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学生习作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庄子生于宋国蒙,当时诸侯争霸,天下混乱,社会动荡,人民与统治者思想混乱。庄子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家思想,他的很多思想理念经久流传,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葬,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天”代表“道”,即真理,而“天人合一”便是回归生命的本源、归根复命。宇宙与自然是大世界,人便是小世界。同处一片天地,便是要睦邻友好。既然本质相通,便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做到自然和谐。庄子在死前,不要求厚葬,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所谓的名利,只求回归自然,这才是最本真的幸福。能够把自己放入茫茫宇宙中,坦然面对自己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自己的躯体甚至于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更是提出此“天人合一”之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而在为人处事方面,庄子又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我在读完《混沌之死》后深有感触。其中,混沌象征未被开发的自然,而倏和忽却不弄清楚本质和道理,就随着主观判断雷厉风行地做事,以至于开了七窍的混沌死去。庄子巧妙地用此来表明自己“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应根据实际情况、深思熟虑后再做事。若是根据混沌自身的情况,即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就不会有这样一个不尽人意的结果。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也应尊重自然规律去做事,如合理、适度地开采自然资源,随着森林树木的生长合理地砍伐,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等各个方面,尊重规律、和谐相处。若过度开采或砍伐,总想发展工业,而忽视“真理”,将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即“混沌之死”。而此客观规律也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等。想到历史书上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由于一心发展工业实力、农业基础而破坏应有的规律,最终取得了反效果。这是庄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它也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视权贵如腐鼠》中,我深刻地理解了其揭示的道理。如名利等我们认为极为珍贵的事物,在别人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他们有对生活更高的追求,而我们却如那猫头鹰般望着自己的一小片天,守着自己的腐鼠。庄子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藏匿于一个寓言故事中,我也明白不少:应从小就树立理想,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眼界宽了,将来才能成为展翅而起的鹓雏。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庄子思想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会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极多的。但有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并不太合适,如庄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在现代社会或许行不通,国家要发展和进步,不可能“无为”,否则就要落后。但细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合适的。君主昏庸、战火纷飞、社会动乱、诸侯争霸……一旦“为”,人民生活不得安宁,反倒不如“不为”,这就是无为而治了。
还有一些庄子思想,如不刻意求知,把积累运用于生活之中,明白“生有涯,知无涯”的道理。不追求名利、不纠结生死,这让后世人民精神得到解脱。
而我认为“不争辩是非”,更适用于我们现在求知的年纪。例如讨论一个知识点,一个故事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可以多种解决方案并存。“求同存异”便是我们现在要做的。
隐逸、淡然、无为、和谐……这是庄子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追求、现代社会人们所珍藏的思想,是从古至今历史长河中的宝贵财富。
(稳重可爱的任曼熙)
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初届B1班梁欢
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借而代指老庄学派学说。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其物”等思想,其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些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庄子认为,“道”客观存在,且是世间万物的本源,遵循自然按规律做事,事物自生自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我们所学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认为,我与鲦鱼并无区别,它“出游从容”,我便知它是快乐的,万物与我为一体,宇宙万物或许千差万别,说到底,都是一样的,夜晚仰望同一轮明月,白天受同一个太阳的照射,并无分别。
庄子确定认知的标准很困难,甚至不可能,因为任何条件都会受到限制,这一观点我并不是很理解,不过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认知标准不同的事情,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而其他人不喜欢。其实,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必前行追求思想、观点等方面的统一,多种思维交织在一起,取其共性,了解、思考不同的认知,可以做到“内化”。
庄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一种“看透一切的感觉”,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福与祸是两副面孔的幸运牌,人生路上,赤条条地来,终会赤条条地去,该走的弯路一条都少不了,该遇到的挫折,还需自己去解决……庄子已然是那种不屑于任何事物、事情的人了。他倾于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安宁。在学习完《混沌之死》和《呆若木鸡》后,我就更觉得,在庄子眼中,俗人如同一窝叽叽喳喳的鸟,官场更是一个令人厌倦的地方。“独善其身”,我们应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让自己更强大,不必与俗人并论。但如果,人人都如庄子这般“傲”,那么,现在的社会定会很恐怖。
现如今,合作共赢,团结一心才是成功的途径,而庄子的思想中希望人人自化,从而达到天下化的局面,修炼自己的内心,成为一个所谓“逍遥”的人,这是内心的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太难了,况且,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的情感皆来源于外物,又怎能只做到“自化”呢?
