔向那千里之外的地方,就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备食物了!小聪明的人永远不理解智者的思维,短寿者永远没有长寿者见识经历的多。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故而所里的志向也远大,准备飞往南冥天池。蜩蝉和学鸠无论如何也没有巴掌大,所以志向就小一些。当真如此吗?设若蜩蝉和学鸠也有了“鲲鹏之志”,亦发愿飞往天池南冥,那又当如何论处呢?庄子先生这里所反对甚至是反感的是蜩蝉和学鸠的嘲弄和讥笑。但无疑,庄子先生是尊重每个不同众生的“根性”的。蜩蝉和学鸠极速的飞行,时不时就撞在了老榆树上。幸运的时候还会撞在檀香木上,虽然依旧头顶“小包”,虽然依旧撞了个头晕脑胀,但却能闻嗅到那千年古檀迷人的香味。我们千万不要误会庄子先生,以为庄子看不起,瞧不上小民。其实庄子只是看不起,瞧不上“小人”。不然,庄子先生就不会那么欢喜自己“化蝶”之梦了。我们伟大的庄子,在自己修行的境界里,并不是化为涵天盖地的鲲鹏,而是化为无比美丽的蝴蝶。为什么呢?因为庄子先生认为人类最高的生命标准即是身心绝对之自由,而翩翩飞舞的彩蝶即是宇宙生命的精灵。庄子先生不会讨厌什么蜩蝉和学鸠。但的确对于它们的浅薄和狭隘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小知不及大知,不可妄言;小年不及大年,莫要胡说!每个众生的根性都不尽相同,《地藏经》里,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说,众生根性大致分为四种:若遇利根,闻即信受;若遇善果,勤劝成就;若遇暗钝,久化方归;若遇业重,不生敬仰。有“鲲鹏之志”的众生就是那种利根之人。而诸如蜩蝉和学鸠这一类众生则已经是“业重”了。在圣人庄子先生的眼里,不只是对它们消极论议的轻视和鄙夷,庄子先生对它们还有一丝丝的可怜和悲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本身就应该量力而行。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根性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和了解。这也就是老子《道德经》里讲:自知者明的意义。佛法里讲“观心”,观来观去,先要把自己“观”成个众生。立足众生,断除习气,谨遵佛陀教诲,依教奉行,渐至修证。这个是修行的正途!佛是修来的!道法亦然……鲲鹏有鲲鹏的志愿,这个自然要赞叹;蜩鸠有蜩鸠的活法,这个也无可厚非。但以浅薄论高深,以愚痴论智慧,则是大大的不该和不可取了!南无阿弥陀佛!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疾病,皆得健康。祈愿一切众生,无有贫穷,皆得富足。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烦恼,皆得菩提。祈愿一切众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学佛亦把道来参,“掺和”的”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my/254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