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谈养生养形还是养神
庄子的养生观迥异于《内经》的观点,我们学习《内经》,也要学习庄子,借以加深哲学理解。
我们都知道,庄子重视养生,而且,庄子在其著述《庄子》中,专门有《养生主第二》的篇名。那么,庄子对于养生是什么观点呢?庄子的观点与《内经》是一样的吗?庄子如何看待形神兼顾呢?本文一一为您分析。
一、庄子的养生观
我们都知道,庄子是看淡生死的。庄子的夫人去世后,庄子居然能敲着盆唱歌,并不悲伤。对于一个看淡生死的人,养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庄子写《养生主第二》,这个篇名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生”,是指人好好地活着,即人生;这里的“主”,是指人之所以活着,即人生的主宰,这个主宰就是“生命之神”。
庄子认为,养护躯体以求长寿,这只是养形,不是养生。在《达生第十九》里不无悲哀地警醒大众,养形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伤生,乃至丧生。
庄子说:“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的意思是说:世人皆痴迷于将养形体来求得长生,却不知养护形体绝不是保存生命之道。若为了养护形体而活着,而奔波劳碌,这样做的人,其实是为形体所累罢了。
我们分析一下庄子的养生观:
其一,庄子心目中的“生”,不是指形体,而是指“生命之神”,也就是说,庄子重视养神,而不是养形;
其二,“神”才是生命的真正主宰,人之所以为人,关键是因为有“生命之神”。神寄寓于形体,人才成为人;
其三,庄子认为,生与死只是人的两种存在方式。若神寄寓于形体,谓之生;若神离开形体,谓之死。换句话说,生命有生有死,生是生命的形式,死也是生命的形式。因为神为本,形为标;
其四,庄子认为,我们的形体注定是要消失的,但生命之神却借以在一个又一个的短暂人生、一代又一代的同样短暂的人世而永远存续着,庄子说,人的生命之神是“不知其尽也”;
其五,庄子看淡生死,所谓生,所谓死,其实都是生命之神的不同存在方式。在庄子看来,生与死都是同一概念,用庄子的话来说,叫作“一生死”,或者“齐生死”。
二、养神,而不是养形
在庄子看来,养神才是养生的关键。也就是说,养生,其实是养神。
庄子的养生,其实是以神为生。这与世俗理解的以形体为生根本不同。所以,庄子视死如生,世人则苟活以贪生。庄子的这个观点与《内经》是完全不同的。《内经》所追求的是“形神兼顾”的养生观,而庄子追求的完全是养“神”,而不在乎养形。
庄子所谓的“达生者”和“达命者”,其实都是懂得了以神为生的养生观的人。
在庄看来看,人好好地活着,活着根本就不是人的目的,而是通过活着来养“生命之神”人只要能好好地活着,生命之神就可以安全地寄寓于形体之内。庄子希望形体能尽终其天年,而不是延年。这一点与《内经》的观点略有相似,都是追求尽终于天年。但《内经》特别重视养生的方法,特别强调,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此方能使形体长存。
孟子的养生观是:存心养性。这一点与庄子相似,都是为了知而事天。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庄子与孟子所认为的养生,其实都是为了安身以立命,其实就是守护好寄寓身体的心、性、命。这里的心、性、命,与庄子的“生命之神”其实是一回事。由此可见,庄子与孟子一样,养心、养性、养命、养神,唯独不养身。
庄子认为,生命之神是不死的,这等同于西方宗教哲学的“灵魂不死”。庄子说:“有骇形而无损心”,意思是说,身躯有形,但只是神之寄寓之所。神不会死,也不会随着身躯的衰老而有丝毫的损耗。
庄子的这个观点,在西汉的《淮南子》里有更多的论述。可以说《淮南子》中的《精神训》篇章都可以看作是对庄子的生死观的综述和发挥。《淮南子》说:“精神,天之有也;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意思是说,人死后精神返回上天,而躯体回归于大地,人能留下什么呢?
为什么“生命之神”可以不死呢?庄子《齐物论第二》说:“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隐约感到似乎有真正主宰着人的神,但不得其征兆。可通过生活实践予以应验,虽然不见其形,但真实而无形。
小结
今时我们重视养生,我们的观点都是养护躯体以求长生。但庄子有不同的观点,庄子的观点与我们趋之若鹜的观点完全不同。庄子的这些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我是中医人,我以《内经》为中医的经典,但同时,我也兼习《庄子》。
一则,通过学习《庄子》,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
二则,通过对比庄子和《内经》对于生命不同的理念,有助于提高我的中医素养;
三则,《内经》偏于医学,而庄子偏于哲学,医学离不开哲理,这也是中医人所必需掌握的。
选择中医
“阅读原文”
选择中医_董洪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