在我看来,“自化”的前提是世间万物,所有生灵都是老师,与外界合作,提其精华,才能“自生自化”啊!
(活泼上进的梁欢)
品庄子千秋思想,指你我人生之路
——由庄子的思想说开去
初届B1班陈亦珂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然有一家独具峰峦,化天地万物为一,展人间尘火浩渺,辟万世千秋,育无数旷才,是乃庄子思想也。初识庄子的思想,便深刻地被这样宏观博大的精神境界所震撼。庄子在其一生中活出了自己的风范,有着自己的格调与思想,至今仍为世人所感叹无穷,便可见其真正的“独树一帜”。那么,什么是庄子的思想呢?我将它分成三个部分。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和老子合称为“老庄”。那么就不得不提,何为“道”?在庄子的思想空间里,“道可生万物”,它是一种宇宙、自然的天然法则,脱出了我们所知的“道路”“道理”,以及社会的法则。也就是说,此“庄子之道”像是浑然天成的一套无法认为修改的体系和系统,任何人都置身于了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所以所有的我们人类建立的诸多规则也都是在这个“道”的影响之下。所“道”者,就是庄子核心强调的“自然”“顺其自然”,是道家的关键内容。既说到了“道”,又不得不说了庄子的是非观,也就是价值观,或者我们说的“三观”。“道”由自然而生,无法改变,是我们立身于这个世界上固有的。所以庄子就更为详细地解释了“道”——“无”,世间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有得必有失,有矛必有盾……既有了这些相对的概念,所以宏观来讲将“对”与“错”所有的对立面、相对的事物融为了一体。有了这样的思想,就更加完全自由的状态,没有一点的约束,没有任何的规则,什么事情都可以按着人们自己的意愿来做,绝对的自由。然,这种想法放入现实社会中有如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庄子提高了这样的层面,“天人合一”。既然不能达到物质现实生活中的统一和自由,那便可以有这样的一种思想,在自己的境界和维度内达到和谐,就仿佛真正按照天性的生活,“人皆合一”的状态。庄子如此这般提倡“自由”“自然”之道,便与儒家、法家的那些其他的学说十分抵触,不搞权威权贵,不崇尚这些,因为它严重与“自然”“自由”相反,打破了“道”所提倡的公平和平衡。所以,庄子在平淡的生活中,更是厌恶那些追求名利、攀权附贵之人,自己也拒绝一切的仕途。“无己”“无功”“无名”就是说反对追求功名利禄,让自己保留精神上的自由和充盈。但是,“无为”“无功”“无名”就是真的一点儿也和“功名”没有关系吗?一点也不求取功和名吗?不是。“无为”不绝对反对功名,无论是做事还是追求功名上,庄子都强调该有一个适当的“度”。老子的“无为”是“无所不为”,庄子的“无为”是真正的“无为”,越自由越好。说完了庄子的这种“自然”“自由”“道”的思想,我们也该看到它其中对于当今社会的局限性和不切实际。庄子的思想,可称为“唯心主义”,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具有着极为浪漫的色彩,看淡了世间的一切。也正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并不可发展,并且“中道”可以用在现在大多数的生活中吗?答案决然是否定,例如我们在考试学习的过程中“中道”,不领先于他人,亦不落后于他人,可取吗?最后只会让自己处于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面对着自己的人生未来束手无策。其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看到庄子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并加以适当的使用,可以解决不少我们的困惑和问题。庄子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之甚,“哀莫大于心死”,我们就可以转化为自己自身的严格要求,要求自己要有精神层面的享受和丰实,少一些物资生活无意义的追求,庄子所提倡的“自然”“自由”,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有自由多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各种各样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也是处在一个大环境之下,但是我们也要活出自己“不一样”的特别之处。