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咱平定这些新变化新鲜事hellip
☆☆☆☆☆☆☆☆☆
集中消杀病媒生物 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盛夏时节,正是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大量繁殖的高峰时节,也是消杀最佳时节。为给广大群众提供健康洁净的环境,预防蚊虫,细菌滋生,连日来,我县认真组织,强化措施,对病媒生物展开大规模消杀。此次病媒生物消杀活动分为“集中全面消杀”和“重点专项消杀”两个步骤。“集中全面消杀”自7月中旬组织开展,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农村,用1天时间,集中对病媒生物孳生地进行了消杀。针对农贸市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则开展了重点消杀活动。在农集贸市场,我县发动商户对所有摊位进行全面彻底环境卫生清理和卫生排查,对市场内公厕、水池、垃圾桶、水产销售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清扫保洁,并开展了物理消杀工作。及时清运积存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对操作台面、下水道、运输车等重点部位严格落实了消毒措施。与此同时加强了对运输车辆、存储库房、物品的环境和包装消毒,并落实实名、验视和可疑物品报告制度。我县对长途客运站、公交、出租车站和公共交通工具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在超市、商场、宾馆、医院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对公共区域内的物体表面进行了清洁消毒,同时加强了洗手间、卫生间等设施的卫生保洁管理工作,及时清理下水明沟的污水污物,对下水管道、空气处理装置水封、卫生间地漏等U型管定期检查和维护。对小熟食、流动摊贩、早夜餐饮店等食品重点场所加强了卫生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七小”场所病媒生物防措措施。我县还对重点区域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筒、果皮箱、建筑工地、沟渠河道、水体、食品加工区域、铁路沿线、小区内杂物、轮胎、瓶罐进行了积极清理整治,选择合适方法,采取集中消杀和反复消杀等方式进行。7月29日下午,记者看到,县环卫处联合县双创办,对所有清洁车辆、西关垃圾桶、三岔口至评梅路段绿化带以及平定垃圾填埋场进行了消杀。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的绿化带、垃圾桶、公厕已全面消杀,到本月底,重点路段、场所也都将全部消杀完毕。(苏玲玲)☆☆☆☆☆☆☆☆☆
南关社区“绿色积分”引导青少年争做环保小卫士
夏日的午后,南关社区办事服务大厅一角,桌面上整齐摆放着樱花形状的橡皮、萌趣十足的碳素笔芯、镶嵌可爱图案的笔记本和孩子们最爱的零食……这正是南关社区推进“空瓶兑换”绿色积分活动的“主阵地”,琳琅满目的实物奖励,让活动推进格外顺利,“拼绿色积分”正成为辖区孩子们比学赶超的新风尚。“像这种矿泉水瓶大小的积5分,大一些的瓶子积10分,桶装油瓶积20分。”介绍积分规则的是社区志愿者马文韬,她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在社区做志愿者兼职“下午四点半课堂”教师。每当有孩子拎着大包小袋,将满满的“收获”递送过来时,她都会普及垃圾分类小常识,让孩子们对垃圾分类有更好的直观体验。“阿姨,我今天又搜集到很多瓶子……”人未来,声已到,“环保小卫士”张浩轩挥动着胖胖的小手和社区志愿者打招呼,亮出了他的最新“战果”。“别看他年纪小,环保意识却很高,他的绿色积分账户上每天都有不少积分入账。”志愿者说道。自社区“空瓶兑换”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像张浩轩一样的孩子主动参与环保、助力“双创”的热情高涨。王濂昌是南关学校五年级学生,他已经完成60个瓶子分的“绿色”积累。“将大街小巷和家里没有用的空瓶子搜集起来,既能兑换自己喜欢的小零食和学习用品,还能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12岁的小男孩坚定地说。9岁的郝昱言是阳泉师专附校的二年级学生:“我已经积攒了19个瓶子,今天又带来15个瓶子,可以兑换75分。等我攒够分,就来换这个分的笔。”看着账面上离终极目标越来越近的数字,小男孩眼睛亮亮的,露出兴奋的笑容。近年来,南关社区着眼社区大事小情,用心设计服务项目,培育植根文明载体,让社区服务活动凝聚人、影响人、感染人。巧借“下午四点半课堂”、“空瓶兑换”绿色积分、“我是双创代言人”等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社区共建中。据南关社区主任周雅琴介绍,三位表现突出的孩子获得了年“争做环保小卫士”徽章,活动开展受到了不少家长好评。今年,南关社区以引导辖区青少年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卫生,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的好习惯,营造“绿色家园,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空瓶兑换”绿色积分活动,吸引更多辖区青少年通过自身行动养成爱护环境、培育良好家风、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添砖加瓦。小积分,大作用。兑换各种“礼品”只是抛砖引玉,其重点是要激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当环保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美丽社区建设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南关社区将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风家教讲堂等平台,吸纳更多家长和居民参与进来,为南关社区文明建设注入正能量。 (孙晓霞)☆☆☆☆☆☆☆☆☆
