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闲话庄子01学会观世界,远比学习一个
《闲话庄子》连载,是根据吴明山老师免费直播——《闲话庄子》所整理而成。
这是一档“三无”分享——无意义、无用处、无作为。如果您愿意听,也请您“三无”——无期待、无目的、无所求。
口述
吴明山
要学庄子,先学会逍遥
《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如果不逍遥,是什么东西在限制我们呢?逍遥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有信念、有爱恨、有习性、有恐惧......都不会有逍遥。
想要逍遥,既不能执着于自己的认知,也不能依赖于善恶爱恨,还不能依赖于感官的享受。你享受什么,什么就是你的束缚;你排斥什么,什么也是你的束缚。
但是请反观一下自己的人生,离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当我们离开所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后,就没有了想法;离开爱恨情仇就没有了情绪;离开习性,就没有了感觉。可是当我们有这些时,就没逍遥,所以这是个悖论吗?
回顾一下人生,我们如此努力、勤奋、学习、追求,最终想获得的是什么?是不是想得到一切,以至于最终能够得到逍遥?
可是我们为了逍遥去努力、去奋斗、去学习、去工作,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困扰和束缚,得到的是没有逍遥,这又是一个悖论。
我们为想要得到的东西做了一切,但却因此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逍遥离我们远吗?特别近。只要没束缚,没爱恨,不执着于习惯,不执着于恐惧,不执着于信念,不执着于感觉。所以逍遥简单,但是特别不容易。
《庄子》第一篇就讲“逍遥”,如果我们真正要学庄子,首先得学会逍遥。《逍遥游》在讲庄子的三观《逍遥游》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它讲的就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篇鲲鹏的故事是庄子世界观的表达,接着几个人物,宋荣子、尧、许由、接舆的故事在表达庄子的人生观,后面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葫芦与大树的故事是庄子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这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看待生命。如果我们不能有对于世界清晰的看法,就不可能真的建立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命,何以知道什么是价值?金钱是价值吗?知识是价值吗?权利是价值吗?如果我们以外在的这些东西为价值时,究竟是我们有价值?还是外在的东西有价值?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它的开篇《逍遥游》清晰地传递了他的三观。
庄子用艺术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世界各地涌现灿烂的文明,古希腊的哲学家、古印度的宗教家、中国古代思想家,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轴心时代,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用他们阐述的世界观认识并体验、感受、评论这个世界,以至于年来人类几乎没有超越他们的新的思想和主张出现。
古希腊哲学家擅于用逻辑推演,用思辨的方法来观察世界,用大脑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世界。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哲人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也有人认为世界是地、水、火、风所构成;还有人认为世界是数,我们现在能用手机听到对方讲话,正是因为声音是可以由数字形式转化而成。他们把所有已知的东西都继续深入地去探究,发展出了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并且发展出现在人类所有的科学体系。
印度的宗教不是用逻辑学来了解世界,他们是依靠身体直接体验世界,用禅定的方法,深入地体会人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来看世界,然后得出一个世界观。比如佛陀的世界观,认为万法皆空、世界是空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什么都不是,而正是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存在,如果世界是实在的话,我们就无法感受到世界,如果世界是确定的话,就是停滞、就是死的,只有不确定、只有没有实在才是活的。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不是从逻辑、从思辨入手,也不是用禅定的方法,而是用故事、寓言,用艺术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这是庄子的独特之处。
在这么多世界观中,古希腊的、古印度的、中国古贤的,有哪一个是真理吗?——没有。这些三观只是帮助启发我们,去找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你认定一个是真理,就被世界观所束缚,就不会观世界了。
先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可以启发我们去观察世界,我们学习先人怎么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智慧去观世界,远比学习先人们的世界观重要得多。
当我们离开所有学到的知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好坏、善恶、是非?如果我们离不开这些的话,我们只是被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洗脑而已。打破对世界的固有认知
才能看到世界的本质
