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游艺精神研究以魏晋时期为例

发布时间:2023/3/27 12:53:23   点击数:

魏晋游艺精神是以“游”的溯源为开始,归纳整合“游”的演变过程与分类,在一系列关于“游”的理论中,讨论分析其本质内容下魏晋艺术形式的具体呈现,魏晋时期“游艺”精神所具有的生命力及延伸。

一、魏晋游艺现象

1.“游”的解释

从古至今“游”的解释逐渐变化:最初只是旗帜上下垂的装饰品,后来由于人们“带旗而出”,“游”从名词转变为与人们出行活动相关的动词,再后来转变为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对于“游”的理解,庄子、孔子、屈原等都有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后世流传,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从魏晋士人来看,其“游”深受庄子“逍遥游”思想影响。其实不仅是魏晋时期,古往今来,对山水方面的游览都不曾停歇,但是如何以“游”来形成相应的审美理念则是从魏晋开始。

2.外游:游目骋怀

2.1士人之游

魏晋以前的出门游历,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光环程度,或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目的,这时的“游”没有灵魂,是依附于其他活动而残存的行动。为魏晋之前的“游”作一下简单的分类,笔者认为魏晋之前的“游”可以分为“帝游”与“远游”。

所谓“帝游”,是当时统治者巡视自身战利品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享受自身至高无上的权利,其中固然有山川河流之美,却非“逍遥”之美。在“游”的过程中,巍峨大山,潺潺流水等景色都是美的,才有了魏晋时期的“逍遥”。

“远游”即“君子之游”,是通向君子之路的磨炼,间接影响了游子的审美价值观,为魏晋时期的“逍遥游”指引方向。“远游”中与“逍遥游”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屈原之“游”。屈原之“游”,是徘徊在真与幻之间的神游,充分继承了庄子的“逍遥”二字。

“帝游”或“远游”与魏晋时期的游艺精神有着不同之处:前者拥有明确的予求,自然的审美观并未完全形成;后者无欲无求,只为自然之美。但若没有前者多年奠基,加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到魏晋时期也未必会发展出“游”的新篇章,也就无法成就真正的自然山水之美。

2.2山水之游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时时期之一。士人们放浪形骸、潇洒不羁,正是因为内心的抱负与理想无从实现,唯有在现实当中进行变相发泄,而现实的主要映照物便是风景秀丽的山川大河。

将自身内心感情隐于山水,在不同情绪的作用下,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亦是山,水亦是水。以身许之山水,无论悲喜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游”所呈现的重要精神。

“感”是人内心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所思所想、所触所闻后结合自身而产生的内心活动,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会产生不同效果;“情”则是自身情绪的安放与表达,放在魏晋士人身上,诞生出许多令人唇齿留香的艺术作品。这不是单纯地将情感强行灌入,而是与其相互呼应,以达到对自身情感与山水景物的双重超越,从现实中的痛苦升华成对宇宙万物存在的感慨。

由景生情,借景抒情,自然景物的存在是为了让感情能够借此表现。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遗憾、痛苦,魏晋士人的不同情绪在魏晋玄学的冶炼下,以“游”的方式体现出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魏晋人

上情境,这是艺术作品的高境界,更是魏晋游艺精神的至高体现。

自此便有了文人雅士与山水间似有若无的纽带联系,即如何在虚幻与现实中寻找自身情感的安放空间,以寄托高尚的理想追求。

3.内游:神与物游

3.1适性之游

“悠游”在魏晋时期,更多是以“游”的形式来排遣自身内心的郁郁之情。魏晋人士向往“悠游”,因为魏晋时期混乱的社会模式下毫无平和安定之说,能够在此情境之中“优哉游哉”,也是魏晋士人对自身理想的渴求状态。

魏晋时期的“游于艺”承于孔子,却拥有了更多属于自身时代的独特性,即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悠游”中人生观与自然观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悠游”是欣赏美的体现,其拥有的畅快豁达甚至放荡不羁,都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愉快之情。