爱心图书进农村 留守学生共享阅读之乐
“王子健,瞧,这是你爱看的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7月28日上午,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部分爱心志愿者来到东回镇良白村五年级学生王子健家,为他带来了书崭新的图书。收到心仪的图书,王子健眼睛亮了。和王子健一样,饱享爱心书香的还有良白村其余8个孩子。王子健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妹妹在良白村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酷爱阅读的他因为家庭困难,无力购买课外读物。因此有一个书架,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和中华传统经典读本等成为他的最大心愿。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爱心志愿者走访后,了解到王子健的阅读渴望,同时也了解到良白村还有8个类似的孩子。于是,为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从阅读中得到知识和快乐,县图书馆和爱在平定志愿社团联合开展了“诚信书架进家庭”活动。7月28日上午,他们走进良白村,为王子健等9个小朋友建立起家庭书架。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每个书架放置了20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每季度更换一次,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量,也为完成课外阅读作业奠定了基础。“我有书架了,回到家可以随时阅读自已喜欢的图书了。”孩子们摸着书架,捧着图书,兴奋不已。王鑫小朋友说:“我最喜欢《花儿与歌声》,新书到手便很快读完了,真好看。我一定会好好爱护这些书籍,谢谢为我们送书的叔叔阿姨。”许多小朋友捧到新书都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看到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如此高涨,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欣慰地笑了:“看完以后多写读后感。”“希望家长多多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阅读。”他们给孩子和家长们提出种种阅读的建议。县图书馆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县图书馆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更多的送书进校园、送书进家庭、送书进农村等活动,把图书馆开到大家身边,共享阅读之乐。(苏玲玲)☆☆☆☆☆☆☆☆☆大山里的筑梦人
——古稀老人蒋有福数十年植树的故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再徒步翻过一道蜿蜒崎岖的山梁,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东回镇南峪村的大山深处。虽是盛夏三伏,但这个叫后岩沟的地方却让人感到阵阵清凉。放眼望去,满目翠色,郁郁葱葱,鸟儿啁啾,山上长满了柏树、槐树和松树等等,各色树木在微风中摇曳,一切都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一条小路掩映在群山绿树的怀抱中,蒋有福的家就在这条小路的东头。小路两侧有一人粗的梧桐,也有碗口粗的杨树,更多的是一人多高的柏树。路旁的梯田里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和谷子,新育的柏树苗也有小腿那么高了;坡上花椒树、核桃树、桃树结满了果实,李树、山楂树、枣树在阳光下枝叶翠绿,栅栏里小块地的黄瓜、豆角、茄子、生菜、油麦菜各种新鲜蔬菜挂着晶莹的露珠,已拳头大小的西瓜娇羞地藏在瓜藤下……走在蓬勃的绿意之间,眼望万木葱茏的连绵群山,呼吸着空气里散发着的泥土和果香的芬芳,因炎热和一路颠簸而烦躁的心逐渐变得安宁而平静。孤独的小院整洁幽静,一位老人正在家门口的桃树上摘桃子,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脚下的胶鞋沾满了泥土,夏日的阳光透过挂满果实的枝叶,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蒋有福。后岩沟是南峪村的一个自然庄,距村中心直线距离约三里地,但走大道足有十里远。原来庄子里有50多口人。近几年,庄里住户陆续外迁,如今这里只剩下77岁的蒋有福和他76岁的妻子守望着这片故土。蒋有福说他此生最爱的是绿树,从小就爱植树,门前那棵老槐树就是他小时候栽的。他讲了他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没有实现留下了遗憾,只能多植树来弥补。原来,他的母亲在十三岁时被人贩子贩卖到这里,后来和父亲结了婚。在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通衢大道的后岩沟常有到外地讨吃贩食的人经过。好多人在门前休息时饿得有气无力,从小受过苦的母亲知道挨饿的滋味,善良的她经常熬煮一大锅稀饭接济那些逃荒人。当时,家里也不富裕,哪有那么多吃的救济穷人?他们居住在大山,大山里瓜果树多,果实可以充饥,洋槐花、榆皮、甚至槐树叶都被吃掉。小时候的蒋有福经常爬树帮妈妈采摘这些。