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夏季多蝉,为生计庄子成了捕蝉高手。他以捕蝉入文,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潜能表现,为后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启迪。在《庄子·达生》篇中,他假托孔子适楚,讲了“痀偻承蜩”的故事。孔子来到楚国,走进一个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蝉,动作灵活得好像在地上捡起一样。孔子说:“老先生的手法真是灵巧啊!这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是用自己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个时候去捕蝉,失手的情况就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落下,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犹如在地面上捡取一样容易。我站稳身子,就如同一根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种类众多,我已是专心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分散对蝉的注意,这样,怎么会得不到呢?”孔子转过身对弟子们说:“精力专心丝毫不分散,也就是精神高度凝聚,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庄周故里人说:这位驼背老人捕蝉的精技展示,是庄老夫子智慧的化身。驼背老人的体质虽然无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永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专一和刻苦。几千年来,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省交界地区,这种蝉文化一直在民间传承着。蝉,亦称金蝉,又名“知了”。食之,味鲜美。蝉未蜕壳时称为“爬蚱”。蜕壳为虫后,便沿树枝而飞,或伏枝而栖。雄虫腹面有发声器,其鸣声音大。雌虫不会鸣称为“哑巴”。蝉文化的传承形式有三:一是摸爬蚱。雌蝉产卵于树枝,树枝便慢慢干枯并随风雨落地融入地下发育,三年方长出爬蚱。夏天,是爬蚱破洞而出的季节,也是民间蝉文化火红延续的时候。摸爬蚱有术,民间有“看、摸、照”三步法,即:天黑前看爬蚱出洞手到擒来,天黑后依树摸顺手得之,夜深时用灯照树干竹竿击之。民间谜语云:“日落西山出洞门,一更二更穿树林;三更四更脱衣走,日出三竿驾祥云。”在一个个村落,一夜之间不仅催生了数以万计的金蝉脱壳之变,也让数以十计、百计的摸爬蚱者把蝉文化写得火红。二是捕蝉。农村树多,滋生蝉亦多。虽然摸爬蚱者众多,但人终究熬不过迟迟出洞的爬蚱,众多的爬蚱得以脱壳而飞。于是,民间也演绎出另一种捕蝉文化。这种捕蝉者尤以青少年为最,其捕蝉方法有别于古代的在竹竿顶部涂上粘胶粘蝉,而是用细竹竿或粗高粱杆在顶部缠上尖细的竹签或钢针。捕蝉时,捕者循蝉叫声在树枝叶间寻觅其踪迹,然后慢慢挪动手中“利器”,瞅准时机对蝉而击之。此时,蝉遇刺后不再动弹,自然成了一些技艺高超捕蝉者的战利品,但也有不少捕蝉者因抓不住战机而让蝉惊飞。捕蝉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给庄周故里人以新的启示。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年的捕蝉高手说:“庄老夫子使我们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能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种过硬的本领。这样,才会使人受用一生。三是舌尖上的蝉文化。蝉,作为一种美味佳肴,食之则口齿生香,回味无穷。每年夏季,蝉便应时而生,走上城乡人的餐桌,具有代表性的“干焙金蝉”成了一道叫响的豫东名菜,为舌尖上的庄周故里民权人增添了新的亮色。
??
编辑:线妮儿审核:卢姝妤法律顾问:彭大江律师爆料/广告/合作:-▍爆料有红包,请回复关键词:爆料,采纳即奖红包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民权在线APP,了解更多民权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jj/1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