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做智慧型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力,故

发布时间:2023/3/16 8:26:06   点击数: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文/百合悦读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历史典故的时候,孩子们知道它身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

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意思?何为“拔苗助长”?自知之明说明了什么?自相矛盾又讲了什么?

这些历史典故、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通过阅读这本《故事中国》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对于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开启孩子的心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得儿子小时候,也就是1岁半左右,那时,他刚学会走路,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常去逛书店,给孩子买来他喜欢看的《儿童画报》,陪在他身边,给他讲故事,与他同读一本书。

别小看这个小不点,虽然刚学会走路,踉踉跄跄地在每个房间里走来走去,但他手里紧紧地拿着《儿童画报》的样子煞是可爱,一直让我忍俊不住。

画报里的优美画面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看得津津有味。

有时,他坐在小车里,我陪在他身旁,绘声绘色地给他讲故事,引得孩子咯咯笑。

儿子上小学后,我给他买了《故事中国》系列图书,这是一套必读好书。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是咱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每个中国孩子都应知晓其中的历史故事。

孟子寓言:擅长讲故事,以理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候的邹人,他直接继承孔子的学术,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其为“亚圣”。

那时各国君主都讲战争的事情,不愿听仁义道德的话,孟子受到排挤,只能和弟子们讲学论政,他们的言论都记录在《孟子》里。

他喜欢用有趣的故事,来解释所讲的道理,让人乐于接受,从中懂得许多道理。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上记载: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望之,苗则槁矣。

译文如下,拔苗助长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人,非常老实,他夫妻两口子,生了一个勤俭、肯吃苦的儿子,每年种着几亩田,一家也尚可度日。

转眼到初夏了,儿子已经耕好了田,将谷子播种下去,又值风调雨顺,所以没多久,田里已一片嫩绿的苗了。

那老实的父亲,有时也到自家的田里去巡视一番。

他第一次看到田里的苗绿得可爱,回家来称赞了儿子几句。第二次去看,他又沿着田埂巡视了一回,田里的苗依然如此。

第三次他又去看,这次他竟发现一种奇怪的情形。他见自家田里的苗,比两旁别家田里的苗,要短好几寸,心想同是一块田,又同是一种苗,为什么别家的这样高,自家的这样矮呢?

他立在田埂上发怔,儿子诚恳地向他解释:“那是因为播种有迟早的缘故,将来的收成是一样的。”

第二天,他特地起了个早,一口气跑到田里,看见自家的苗仍旧和昨天一样短。

再看别家的苗,仿佛又长大了些。他心生嫉妒,恨不得将别家的苗都拔了。

于是他就蹲下身去将脚边的一棵苗从地里微微拔起一些,那棵苗并不倒下,依然直立着,看上去就比旁边的苗长得高,再和别家的苗一比,似乎也一样的长短了。

这一来,他快活地拍着一双满是泥浆的手,嘴里喊道:“任何事物的生长总需要有人帮助才好嘛!”

他不顾肚饥,也不顾炎热,俯身在田里,一棵棵地都照第一棵的长短拔起来了些,拔了几行,已累得满头大汗。

好不容易才拔完了一亩田,他要回家和家人分享,于是就带着一身的疲劳高兴地回家了。

一路上他逢人就嚷着:“今天真辛苦哩!我帮助我家的苗长了不少哩!”

人们听他这样说,感觉又好笑,又疑惑。

他一路嚷着,回到家里,疲倦地地倒在地上:“啊……我帮助秧苗长了不少哩!”

儿子急忙跑到田里,一看,啊呀!田里的苗一棵棵低着头——枯死了!

……

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又要开始辛勤劳作了,当他们看到嫩绿的秧苗立在田里时,心里充满了喜悦和盼望。

但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时间,故事中的老农实在太性急了,他希望看到刚播下去的秧苗立刻就能收获金灿灿的稻谷,于是他拔苗助长,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老农,你觉得自己该怎样做呢?

韩非子寓言:语言犀利幽默,耐人寻味

韩非子有口吃的毛病,他的文章却被秦始皇当作至宝。

他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也是文笔流畅的优秀作家。他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抽象的道理。

这些从《韩非子》中选编的寓言故事情节生动,耐人寻味。

故事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还被我们所用。比如,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韩非子在《韩非子·难势》中记载:

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晋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弟能应也。

译文: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人,是专门制造兵器的。

有一天,他带了许多矛和盾到集市上来卖。

可是,过路的人,谁也不需要这种东西,便没有多少人去理会他。

他有些着急了,便随手拿起一支矛来喊道:“我的矛是很锐利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戳得穿,诸位不信,可以买一支回去试试着!”

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一个盾来喊道:“我的盾是很坚固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戳不穿它,诸位不信,可以买一个回去试试看!”

他正说得十分得意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走过来,向他问道:“朋友,你的矛既这样锐利,你的盾又那样坚固,要是拿你的矛去戮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那个楚国人被他问得目瞪口呆,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

为什么要阅读这套丛书:

当今社会,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对于孩子的学习产生焦虑情绪,而阅读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一把钥匙。

“是啊,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呢。”

“对啊,给他买了好多书,他也不怎么读,好像也没见到什么效果。”

“孩子好像没有读书的兴趣呀。”

有不少家长经常这样发牢骚。

其实,家长要明白一点,阅读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的。

首先给孩子选对书,然后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坚持阅读,不断讨论、不断学习,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成长途中的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套《故事里的中国》丛书,选材于先秦经典《孟子》《庄子》《左传》《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以及汉代以来的《史记》《说苑》《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典籍,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意义重大。

为方便大家学习,编者针对每个故事摘录了对应的原著文本,对比较生僻难懂的文字作了注音或释义,间或添加了一些“给孩子的话”,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

这套书配了大量插图,可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另外,选用了一些古代名家画作,也收入了部分古籍刻本图画,并在其基础上作了着色修饰,还原其色彩美感,引导孩子对美的追求。

大文豪雨果所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好的阅读能带给孩子人生的智慧,好的阅读对于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品行和情操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环顾周围,那些优秀的少年,没有一个不热爱阅读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本好书甚至是一位比家长更有说服力的人生导师,它可以取代家长的唠叨和说教。

通过阅读一本好书,孩子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的理想境界,还可以改善日趋紧张的亲子关系。

写在文末:读《故事里的中国》,做个有根的中国人

《故事中国》这套图书既传承了古代经典的思想和意境,也通过不同时代的笔墨、画作反映出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鲜活。

古文古画古韵味,新笔新彩新颜色。

书中的历史故事——和氏之璧、自知之明、扁鹊的医术等故事,滋养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童年,给我们很多的警醒与启示,所以,这样的经典理应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走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悠久的历史中,有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我衷心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套《故事中国》,体味古风古韵,读典籍里的故事,做有根的中国人。

-END-

我是

百合悦读,热爱生活、专注读书,喜欢分享读书感悟,愿与你一路同行、终身成长。

本文为原创文章,严禁抄袭,违者必究!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7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