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有一本书,价值超过道德经
《道德经》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如果我问你,你读过没有?相信能够拍着胸脯说读过的人,不超过5%。(别说《道德经》这样晦涩难懂的书了,就是《红楼梦》这样的通俗小说,看完的能有几个?)
我们时常会吹牛逼:《道德经》是老祖宗思想的精华,影响中国几千年,外国人都在读……等等等等,可是却很少有人会真真正正拿起这本仅仅只有五千字的书,来认认真真的看一看。
我们除了会背“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些教科书上都写的东西,还会什么?小仙自诩为庄子的弟子,但是惭愧得很,一篇《逍遥游》至今背不下来(其实我就只会背前两段……)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它牛逼,但是又都不想看呢?
因为实在是太难懂了。
这么说吧,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我这里的意思就是觉得自己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大学生),未必能认全《道德经》里的字,更别提读懂里面的意思了。
于是乎,道家经典的《道德经》,大部分的时候只是充当了一个装逼的工具而已。
但是!!!(敲黑板:听到“但是”两个字,就知道接下来才是我想要说的重点)
有那么一本书,它的价值超过了《道德经》。它通俗易懂而又冷峻深刻,可以称之为通俗精华版《道德经》。以前,它是儿童的启蒙书目,但是它的价值和思想内涵远非《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封建糟粕可比。它曾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然而现在读得人却越来越少了。它就是:
增广贤文。
如果小仙说我会背《逍遥游》,那肯定是在吹牛逼,但是对于这本书,小仙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可以背诵全书。因为这本书很短,全书只有四千多字。
《增广贤文》大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可以认为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这本书没有明确的思想,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
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道家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小仙小时候就背诵过了,但是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对里面的句子体会越来越深刻。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是小仙印象最深刻的一句。现在人,总是喜欢讲人脉,但是这句话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所谓的人脉完全不堪一击。联想一下前不久的董明珠卸任格力董事长事件,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锦上添花的事情人人都做,谁又愿意雪中送炭?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这两句话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
阎公集会的前一天,王勃的船还远在马当遇阻。路途遥远而且时间紧迫,按常理,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的。但是有中源水神以风相助,一夜船行七百里,赶到了洪都(南昌),让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所以说人运气顺了连风都听话。
而第二个是范仲淹的典故。他在鄱阳做郡守的时候,遇到一位书生写诗哭穷,说自己一辈子没吃过饱饭,日子不好过。范仲淹见他的字写的不错,就买来笔墨纸砚,让他去临摹“荐福碑”,卖字维生。可是当天的晚上,老天的一个霹雷,将“荐福碑”给轰烂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喝水都塞牙,背时到家了。
综合起来就是说:命运命运,有命还得有运啊!!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哪一个人物后面没有人在吐槽他?又有谁没有吐槽过他人?看懂了前半句,你还会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吗?看懂了后半句,你还会在背后对他人指手画脚吗?
然而这本书也不完全是这种消极的思想,还有很多格言是人们生活中常常引用的,比如: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为春。
而且书中还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书里一方面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是又一方面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这不是此书的缺陷,相反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总结一下:这是一本扯掉道德大旗,从人性出发,对人进行训蒙,且导人向善的奇书。是一本冷酷的书,也是一本温暖的书。它有不足,但是无关宏旨。作为一本儿童启蒙书,给孩子读太过冷酷了,但是也许在一个人生命里,你恰恰需要有这么一个冷酷的声音时时提点。
古人评价是:“读了增广会说话”,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