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初探庄子的道

发布时间:2024/8/18 13:05:13   点击数: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86.html
#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

从老子到庄子,“道”经历了一个从天国降至人间的奇妙旅程。

老子的“道”是形而上学的超越,它超越尘世,却又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它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基,也是它们实现自身的原理。这种性质赋予了“道”实现自身的此岸性,即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人的价值理想。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为“道”打开了更广阔的超越之门。

他将“道”作为生命理想的实现之路,试图通过形而下的修养来贯通形上之“道”。这种思想为“道”的形上形下两层打通提供了依据,使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庄子的这个体系中,“道”不仅是一种超越的力量,更是一种实现的力量。

它以其无为的特性,让万物自然生长,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正是“道”的实现的此岸性所在,也是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身价值理想的此岸性所在。

因此,当我们谈论“道”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个超越的概念,更是在谈论一个实现的概念。它是我们追求生命理想的指南,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

在庄子的思想中,“道”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上超越之“道”,而是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实现的生命理想之“道”。

在考虑“道”的根源性、本体性和终极性时,庄子观察到人的文化活动有时会偏离“道”的轨道。例如,他提到牛马天生有四足,这是它们的自然属性,而人们给牛穿鼻环、给马戴头饰,则是人为的干预。

尽管庄子和老子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为人的行为有时会与天道相悖。

老子从他独特的、置身于天地之间的视角出发,观察到人为与天道的背离,如天道追求“无为”,而人则倾向于“有为”;天道保持沉默,而人则喜欢言谈;天道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却常常“损不足以奉有余”。

庄子同样承认并强调了这种背离,但他更加注重天与人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庄子的工夫修养实践中得到了明显体现。修养实践是连接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经之路。

庄子强调从现实世界回归本然世界需要人的主体努力。这种努力与“道”的理想的实现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

因此,“为无为”的意义在庄子这里变得更加鲜明,不同于老子的隐晦不彰。

在庄子思想中,本然的存在更明确地表现为本真的存在,它不仅是生命的理想追求,而且已经超越了实然存在的范畴。

庄子的思想旨在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本真的存在,而非简单地回归原始状态。因此,对于庄子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入和全面,以避免误解和片面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家所追求的“道”并非从天而降,赋予我们的理想与信仰,也不是从遥远的宇宙洪荒中向我们生命的投射。

相反,它是从我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信仰、最深邃的理想、最迫切的渴望中,开启的一扇通向天地万物之气的门户。

“道”即是道家所追求的生命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6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