《庄子》的文辞和意境都非常优美,我们需要放掉脑袋里所有的观点、想法、经验、知识、评判、好恶,才能读庄子。比如《逍遥游》开篇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就是现在人类无法理解,或是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如果用人类的概念来看,这世上目之所及最大的飞鸟可能是南美的秃鹫,最大的鱼可能是鲸,如鲲或鹏这样的鱼鸟是不存在的。所以庄子是在用一种形容、修饰、夸张的文学方式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吗?我不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庄子用的是我们能听懂的语言,但是所讲述的内容根本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大家留意,读这句话时,我们是不是马上留意的是“几千里”?而我希望大家去看到前面的这个表述——“不知”,几千里仍然是一个具象的数字,庄子想表达的并不是告诉我们这条鱼究竟有多大,而是说不知道几千里,有可能几万里,或几十万里,这条鱼的宽广根本不能以人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在我们的认知观念里,鱼有具体的存在形式,它有具体的衡量比例,但是庄子却让我们换一种观察方式。比如你对面有一个人,我们对面前这个人的认知,就是他有多高,他的长相样貌是什么样,他有什么能力智慧,这是我们去看待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对面的人就被我们这样的思维框架所限制了。但其实这个人也如鲲一样,不知其几千里也。我们手边有一个茶杯,它也如鲲一样,不知几千里也,但用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只能看到这是一个2寸高的杯子——我们的眼睛构造和经验系统所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如此具象的存在。不被物所固化,才能千变万化
大家特别留心一下“化”这个字。我们能想到与“化”相关的词组是什么?文化?变化?恶化?幻化?“化”在《庄子》的书中经常被用到,是一个特别棒的词。化就如同糖放在水中,冰在太阳下融解,水在太阳下蒸发,是一个由具象转为不具象,由一个物体形态转变为另一个物体形态。生命从何而来?用物理学的解释,我们是由原子慢慢演化而来;思想从何来?是各种各样的文明、思想、哲学在脑海里,正在被我们演化的过程之中。我们是任何的东西,但我们又不是任何东西,如果我们确定自己是某种东西的时候,就没法再化了。所以鲲能化为鹏,正因为它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并没有被束缚与捆绑。我们现在是人,我们还会化吗?或者我们已经被金钱化?物质化?名誉化?权利化?我们被这些东西所化,就固定成为了某种形式。如果我们不被任何东西所固化,我们才能千变万化。每个生命都可以千变万化,哪怕是小小的病毒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我们此时此刻也在化,只是自己不知道,如果你不想化,那就是冥顽不化。能装下天的池子
是可以装下存在的空间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很多人解释庄子说他是假想、是幻想,我并不这样认为,只是我们的认知方式,眼睛所能看到的样子让我们无法看到头顶上正在飞的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在这里指的不是生气,它在古文里有用力、提起精神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心胸打开,然后振奋起来。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想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要振奋起所有的精神,打破所有的障碍,才可以一飞冲天。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乘着海浪的起伏,要从北边的大海飞到南边的大海去。“南冥者,天池也。”南面的大海在哪呢?是一个装着天的池子。许多人解释说天池是高山顶上的天池,NO,这太具象了,一点艺术感都没有,这不是超越人类经验的世界。天池是装着天的池子,大家能体会到装了天的池子是怎样的吗?
如果不是装了天的池子,鲲鹏怎么飞到天池去呢?
可以装下天的池子,你们能看见吗?也就是可以装下存在的空间,你能看得见吗?天是什么意思?就是存在。
天地就是生生不息的起伏与运化
印度的宗教不是用逻辑学来了解世界,他们是依靠身体直接体验世界,用禅定的方法,深入地体会人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来看世界,然后得出一个世界观。《齐谐》是一本记载着世界各种奇怪事件的书,里面也记录着这件事情。鹏如何飞到南冥的呢?拍一下翅膀就击荡起三千里的积水。
读到这里大家不要被数字所局限和具象,而是要以此打破自己眼睛所认知的世界,站在庄子所说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鹏一次次借由里海水的冲击,飞到9万里的高空中去。这段话在现代人看来就是鹏已经飞到了外太空。但庄子所处的时代没有这样的科学,他无法和当时的人们来讲宇宙观,只能用当时人们所能想象的极限来进行描述。
“去以六月息者也。”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相当于宇宙飞船在宇宙轨道里飞多久呢?飞6个月,这里的6个月不是指从春节到6月的具体6个月,而是指一段时间,它打破你对时间的看法。
何为“息”呢?有一种解释是呼吸,有一种解释是休息。我以为这两个字都不是庄子想表达的意思,如果和后文的“野马也,尘埃也”相联系,我们可以体会到,天地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起伏与运化。
所以天地就是一个阶段显现为这样,一个阶段显现为那样。用这样的角度和视野看世界就是这样,用另一种角度和视野看世界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所以对于“六月息者也”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六月所呈现的不过是天地一息的样子,时间是假的。”“野马也,尘埃也。”这世界就是野马,就是尘埃。什么是野马,当我们朝着太阳看空间里气息的变化,这个存在就像野马,是眼前飘乎的各种影子。
这世界哪有一个银河?哪有一个太阳?哪有一个银河?有啊,真有;不过换一双眼睛看它就是野马,它就只是尘埃。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有生物的存在,不过都是这个息一挤就出来这个形,一鼓荡就成另外一个形,一会儿出现一个地球,一会儿出现一个宇宙,一会儿出来山河大地,是实非虚,既像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所以我进入了你,你进入了我,我进入了宇宙,宇宙进入了我,我们彼此间哪里有那么多界限与分割,也不是没有,只不过是一时呈现出这个样子而已。“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们所有的存在是否就是天地现在的样子而已?天是不是指所有的存在?难道这不就是存在正在显现的最根本的样子吗?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它飞了那么远,到头了吗?你现在不是在世界的终点吗?你要到哪儿去?你要飞多远?难道你现在没在天的尽头吗?你在天的边上,在天的中间,还是在天的尽头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站在那个位置看我们以为活生生的世界,是否也是如此?我们有换一个视角,看过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吗?
本文根据《闲话庄子》直播录音整理而成,未经吴明山老师审订。
闲话人
吴明山
终南净明草堂主人体验式训练导师佛教学者出版著作《如实观照》(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