例如,我们生活中不同的兴趣爱好就是不同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大同”之下的小“不同”。社会给予了我们这样多元化的平台,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何尝不是“自由”呢?在交友方面,庄子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在向我们解释友谊的真谛。我们也要慎重交友,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不常交流的,但都是相互给予帮助的真实。小人之交总是“忽冷忽热”,说明这其中存在着“利用”的“利益关系”,不会是真正的友谊,一击即解。当我们对于一个人,一段情感的时候,或许最好的方式是放下,“相忘于江湖”,互不干扰,继续走在各自的道路上就好。像庄子一样,活出自己,活得值得,我们看到庄子思想中精华之处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自由、自然,不必强求各样缤烂的未来,只是不愧对于自己心跳的每一下,“哀莫大于心死”,更要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让我们合理借鉴庄子思想,巧妙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品庄子千秋思想,指你我人生之路!(善于思考的陈亦珂)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初届B2班季玥彤
乾坤浩渺,日月同辉,星辰迭代,万古归尘。大千世界,却在庄子面前无象无形,只留下舞蝶蹁跹。
《北冥有鱼》所缔造出的,是一个瑰丽梦境,而庄子就好似来自云端的筑梦师,鲲鹏变幻,海运大风,皆在一念之间。通过这篇看似虚幻的文章,我们却能从中寻找出庄子思想的“小线头”:一、万物的运动皆有所凭借;二、心存敬畏,尊重万物;三、事物的极限远超过我们现在的认知范围;四、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拥有了这样的思想认知,都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庄子的思想边界又在哪里呢?恐怕能与宇宙同瀚了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小故事。庄子的机智灵敏,甚至还有点“小调皮”都能从“偷换概念”这个“技能”中体现出来。
不论是从哪篇文章,在学习当中都能体现一种思维:天人合一。若庄子只是天地间孑然一身的个体,他恐怕也无法想象到“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不会感受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不管是想象力还是心胸,庄子都在无限增大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天地同寿。
在我的心中,庄子仍然鲜活。
道家之道,在于规律。庄子与天地合一,山川俱眠,那么庄子就是规律,茫茫芥子间,不变的只有变化。世界在绝对运动,也绝对在按规律运动。庄子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罢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上课时,老师说道家讲求“顺其自然”,而在这个时代此思维好似不太适用,于是逸伦同志说应“批判地接受”,然而对此我还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一词,是生命依傍的条件,也是一种难求的心境。心中自然,自然即入心。心纳自然,万事皆清明。自然就是规律,万物生存的法则,所以我们的“顺其自然”应是“顺应规律地做事、论事”,就再合适不过了。既然顺应了规律,那么荣华富贵下的肮脏,功成名就下的丑恶,生死离别的绝望,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这也是我的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有一天,若能参透了、顿悟了,岂不美哉?