他小小年纪就知道,树是好东西,树能救人命。他决心多栽树,栽好多好多的树,妈妈十分支持他的想法。一次他无意中从妈妈口中得知,妈妈的娘家在陕西,那里有好多山西没有的树种。蒋有福当时就在心里暗暗许下心愿,一定要帮妈妈找到娘家,带她回陕西看看。但是,在他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了,十八岁时妈妈也离开了他。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留下了遗憾,他只有多栽树来弥补遗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蒋有福看到曾是热热闹闹的后岩沟近几年变成了空心村,承载着几辈人喜怒哀乐的一个个农家院成了蒿草连天的废墟,心里不是滋味,他不希望后岩沟被人遗忘,这里必须永远有生气。满山蒿草不代表生气,只有各种经济林、用材林和鲜花成片才叫生机勃勃。所以,他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让沉寂的后岩沟变成世外桃源、花果山,让外面的人都来观赏和游玩。现在的蒋有福正在为他的这个梦想奋斗。蒋有福本是阳煤集团三矿的退休工人,为了实现梦想,他把户口转成农户。栽树也是有技术的,开始栽树他就栽了两次跟头,后来他一边栽树,一边看书、看电视,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终于学会了育苗、苗木管理和果木嫁接的技术,知道了哪些树适合路边栽,哪些树适合荒山栽,哪些树适合石质地块栽,哪些树必须在土质条件好的地方栽。他明白了果木树如何管理才能延长盛果期,喷施什么药才能防止病虫害。后来,他在开垦出的荒山上种松树、柏树和各种果木,在垦出的荒地里种庄稼、育苗木。经过长年累月和树木打交道,如今的蒋有福对各种树木的习性了如指掌。30多年来,除开始时从苗圃购买过幼苗外,其它的苗木全部是蒋有福自繁自育的,他栽植的树木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势特别好。蒋有福大规模栽树30多年了。30年,如白驹过隙,但对于蒋有福来说却是一镢头一镢头用汗水刨出来的光阴,60多亩荒地在他手中变为良田,多棵树木因他获得了生命,还有一亩左右的柏树苗等待他给安家落户。如今的后岩沟已经基本绿化,荒山和撂荒地成了蒋有福近几年绿化的主战场。为方便栽树,蒋有福在荒山上开出了几条羊肠小道。他还徒手搬运石块,将碎石头垒在树坑周围,既美观又能保持水土。“栽树不是栽活就完事了,比起栽树,更难的是管理。”蒋有福说,“树苗能不能成活,浇水除草很重要。”庄里缺水,为了及时给树苗浇上水,他每次都要肩挑手提两里多山路去浇水,这对于一位古稀老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蒋有福制订了一个计划,平时刨坑、育苗,下过雨后栽树,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体力,而且可以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摸着自己新栽的柏树树苗,蒋有福满眼都是爱意,他说:“种树就像抚养孩子一样,必须用心。”每天早上4点蒋有福准时起床出门,先绕着栽植树木的地方转一圈,看看它们长得好不好,有没有被毁坏,整理整理树坑,修剪修剪树枝,然后去给新育的苗木拔草,或者刨整树坑,从早到晚没个闲,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他的脚步踏遍了周边的沟沟坎坎,庄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非常清楚。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对于蒋有福来说,树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种树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站在蒋有福家门口向对面山头望去,沟壑中树木茂盛。“那是核桃树,已经十几年了,都挂果了,那边是柏树,那边是花椒树……”蒋有福手指着对面的山头如数家珍,哪一片林子是哪一年种下的,都是些什么树,他清清楚楚。如今这些树有的长到了几十米高,已经成了栋梁之材。他特意指着家门前的两棵大柳树,笑着对记者说,“这两棵树叫‘夫妻柳’,一棵象征着他,一棵象征着老伴,是他和老伴结婚那年栽下的,大约五十年了,是庄里最年长的树。”他说,“你们看这两棵树孤不孤?”放眼望去,在这两棵树的周围,各种花草树木蔟拥着,鸟儿在枝头鸣叫,哪会孤独?记者明白老人的意思,别看这个庄里平时只有他和老伴住着,但他们一心种树,为了将后岩沟变成花果园,他和老伴忙碌着并快乐着。他说,这些年多亏了老伴陪着他,支持他,他才能一门心思开荒种树。远在县城的三个子女,多次劝他们到县城居住,但他不想舍了这个庄子,舍了这些树。虽然庄子里只剩他们老两口了,但和土地、树木打交道一点也不觉得孤单。蒋有福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种下去,哪天种不动了,我还可以修修枝叶,打理打理,哪一天,连这个都做不动了,坐在这里看看它们也是好的。”如今,77岁的蒋有福走路时已经有点蹒跚了,但语气中依然流露着庄稼人特有的坚韧和倔强。三十多年的光阴,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这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守望着大山,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蒋有福的带动下,村里很多村民也在自家房前屋后及路边栽植树木,美化环境。“如果一人栽一棵树,全国该会有多少树呀!”望着远处的青山,蒋有福仿佛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开心地笑着,苍老的脸上沟壑纵横……(郗俊林郝璐璐)来源:平定县融媒体中心纸媒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