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齐物论第六则,第六节无分与成,无成与
欢迎来到三问先生的思想咖啡。
问千年庄子,识百年变局。
这里是《庄子通义》系列讲座课程。
第二辑:《齐物论》——吹万不同,使其自己。
第六则:莫若以明——道通为一。
第六节:无分与成,无成与毁。
此前第四、第五节的举例,
庄子从形态各异,看万物齐一。
此处第六节,
庄子从万物构成,说万物皆同。
庄子说:
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郭《注》复述庄子的话说:
夫物,或此以为散,而彼以为成。
我之所谓成,而彼或谓之毁。
夫成毁者,生于自见,而不见彼也。
故无成与毁,犹无是与非也。
如此明显的事实,如此简单的道理,
要让世人明了,却并非易事。
只有通情达理之人,
才有可能避免无事生非的辩异徒劳,并因此获益。
庄子指出:
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
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用”:不用而自用,自用而忘用。
“几”:近,尽。“得”:自得。
庄子认为,如能这样忘用而用,
则无往而不自得,差不多就接近于道了。
郭《注》说:
达者因而不作。
夫达者之因是,岂知因为善而因之哉?
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耳。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种策略,
庄子主张以“庸”为用,
可有有效地解决万物齐一与功能各异的矛盾。
要言之,在功用上,不妨随顺大众,物尽其用;
在认知上,自然而然作齐物观,物无彼此。
庄子将这两个方面的不知其所以然的“适得”,
谓之“知通”。
通,就是至于一,尽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