人生在世,没有一朵花属于你,因为你只是途经了她们的绽放。愿我能不断修炼自己,不沉、不傲、不贪、不假,心与梦同在,遥会庄周。
(可爱的才女季玥彤)
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初届B1班陈博添
庄子,中华大地上诞生的文化奇人。庄子在处政、为人处世、文章、思想、生活智慧等方面独具高格、与众不同。
庄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反。儒家思想更强调积极入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而庄子则强调人的自然天性,人在自由和精神层面上是绝对独立的。在今天,庄子的思想仍具有很强的教育与启发意义。
提到庄子,我们先想到的必然是庄子的《逍遥游》,而提到《逍遥游》我们先想到的就是“北冥有鱼”。所以,《逍遥游》可谓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本文以大、小事物相对比,说明了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其本真规律。而在文章的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大量运用了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其文资多彩丰富。庄子的想象就好似一匹骏马驰骋于宇宙,通过妙趣横生的题材,表达了自己鄙视高官厚禄、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在将宇宙万物集于一张纸上,得万物于一文充满生机和遐想的《逍遥游》中,我想,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都会被这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所吸引,同时,这篇文章也在中国寓言史上画出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全文的构思之中,围绕中心安排了比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鹏和鶠都无知地借助风力而飞翔之事,各自显示出傲慢得意的形态;转到第二部分,从政的高官贵人们并无过人之能却展现出自己所谓的能力,最后都如同鶠一样渺小又可怜,文章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欲无求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善于将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善于将设问与讽刺相结合,吸引读者们边读边思、边思边读。第一遍读完后觉得不痛不痒,只觉得想象力丰富,但待你一遍又一遍的去品读之后就会惊觉“这真是直击灵魂啊!”,使人过目难忘,而这正是庄子这篇著作的构思特点。
除了《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也是庄子的经典辩论,文中两位好友一起游玩于濠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文本以对话形式展开了一场人能否感知鱼儿的快乐的辩论,其题虽小,但其旨甚大。用以子之予陷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将主题层层深入,二人在辩论之中所展现出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怡情益智的曼妙享受。
呆若木鸡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而这个成语就出自于《庄子》之中。这则寓言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同时又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而在庄子看来,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艺与能力的人表现出来的或许看起来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认为胆怯,但在非常状况之时,他们却往往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强大能力。而庄子借用这个寓言故事正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会互相转化的道理,这也正是他特有的辩证思维,正是他的文章迷人之处。
庄子的主要思想和哲学体系既继承了老子的主线,又以此为基础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即是宇宙中万物的本源。而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任何能够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之中自然演化的。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阔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衰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欢,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富、不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他主张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在政治思想上,庄子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他还认为“人为”是没有必要的,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发展自然出现致德之世。
庄子的思想也有一部分避世的思想,有些独善其身,有些自我、自私。我们作为自然人处于社会之中,拥有社会属性,要对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庄子是不理世事的,他独处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之中。若人人避世,社会又怎能进步!勇于创新、勇于质疑,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社会才能得以进步。总而言之,庄子的思想可独善其身,但不可治国平天下!
虽然庄子的避世思想有不可取之处,但其它思想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与反思并用。
(快乐成长的陈博添)
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初届B2班王舒仪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课堂上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一句话既有力地说明了庄子在与惠子争辩时偷换概念后看似他赢下了的原因,又是庄子十分个性的思想核心。
世间万物统归于大自然,而大自然的核心或整个大自然都是我!这样一句十分豪横的话便是沿用至今的庄子思想之一.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用老李教过的“三只眼睛”看世界来解释。“蚂蚁的眼睛”:天人合一,我可以是至微的生物,以渺小的视角来看这个宏大面伟观的世界。“老鹰的眼睛”:天人合一,我可以是庞大无比的生物,从高远的角度来细致观察这个渺小的世界。“蜻蜓的眼睛”:天人合一,现在的我是地上的人,抬头凝望着湛蓝天空中飘散的云层,但过会儿我又是天上的云堆,向下俯视着地上的人。
世间万物,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大至皓月,微至一粒尘埃,从不同的角度、方向,以不同的思维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以五彩斑斓、形态万千来回馈于你,让你体会一下这个世界的宏伟,这个世界如一粒尘埃的渺小……其次,我想再谈谈庄子思想中关于对自由的向往。
《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的展翅高飞,更是庄子的思想伴随着鹏扶摇而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鲦鱼出游从容”,这不仅仅是鱼的快乐,更是庄子在与好友的伴随下的出游从容,自由自在。
鹏的自由,鱼的自由,都是庄子的自由。庄子对自由的向往一如其世代文人对其的向往,却又不同于他们。庄子的自由很多都是想象而来的,但是庄子却没有超越那条界限、那个范围——世间万物其本质特点:尊重生命!庄子的想象个性又奇葩,却又不逾越其本质特点。这就有点像在军训时,教官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规矩是个圈,自由在里面。”
如今,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是“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其实也蛮喜欢这句活的,但请你别忘记这句话的前提:你是你,你是一缕飘散朦胧的烟火”.在成为烟火后,你才能创新、想像,创造出属于你的个性。请一定记得:不失真不忘初心。
我们的语文老师老李曾在课堂上还讲过上一届的学长在学习本课时的体悟:“世间的情感,无非是人的自作多情罢了。”这句话放在这里并不怎么合适,但只是在乍时听到,一觉惊艳,便记录于此。
庄子在其妻子过世时,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悲伤,反而“敲锣打鼓”这件事儿,其实很好解释的:每个人,他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张面具,庄子只是没有表现于外人罢了。惠子啊,你在他那时奏的乐曲中有没有听出一丝夹杂着悲伤的味道?你在他眼底有没有看到不同于往日的悲凉?你在夜里有没有听到他的小声啜泣?
