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商鞅变法真的成功了吗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
在先秦时代的法家人物中,商鞅算不上最早的,在他之前还有慎到,李悝和吴起,但成就最大,能够称得上一代宗师的,就只能算是商鞅同志了,因为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彻底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的封建礼法制度,用官僚制度取代了原来的世袭贵族制,用皇权专制取代了封建制,把原来的地方自治转变为中央集权制,他所创立的这些制度,直到今天依然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单从秦国的崛起来看,商鞅的确功不可没,但从秦王朝的速亡来看,商鞅也的确算得上是罪魁祸首,因为他所发明的举国体制只适合战争年代,一旦到了和平时期,就显得过于残暴,所以当时的百姓纷纷选择拋弃秦王朝,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那么商鞅变法就是失败的。
商鞅虽然死了已经二千多年,但由他所开创的秦政却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在这两千多年的延续过程中,有众多历史事件都与商鞅的思想有关,下面就让笔者来一一解答。
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就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召开过一次大讨论,与会者当中的大多数人主张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但遭到法家人物李斯的坚决反对,并且提出要废除私学,焚毁诸子之书,理由是诸子之学可以扰乱民心,而且民众一旦明白了事理,就会对抗朝廷,这样国家的政令法规就无法执行,国家也因此会败亡。这就是发生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焚书是为阻断思想的传播,坑儒是为了消灭思想的源头。
这一事件的理论根据完全来源于商鞅,在《商君书》中有一句著名的理论:政胜其民则国强,民胜其政则国弱。意思是国家的统治力一定要胜过民间的力量,否则国家就会衰弱下去。所以如何削弱民间的力量就成了历代王朝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商鞅特意发明了弱民五术,目的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和人格上全面剥夺民众的自由和权利,其中,废除私学,不让民众读书就是著名的愚民之术,所以,只要读懂《商君书》,就不难理解秦始皇的行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大汉王朝成立初,刘邦和他的一帮功臣宿将,都亲历过秦王朝的残暴,因此在汉初,国家选择黄老思想为政治指导思想,远离残暴的法家思想,但到汉武帝时期,为了满足他日益膨胀的野心,为了战争需要,武帝开始拋弃黄老思想,然后将法家思想重新拾起,因为只有法家思想支持战争,也只有它可以建立举国体制,也只有它可以控制民众,至于儒家只是汉武帝在国家与民众之间添加的一剂润滑剂,因为秦王朝的速亡仍然让武帝心有余悸。所以汉武帝要罢黜的不是百家而是道家,所要独尊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独尊儒术仍然是一种控制民众思想的手段,仍然是一种愚民之术,只不过比焚书坑儒来的更加又明,但从整个文化的发展来看,它的杀伤力远胜于焚书坑儒,因为早期的儒家是独立的文化学派,但到了这个时候儒家就不得不依附权力,从此儒家由原来的导师变成了奴仆,而且此举彻底终结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黄金期。从这时起,我们这个民族就开始走向堕落,再也没有产过像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这样的思想大家。
王安石变法
之所以把这件事拿出来,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的初衷和手段同样来自于商鞅思想,在宋神宗继位之初,由于北宋政府不但患养了大量的军队和官员,而且还奉行高薪养廉的观念,致使北宋政府的财政发生严重危机,王安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商鞅思想在经济上讲求要全面剥夺民众,不让他们富裕,并且讲求国家要控制一切社会资源,通过控制资源来控制民众,按照他的弱民五术中的贫民术,就是要将民间财富收归国有,理由之一就是民贫才能国富。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一场经济改革,其目的就是要重新划分社会财富,将原本属于民间的财富收入国家的腰包,以此来缓解财政危机。比如:王安石规定民间的所有交易行为都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市场内进行,其目的不是为了便民而是要收取交易税,到了后期,甚至连民众卖儿卖女的钱都要上税。
再比如,他的青苗法就是政府用强行摊派的手段让民众贷款,并且还强行让地方大户为穷人担保,在这样的横征暴敛和夺取豪夺下,一时间流民四起,饿殍遍地,易子而食,就连原来的大户人家也纷纷破产,于是一场经济危机迅速转变为政治危机,以至于北宋政权的合法性因为这次改革而全部流失,五十年后,北宋政权就在农民的漠视下被一个弱小的民族吞并,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商鞅的这场变法仍然在进行中,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不过是在重复一种失败的试验,历史上所有的普通民众不过是试验用的小白鼠,而那个商鞅才是真正的操盘手,直到今天他依然躲在高中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