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围棋与哲学导读1围棋的思想溯源12

发布时间:2022/7/27 14:46:02   点击数:
夏季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220415/10616236.html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出现了许多经典名著,大部分得以保留下来。这些经典名著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见证。《围棋与哲学》书中就明确指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了时间考验和历史选择的。经典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厚智慧沉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自己的经典体系。这一经典体系中的古代名著,对于围棋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而明显的启示意义。”

在这一经典体系中的古代名著,可谓是浩如烟海,《围棋与哲学》书中主要从《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金刚经》《孙子》等经典著作中探索其对围棋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启示意义。

1.1群经之首——《周易》

在中华文明的经典体系之中,《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手创阴阳八卦,奠定《易经》体系基础。夏商时,《易经》相继有《连山》《归藏》等版本,遗憾的是主体均已散佚,唯一流传后世的是据记载由周文王推演注释的《易经》,所谓“周易”也正是由此得名。《周易》文字简略古奥,至春秋战国已极为难解,故孔子做《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来矛以阐释,合而为《易经》。“三圣”“三古”指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经这三个,整个易学体系得以建立和初步完善。

在《围棋与国家》当中的围棋起源章节,初步厘清了由伏羲而尧帝,由《易经》八卦而围棋的发展脉络。《围棋与哲学》这本书则从更加具体的角度去剖析围棋与《周易》所代表的易学体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棋局象易数

“象”与“数”是《周易》特有的运思模式;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典范性的思维模式。在《周易》中,“象”的含义主要有:物象、卦象、爻象等;“数”的主要含义有:大衍之数、阴阳之数、卦数、爻数、策数、天数以及地数等。《周易》中的“象”是从具体物象中抽象而来,“象”的变化可以通过“数”来表达,“数”的变化则反映了物象中对立因素的消长。

《围棋与哲学》书中明确指出了“棋局象易数,是《周易》哲学启示‘围棋之道’的主要体现之一。”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一观点:

1.《棋经十三篇》云:“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以之路,三百六十有一。”

?

《棋经十三篇》中说,围棋棋盘(如上图),是有19×19路共个交叉点组成的。这其中是由+1组成的,这1是其他路数产生的依托。

?

“大衍之数”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传》,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这说明,棋盘的路数与《周易》的大衍之数是相符合的。

2.《棋经十三篇》云:“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

?《棋经十三篇》中说到,是模拟周天的数目;棋盘分为四个角,是模拟四季的数目;每个角落各分九十个点,这是模拟每一季的天数;周围有七十二路,是模拟时令的变化。

《周易》的宗旨是“借天象说人事”,《周易》卦爻辞中包含了许多天地自然万物的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离为火为太阳,坎为水为月亮……

这说明,围棋之象也是遵循《周易》象天则地的理念而提出来的;围棋之象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揭示出围棋的思维方式本质上的象的思维——以象表意。

3.《弈喻》曰:“弈之为言,《易》也。弈之数,周王之数也。弃之子分黑白,阴阳之象也。数也,象也,而运之者心也。善弈者,不泥象数而求心,不遗象数而求心者也。泥象数,是以心为有外也。”

?《弈喻》这种说法综合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将围棋和周易之术、周易之理、周易之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可见,弈之数即是《易》之数,弈之象即是《易》之象。

因此,弈道与《易》道相通,无内无外,既在象数之中,又在象数之外。

?二棋子法阴阳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首次将“阴阳”提升到形而上的“道”的高度,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是自然万物必须遵守的大道。

《围棋与哲学》书中认为,正是由于《周易》对“阴阳”的阐发,才使之具备了形而上的哲学特质,由此启示了围棋之道。

历代棋论家对于“棋子法阴阳”有各自的认识。李尤的《围棋铭》中有“局为宪矩,棋法阴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棋子法阴阳”的观点,《棋经十三篇》也指出“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石室仙机》中也有“白黑各一有八十,阳明而显,故白子,阴晦而暗,故黑子。是阴阳之义也。”更具体地阐释了“棋子法阴阳”的观点。

由此,《围棋与哲学》书中总结了“棋法阴阳”内在和外在的两层含义:

1.就外在层面而言,围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种不同的颜色,象征黑夜和白昼两种自然现象,也象征阴阳两种自然状态和力量。

?