如今,每人几乎都戴着面具,绝大部分人做着事与愿违的工作,这就是现代大部分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至于那张面具,有些人戴上了就卸不下来了,有些人将其隐藏了起来,隐秘,有些人却戴得很拙劣,痕迹明显。
由庄子思想说开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善于表达的王舒仪)由老庄思想说开去初届B2班康金轩我喜欢庄子,喜欢他的浪漫,喜欢他的豁达,喜欢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喜欢他不必言说,便能让人体味他淡然的那份气质。
《北冥有鱼》中他时而为鲲,时而为鹏,时而化作一粒尘埃,仿佛开辟了新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在那份不染于世的天地,他追寻自由逍遥,不过,鲲要在海中才能存活,鹏要借助风力才能飞翔。这万物皆如此,没有真正的自由,无论大小,都受到不用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这篇文章也让我看到了庄子奇特的想象力,极具感染力。
关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场辩论,我真心认为庄子略胜,他与万物为一体,寄情与万物,已是脱离世俗,怎能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有人说庄子诡辩,偷换概念,这不假。但说惠子逻辑缜密却不见得真,他若真逻辑严密,怎会让庄子钻了空?仅我而言,我认为庄子思维一定更严密才能分析出惠子言语中的漏洞。不过,他们友人之间的交流,不用我们去评判胜负与否,我们为他们争个不停,而他们二人早已哼起小曲,相伴赏景。朋友之间的世界,自己享受足矣,何须纠结,心有灵犀不用言语便能将激烈的辩论顷刻变得风轻云淡,这才是知己。
庄子真的在追寻快乐,守护快乐。他极厌恶官场,但他自小便才华出众,天子闻之命人请他做官,他向请他的大夫说了一个故事,讲述一只乌龟活了上千年,去世后被国王用锦缎包起来放进匣子珍藏。他反问使者:“若是你们,是否愿意在死后,骨头被留下珍藏,还是快活地在泥巴里生活?”答案显而易见,庄子宁愿做一只无忧无虑的“乌龟”,也不去做官,即使楚王给他的职位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为了守护自己内心那份逍遥快活,断然拒绝。
他为人豁达,纵观他的一生,无大喜,无大悲,平平淡淡却活出了自我。相伴多年的妻子去世,朋友(惠子)前来探望他,却看他像个簸箕般坐在地面上,击着瓦盆唱着歌谣,欢快极了。惠子不解至极,觉得庄子太冷酷了,庄子却答:“她从我们的小屋搬到了天地这个大屋,难道不应该庆祝吗?”惠子慌张地离去了,在惠子看来,他简直不可理喻,但谁知他是不是假豁达,真悲伤。即使淡然,可相伴多年,那份情感不会轻易抹去,庄子或许把悲伤藏于心底,不向任何人坦露,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在某个凉夜,忆起她,也会难过得不能自己,孤独而倔强。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在某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静得只能和自己说活。我无数次失望透顶,对这个世界绝望是轻而易举的,对这个世界挚爱是举步维艰的。跌跌撞撞,做挚爱这个世界的人。
笑对生活,是庄子给我最大的影响。时刻快乐的,真的很难做到,那就在夜晚释放你的悲伤,睁眼就别忘了微笑。
(善于写作的康金轩)
老李简介: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教师,
☆西安市教学能手;
☆西安市首批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
☆国家课题优秀实验教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合作导师;
☆长安国学会秘书长
☆……
如若期待,
下期再见。
点击“转发”和“在看”是最美的赞赏
寒岩冷雨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