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秋水二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
井底之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曲学之士不可语于道。
《庄子》秋水原文: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解释:北海神说:“对井底之蛙不能谈论大海,是因为它受空间的限制;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谈论冰,是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谈论大道,是因为他受俗学礼教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大海后,知道你的浅陋,那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了。
点评:对井底之蛙不能谈论大海,是因为它受空间的限制;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谈论冰,是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谈论大道,是因为他受俗学礼教的束缚。撼江山易,撼个人难,因为我们往往受到俗学的束缚。站在俗学的角度怎么能理解大道呢?很多人站在俗学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和《庄子》,能解读出什么结果呢?
学习一门学问,首先要站在这门学问的角度上思考。河伯假如不到大海,肯定不会理解北海神说的这些话;我们不解除俗学的束缚,肯定不会理解庄周的话。《道德经》和《庄子》是社会管理哲学是用天地大道(规律)管理天地万物的特征来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的道理?假如我们不能站在天地规律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不就如井底之蛙思考大海吗?我们只有解除了俗学(儒家圣智等俗学)的束缚,才可以理解《道德经》和《庄子》的核心精髓。
《庄子》秋水原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解释: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以前没有洋的概念)。万条江河都归向这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可大海不会被充满;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永不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没有变化;无论涝旱,大海都没有感觉。它的容量超过所有江河的水,不可计数。但我从没有因此而自夸,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就是天地的一份子,从阴阳变化中获得生机活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我只感觉自己太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
点评:百家争鸣,根在道家。道家文化是大海,百家文化不过是一条条支流罢了。儒家就如达到大海之前的河伯,怎么是天下至理呢?一曲之士罢了。站在支流的角度怎么能自夸呢?儒家尚且如此,还有什么文化值得自夸呢!由此看来,好多宗教太不知羞耻了,本来不过是蛊惑百姓的社会蛀虫罢了,却把自己包装成天下的救世主。所以啊,我们要不迷信、不信邪、尊重客观规律,是成功立业的基础。
百家文化犹如江河,道家文化犹如大海。道家文化是其他文化的根和灵魂,就能自夸吗?也不能啊,因为道家文化师从天地大道,是天地大道的一部分。道家文化和天地大道相比,犹如一滴水放进大海罢了。《道德经》和《庄子》是社会管理哲学,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尊重天地自然,师从天地大道,按照天地规律特性来修身养性或治国理政,树立天地浩然正气。
《庄子》秋水原文: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解释: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大海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像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事物的名称数以万计,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九州,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每人只是占人类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正像毫毛在马体上吗?
点评:庄周这种眼界实在让人震撼。四海在天地间,如蚁穴在大海泽里;中国在四海之内,如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事物千万种,人类仅仅算其一;每个人又是人类的一份子;人与万物相比,就如牛马身上的一根毫毛。一个人一个看法,天下有多少种看法?一个人一种思想,天下有多少种思想?
各类学问不正像从井里看天空吗?致力于推崇自家学问的人不正像井底之蛙吗?所以啊,别自以为是了,尊重客观规律,向天地大道(规律)学习修身养性和治国理政,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天地大道生养万物有哪些特征呢?公平公正、大公无私、至虚至静、恬淡无味,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对万物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庄子》秋水原文: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解释:五帝所禅让统治天下的,三王所夺位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伯夷以辞让君王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点评:人类不过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每个人又是人类的一部分,由此看来每个人在社会上如牛马身上的一根毫毛。自己那点智慧、名声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被名、利、权所累所伤,多么不值得啊。管理者合道而行、大公无私、忠于职责、不负使命,给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何必在乎那点名利得失呢?
名不过是个记号,利不过转瞬即逝;有能如何,没有又能如何?我们只要尽职尽责、忠于职责和使命,不负天下苍生了,何必为了身外之物患得患失呢?为了名利而活,不就像马为了华丽的马鞍而累吗?宇宙的运作,天地万物的生化需要大道来操控,大道能得到什么?什么能满足天地规律的胃口呢?有名利就干,没名利就消极怠工,这是世俗之人所想的,不是天下管理者的德性。
巍峨的远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