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广莫道人解读庄子齐物论二
齐物论二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猶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所以,以前尧问舜,我想讨伐宗脍、胥、敖,这三个小部落,处在君主的位置上思考,又觉得有些纠结,这是为什么呢?舜说,这三个小部落就好像在野草中一样,这还有什么好纠结的。以前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就能普照万物,更何况比阳光更强烈的道德的力量呢。
第一个字,故,不是以前,而是所以,因为后面有昔者,是以前的意思。那么这个故,说明是紧密承接上文的。那么这两句简短的对话,或者勉强可以叫辩论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舜似乎也没有正面回答尧,说些没有营养的类似于拍马屁的话而已。
其实这两句话,揭示了道家修炼的一个难点。不与别人争辩容易,不与自己争辩困难。
尧就处于与自己争辩的纠结状态,一方面觉得这三个部落国小力微,文化落后,讨伐他们就是解救他们,一方面又觉得以武力攻取而非文化感召,似乎有些不合于道,所以才会纠结。内心中有两个小人,一个国王小人和一个道德小人在打架。而舜没有告诉尧应该攻打这些部落的十条理由,而是告诉尧,只要觉得自己的道德足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我们这些人又何尝不是经常出于自我矛盾,自我纠结的状况呢?大到工作,配偶,学业的选择,小到晚上吃什么,减肥是从今天开始还是从明天开始。这些情况,其实都是自己在和自己辩论。而自己和自己辩论,除非有新的情报出现,否则是谁也战胜不了谁的,往往是允许选择的时间到了,勉强选了一个,就好像拳击比赛,十二回合到了,谁都没有打倒谁,裁判只好判看起来比较厉害的人获胜,美其名曰,点数取胜。这样选择的后果是什么?是经常会过后后悔。有些人看起来一辈子与世无争的样子,但是或许他一生都处在和自己辩论的纠结和后悔之中,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道家的修炼功夫,一半是别人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半是别人看不到的。假如说十级是最高境界,一级是最低境界吧。在网上交谈,我可能能分别对方是一级还是十级,如果见面聊天,我能分别他是三级还是八级,现实交往几年,大概能分别他是六级还是九级。但是一个人究竟是九级还是十级,恐怕我就算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也分辨不出来。遇到一件事,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道不在显,因为显不出来。境界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出现一件事之后两秒钟自己内心最直接的想法。这个想法只有自己知道,两秒之后,怎么表现是可以修饰的,两秒之内展现什么面部表情,也是可以遮掩的。
不跟自己辩论的功夫如何修炼?这就要靠自信心了,有自信心是心力强大的一种表现,至于这种自信是自信,还是刚愎自用,甚至是自负,那只是他的客观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和其他人对比的结果。是一个相对属性。并不影响他拥有这一项美德。
在这个问题上,心力强大的表现就是对自己内心真实细微需求的透彻掌握,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在自己想要的种种东西中,明白其中的重要程度的排序。什么才是自己可以压倒一切和最核心的需求。这样自己就不会陷入和自己辩论的境地,永远做的都是自己认为最优的决定。也就不会后悔。
而与之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要把所有世间所谓的标准中的是非善恶好坏都放下,无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是什么,哪怕是一个连自己都觉得龌龊的念头,也不要回避它,不要觉得我这么好的人是不会有这样不堪的想法的,无论它是什么,都正视它,顺应它,只要足够重要,就努力满足它。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说所有陷入自己和自己辩论的人,都一定是在某一个方面尝试欺骗自己造成的。
啮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事物被认同为,是,的标准么?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说,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物么?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说,既然如此,难道事物都没有被认识的可能么?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尽管如此,我尝试说说看。怎么知道我所知道的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不是知道呢,我问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会腰痛瘫痪,泥鳅会么?人在树上待着会惊慌害怕,猿猴会吗?这三种动物谁算是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居所?人吃肉,麋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猛禽吃老鼠,这四种动物谁算是知道美味呢?猴子和猴子交配,麋和鹿交配,泥鳅和鱼一起玩,人类觉得毛嫱和丽姬是美女,但是鱼见到他们就游走了,鸟见她们就飞走了,麋鹿见到她们就逃跑了,这四种动物谁算是知道什么是美色呢?在我看来,仁义是非都是这样乱七八糟的概念,我怎么知道他们的区别。
啮缺问,你不知道好和坏,那么至人也不知道好坏么?
王倪说,至人可神通了,再热也不觉得热,再冷也不觉得冷,出现任何情况他也不知道害怕,像他这样的人,能腾云驾雾,骑跨日月,遨游四海,生和死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何况好坏的概念呢。
这一段的对话,直接将一切相对的概念,从人的范围扩展到动物的范围了。王倪比啮缺的境界高,所以王倪面对这些问题,能回答的只有,不知道。在动物的范围中,我们意识形态中的好坏,都变得不确定,甚至不存在了。这个逻辑可以无限往内收,也可以往外放,境界在家庭中,于是防邻居就跟防贼一样,境界在国家中,就会看日本啊菲律宾啊如同仇雠。境界如果超出人类的范畴,就会出现文中讲的那样的状态,这时候,回头再看仁义是非,哪还有什么公理可言,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东西持有的理念而已。那么这种境界升到极点,达到至人的境界是什么样呢?这里的至人,依然没有名字,连个豁牙这样的名字都没有。
至人的境界,不但超出了人类,超出了动物,甚至感觉连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包含进去了。所以不知道热,不知道冷,更不知道害怕。的确对于铁块木头这些东西来说,什么叫冷热也很难讲。甚至至人可以超越生死,本来就没有生命的东西,自然无所谓生死,对于很多植物来说,生死的概念也不太明确。前一段不是还有千年莲子发芽的新闻么?所以至人就更不知道什么叫好坏了。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事实上都有一个境界,我们所有的观念都存在在这个境界的基础之上。往简单处说,我们看到年轻人一惊一乍的,老年人普遍处乱不惊,就是观念和境界的区别。我理解这种境界没法直接修炼,这是能证不能修的部分,只有通过其他方面的修炼,境界提升了,回过头来看这一部分,证明自己修炼的方向,和呈现的现象是靠谱的,不是脑子里进水了。而已。
本文系李渡万寿宫李法晴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订阅万寿宫净明宗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