2.就内在层面而言,阴阳两爻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成卦基础,阴阳二爻是依据阴阳二气的消长,排列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卦象;而围棋的棋局则是以黑白棋子为基础,黑白棋子依据弈者的构思相互作用,勾连列布形成的棋局。

三棋之妙在变化

《周易》又名“变经”。变易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道”本身是不变的;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依循“道”而展开的。

同样,围棋最明显的特征和最精妙的所在即是变化。古今中外,弈者们将这一观点写于各典籍之中。《棋经十三篇》云:“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清代翁嵩年在《兼山堂弈谱》序中也说:“弈之为言,易也,自一变以至千万变,有其不变,以通于无所不变。变之尽而绩于神,神之至而几于化也。合乎周天,尽其变化,握几于先,藏神于密,非通于造化之原者未易语此也。”都在强调围棋的变化之妙,可见,“变化”是围棋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翁嵩年在《兼山堂弈谱》中把围棋的“变化”总结为三个层次:一是“变”;二是“不变”;三是“通变”。他指出“合乎周天,尽其变化,握几于先,藏神于密”的“通变”,才是围棋变化的最高境界。

?

?四棋之神在知几

“知几”就是预知事之几微。《周易·系辞下》云:“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棋之神在知几,围棋也深受《周易》知几思想的启发。

《围棋与哲学》书中从三个方面举倒说明了知几思想对围棋的启发:

1.围棋对弈中把握变化规律,“知几”并且趁机而动是非常重要的。

东汉隐士黄宪专门作《机论》来讨论弈棋中“知几”的重要性。全篇以阐释“机”之涵义为主,以围棋之“机”为例,说明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机”的普遍性。“机”可“流于众妙”,“天地万物皆机也”,并从哲学层面阐发了围棋对弈中把握变化规律,“知几”并且趁机而动的重要性。

2.围棋与《周易》一样变化无穷,围棋非“知几”无以通其妙,无以成其务。

南朝宋的沈约在《棋品序》中说:“弈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适变。……虽复理生于数,研求之所不能涉;义出乎几,爻象未之或尽。”沈约认为,围棋之义在其幽微之处,围棋幽微之处变化万端,卦爻也未必能够穷尽。

3.“知几”是弈棋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明代董中行在《仙机武库·序》中说:“棋乎?仙乎?非镜于至精,达于至变,而入于至神者,孰知其机乎?”董中行认为,只有“知几”,才能“镜于至精”,“达于至变”,“入于至神”,如此才是弈棋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五棋之用在时位

“时”与“位”是《周易》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四时”之“时”,二是“时机”之“时”。“位”同样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六十四卦的每个卦体中每一爻的爻位,二是指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围棋与哲学》书中明确指出:“棋之用在时位,意思是说,棋枰上的每颗棋子的作用大小,跟棋子在棋枰上所处的‘时’与‘位’有着密切关系。”

?正如清人汪缙在《弈喻》中说:“易以刚柔相间而文成,弈以黑白相间而文成,各有位焉。依乎天理而不可畔也。是故爻当位者吉,爻不当位者凶。弈当位者吉,弈不当位者凶。”

?正如一盘棋局,棋子下的位置当位,胜率会高,棋势也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变化;反之,如若棋子下的不当位了,正如下图中AI给出的“恶手”,胜率必定下降,而棋势也会向不利的方向变化甚至无力挽回。

?

?《围棋与哲学》导读导论

《围棋与哲学》导读1围棋的思想溯源1.1思想之源:中国传统哲学1.1.1易学:围棋图形本体的发端

《围棋与哲学》导读1围棋的思想溯源1.1思想之源:中国传统哲学1.1.2儒家:围棋才艺德性的滋养

《围棋与哲学》导读1围棋的思想溯源1.1思想之源:中国传统哲学1.1.3道家:围棋自然辩证法的缘起

《围棋与哲学》导读1围棋的思想溯源1.1思想之源:中国传统哲学1.1.4佛家:围棋超然境界的追求

?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0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