魏晋人对山水极其痴迷,人性与生命、理想与自由,都是通过山水中对美的体验来找寻的。名为体验山水之美,却不能被山水之色所缚,要在山水中看到独特的情感,以及高尚的品德,从而回顾自身的内心,以求拥有更好的自己。

这不仅满足了自我需求,也升华了精神需求。“游”本身的趣味是在景色与心境之间的“澄怀观道”,心无旁鹫才能融身于景,真正体会到“游”的意境所在。

3.2灵魂之游

魏晋士人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方式是“游”。他们划出了“游”的范畴,解释了“游”的内涵。“游”始终存在于生命之中,是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美感体验的层次。

魏晋时期的“游”是众多雅士的终极愿望,这是一种美化后对生命的探索,是穿着自由绚丽衣裳肆意起舞的美好愿望,足以抚慰支离破碎的心境。嵇康、陆机等人以“游”结合身心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状态,“神游”、“游仙”等理论,以内心为基础进行“游”的手段,为的是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这种不同的探寻模式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心态,也是魏晋时期艺术形式发展的重要奠基,是对自由不懈的追求下呈现出的内心世界。从理论到实践,这是“游”在魏晋时期发展出的对生命的理解。

二、魏晋游艺精神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充满了艺术气息,可以说“游”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在绘画中,创作者本身要想与艺术作品间产生联系,需要有一颗“澄怀观道”的心。例如说:宗炳的“卧游”,起初是由于外界或自身的种种原因导致无法继续亲身“游”,才代之以“卧游”。后来,悟道以求“畅神”。

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在魏晋人士“游目骋怀”的前提下“仰观宇宙之大”。艺术的美感高于现实的纷杂,使魏晋士人心灵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愉悦。

“游”只有区区一字,但承载的含义是无穷无尽的,技巧与理解同样重要且缺一不可,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对艺术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便是“游”的过程,也是对“道”的理解。

技巧与理解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如何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便是“游”的过程,也是对“道”的理解,真正的山水画作在其中蜕变,展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美。

四、游必有方与游以观道

孔子的涵养之“游”是追求君子风度且受到规则的制约;庄子的心“游”万仞则是具有自然性的“游”,不受世界规则的约束,追求自然洒脱的境界。

孔子对“游”的态度取之“中和”二字。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他常游历各个国家,同时觉得过分游历违背了自身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自古忠孝两难全,所以取之“中和”。孔子对“游”的另一个态度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一切都是为了走向正途,通过口口相传的思想进行心性的修炼,而“仁”作为儒家重要的道德规则,规范了人的言行举止,也让我们从另一方面理解孔子“游于艺”的真正含义。与孔子不同的是,庄子对“游”的态度是欢喜的。

在庄子这里,“游”与“道”是天平上相同分量的东西。“游”的内涵在于超越,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欲望、超越了规则,内心澄净,是为“游”以观“道”。

庄子的“游”观“道”,是最简单干净的状态,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亦是如此。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游”的过程中顺应万物,将身心与世界合二为一,体悟“道”的境界,“道”不可说,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悟“道”。

何为自然?一为自然界,二为内心自然。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山水为道家思想提供了载体与素材,内心自然则为道家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除了世俗内的“游”,庄子终于向世人展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渴望,即超脱世俗的精神之“游”。

“游”象征的是自由自在,没有了规则的束缚,有的只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庄子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并非儒家政治性质的“天人合一”,而是人性与自然、天地之间的互通,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追求。

这时的“游”象征的是自由自在,没有了儒家体系中规则的束缚,有的只是生命存在的意义罢了。庄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游”,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精神境地。庄子以“游”观“道”,以“艺”展现的方式影响了魏晋士人的情怀,使其将山水赋予了美学意义,在自然之中找到了理想的精神家园。

总结

“游”的出现影响了魏晋后期中国古代美感建构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促成了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即追求“畅神”。哪怕发展至当代社会中,国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对美的欣赏也是充满“游”意味的。

魏晋时期肯定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与价值性,推动了当时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形成,为后世的艺术自觉性铺就了康庄大道,亦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三曹集魏武帝集》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世说新语笺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48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