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许只是角色局

发布时间:2020/10/23 17:37:58   点击数:
一、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未必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拿高于人情常理的标准要求人性,而引发的狭隘偏见。有时并不是对方做的不够好,而是我们缺少了转换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是在不同角色以及相应情绪下产生的认知狭隘。就好像人与人相处之中,多数矛盾都是因为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所做的行为有些不妥,而更关键的是在这个“不妥”之中,并非是对方存在的有意为之,而是角色偏差所带来的认知矛盾。比如生活中有人遇到了落难的情况,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心理反应,就是埋怨身边有一些人不够意思,没有给予自己帮助,甚至会抱怨着人心薄凉。一个人的心里存在着这种想法,并且为之发怒的时候,不妨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问题,反而能够迎刃而解,可以从两个角度试着考虑一下:一:你只是埋怨别人没有帮你,但你从来没有想过,人各有自己的苦衷,即便表面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人,或许他的背后也有难言之隐,有不便之处也是常情,别人没有帮你都在情理之内。其二:当你抱怨人心薄凉时,却不知人心薄凉是常态,这和一个人的善恶并没有关系,因为人的本性本身就存在着趋利避害的本性。《菜根谭》有一句话叫做: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饥饿潦倒的时候就去投靠别人,富裕饱足的时候远走高飞,看到别人富足就去巴结,当别人衰败贫穷就调头而去,这是人人都有的通病。就拿你自己来说,当你身边有人从富贵猛然走向衰落的时候,你能保证你面对他的时候,心理状态和自己的态度没有任何变化吗?连我们自己在面对身边的人出现状况时都会做出类似的反应,那为什么不能体谅别人对你做出的反应呢。所以,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降低衡量别人的标准,你会发现之前存在的矛盾都是可以理解的,你所抱怨的人心薄凉,只是人情常态,甚至是我们自己认知狭隘所造成的局限。二、《了凡四训》之中有这样一段话: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譬如以前喜欢生气,现在就要想想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从情理上来说,这都是可以原谅和同情的。倘若说别人有悖于常理,不小心冒犯了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生气的。当你因为别人的过失而生气的时候,不妨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并不是别人做的不合适,而是你拿着一个所谓圣贤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你抬高了自己内心中对于“人”这个角色的定位,一旦别人没有符合你的标准,就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迷之优越感”去批判他人,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你也可能会犯类似的错误。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德行,见识,能力,水平,思想也是有差距的,当一个人拿自以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时,本身就是错误。所以,当对方不小心犯了这个错误的时候,何必去生气和埋怨对方呢,而且善恶有报,业障随身,他犯了错需要他自己去承担过失,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一系列的转换和跳出角色去看待问题,你就会发现你所抱怨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自身角色局限带来的偏差。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你看不清这个世界而出现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相信常理,但是却不知道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最大障碍的东西,就是世俗常理。所以“背离常理”去看待问题,才能看到这个世界不世俗的地方。《庄子》之中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睡梦之中饮酒作乐的人,天亮醒来之后很可能痛哭饮泣;睡梦之中痛哭饮泣的人,天亮醒来之后可能又会欢快的追逐打猎。正当他在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睡梦之中或许还会卜问所作之梦的吉凶。(▼精彩文章推荐,点击标题即可阅读)1.放假通知!8天连休已经在路上了!2.日本新公布6大长寿行为,运动排最后3.特朗普或将轰炸中国黄岩岛4.基本吃素、每天散步、保持糊涂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本站所提供内容(图片文字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88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