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齐物论第八则止于三,第四节万物与我为
欢迎来到三问先生的思想咖啡。
问千年庄子,识百年变局。
这里是《庄子通义》系列讲座课程。
第二辑:《齐物论》——吹万不同,使其自己。
第八则:止于三——至于道。
第四节:万物与我为一。
此前三节,
庄子探讨了类与不类、有始与未始、有有与有无。
这三组概念、也是当时学者们热衷于论辩的辩题,
在不同的答案后面,有着同样的理论假设:
宇宙有可能并非无限,
人类有可能并非自然。
庄子发现,基于这种理论假设的辩论毫无意义,
甚至连他自己完美论述这三组概念也毫无价值。
于是,在这一节,
庄子用了一组相对而言的例子,
特别说明:人的智慧和知识,止于相对性存在,
而不能进入绝对王国。
换言之,人的所有认知,都只是相对正确,
且这种相对正确,在时间上无法恒定,
即刻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毫无认知价值,
甚至转而为谬误。
他说——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
“大山”:泰山。
“殇子”:死于襁褓的婴儿。
“夭”:未成年时死去,夭折,短寿。
郭《注》解释说:
苟各足于其性,
则秋豪不独小其小,
而太山不独大其大矣。
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
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太山亦可称小矣。
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
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
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
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
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庄子接着说: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庄子这段话,特别提醒言说者,
千万不要说出下面这句正确的话:
“天地万物与我同在,与我一体。”
一旦这样说:
就将我与天地万物分辨开来了,
原本的一,便成了二,所以不能言说一。
一旦言说一,就变成言加一等于二。
如此言说“言加一等于二”,
就变成“言说加言加一定于二”,也就是三。
庄子发现,这样推演下去,没完没了,
即便是工于推算年月日的高人(“巧历”),也难以胜任。
于是赶紧止住如脱缰野马的思绪,
赶紧终结这种没完没了的推论游戏。
此刻,他安静下来,简单地说道: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
而况自有适有乎!
无适焉,因是已。
——“自”:从。“适”:往。
庄子说,无论是从无到有,
还是从有到更多,
终极之处都是三。
不要再往前求知了。
顺应自然,到三为止。
郭《注》说:
各止于其所能,乃最是也。
至此,庄子终于用一个可以量化的公式,
界定了人的认知应该而且可以在哪里止步,
这就是“三”。
三,是人的认知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