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三弃弃世弃形弃知,读懂了三弃,才
庄子精神之五:庄子“三弃”
庄子“三弃”:弃世、弃形、弃知。
弃,放弃、抛弃、离弃。庄子通过“三弃”,把自己的智慧风格、大道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发挥与体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第一层弃世,第二层弃形,最后一层弃知。
什么叫弃世呢?世又分两层:第一层是自然界,即由天地万物所构成的物理世界;第二层是由百代沧桑历史所构成的人类世界。这两个世界可简称物世和人世,庄子认为都是应该抛弃、放弃或离弃的。为什么?因为这两个世界从道体上来讲都是大道的现象,而且是有差别有变化的现象,如果生命在这两个层面留恋、执着和贪迷,那么生命就失掉了自由,人生也得不到快乐。那怎么离弃呢?庄子在《逍遥游》与《齐物论》中举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进行种种分析,比如说鲲鹏与风水的关系:大鲲要有大海作依托,大鹏要有大风作依托,即便雀鸟、夏蝉与斑鸠,所需虽小,却也离不开树与风力。至于人世,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人世的各种等级、阶层、贫贱、富贵、荣辱、得失,最后都归于一个层面,就是利害功利。又比如诸子百家各争雄一时,领唱千秋,知识学问体系的无数是非得失以及自然万象、人间百态、精神变换,庄子都一一解析,并一一否认,提出生命的自由是要超越这些差别,超越这些变化,与道同体,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这正是庄子弃世的精神所在。你看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就可以充分把握庄子道根道风的智慧特征,这就是自由、率性、浪漫、超越。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庄子在领悟天地大道和生命真谛上,的确达到了对造化真实体认的这样的境界。
庄子精神是道家境界最高精神的发挥和体现,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理念、艺术审美以及哲学辨析都未超越庄子所追求的齐物之理,逍遥之境,所以我们体认庄子只要把握了他超越、浪漫、自由、率性的心性,就可以从这一个角度进入大道。我们可以把老子的退隐与柔顺同庄子的超越与率性进行一阴一阳的体认,把道家文化所展示的天地真精神作一个独自的发挥。我们学庄子,就是要像庄子那样,让个体生命得到充分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快乐,同时也在审美上得到充分的创新,这就是我们学庄子的一个真实把握处。
庄子认为要得到生命的自由与快乐,首先要抛弃对天地自然和人间百态的贪恋执着,什么礼乐教化,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富贵贫贱,什么荣辱得失,这些实际上都是不固定的,都是不永恒的,希望我们每一个天地间的生命都要正确对待它们的差别与变化。富贵,人皆喜欢,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富贵中,所以富贵于我若浮云。天上的云来你可以欣赏,天上的云消,你可以悠然。如果人生能把富贵得失看成浮云梦幻,那么我们在浮云梦幻中就能够自然地游戏,自然地放下解脱,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就有了自然的快乐。庄子举例说,如果大鹏想要飞翔,那么它要等待“海运则将起于南溟”,海水没有大潮的时候大风不起,你大鹏要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鹏的逍遥也是相对的逍遥,也称有待的逍遥,这种逍遥自由是不彻底的,不究竟的。天地间最高的自由,最究竟彻底的自由,那就是无条件地、无待的、与道同体的、与万物同性的逍遥自由。《齐物论》讲天地间万事万物,讲人间各种等级制度,从究竟的角度讲,它们都是一体的,都是同源的,最后都要走向同一个归宿的。所以当人的智慧修养到完美完善的程度,能与道同体,这样他就得到了绝对的自由与快乐。这是庄子弃世所要讲明的道理。
那弃形是什么呢?形,万物都有形状,形最终都是条件的组合,结构的产物。同样一个碳元素,如果它是晶体结构就是钻石,如果是扁平结构就是石墨。水与火的对立也是结构的产物。我们在原子结构中找到了它们的差别,质子、中子、光子、电子,基本粒子乃至夸克,夸克背后是四种宇宙作用力,而终结是统一场。爱因斯坦谈统一场,《齐物论》则谈了七个齐一:生死齐一,大小齐一,是非齐一,美丑齐一,哀乐齐一,觉梦齐一,物我齐一。这七个齐一也即是宇宙的统一性,生命差别的非固定性。我们的后工业时代商品林立,信息发达,资本雄厚,竞争激烈,但如果我们懂得了庄子齐物的精神,虽然万物仍围绕于我,诱惑仍在身边来来往往,而我却是“如如不动”。不过呢,你现在虽然“如如不动”,不贪恋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了,潇洒自在了,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了,好像自由快乐了,但庄子认为这还不行,这样你还是不能得真正的自由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你还贪生怕死,还有生死在困挠着你,你总想把身体弄得健康一点,既不得病,也不夭折,让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一样长久。但是古往今来哪一种生命能够永恒呢?于是生命就为生死所困。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沿督以为经,可以保生,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莫不是从道所生,最后回到道中去,只要你有了形体,你就一定有生,也就有死,而这种生和死仅仅是一种假象,生是假象,死也是假象,生与死相对而言,都是那个不生不死的道体的一种表面现象。从死的角度讲,生是一场梦,那么从生的角度讲,死也是一场梦,生死都如一场大梦。庄子认为,我们要得到最高的自由还得过生死关,不要把生死看得那么严重,不要把生死执着得那么地痛苦,生就让它生吧,生而何欢?死就让它死吧,死而何惧?所以当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默坐了三天,他的很多亲朋来看望他,他就鼓盆而歌。他的好友惠施说你怎么能这样,庄子说:“常人不知道生与死的美妙,他们都贪生而怕死,殊不知,生为徭役,死为休息,我妻子一生劳累,从没有休息过,现在她终于休息了,能够安安心心地睡一场大觉了,我为这一点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为什么不鼓盆而歌呢?”惠施听了这一番道理非常感慨,原来生是美妙的,死却比生更美妙。原来庄子对待生死是达观的,由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庄子的智慧内涵,“超越生死,超越寿夭”。庄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个角度就颠倒了千古的是非标准,因为人们执着于生而厌恶死,庄子用这个话就表明了生与死是平等的。从死的角度讲,彭祖离死实际是最长的,而殇子离死是最短的,殇子拥有最多的死亡,而彭祖却拥有最少的死亡。从虚空的角度讲,泰山的体积太大,那它拥有的虚空就太小,而秋天里野兽身上的那一根毫毛因为体积最小,所以它拥有的虚空就最大。庄子把天下的是非标准和真理角度来了一个倒置,这就是他对天地万物的思考,对人世间常规常理的颠覆,这也是弃形的智慧特征。
弃知,庄子的弃知是庄子得到最高自由的最后一关。庄子认为你把荣华富贵、利害得失看透了,抛弃了,你把生死吉凶祸福,寿命长短也看穿了,你也超越了,你的自由已经很充分了,但是这种自由和快乐仍然是不彻底的。为什么?因为你不怕生死了,你也不怕贫贱富贵了,但你却被自己的知识、学问、修养、智慧、境界所困扰。这里所说弃知的知由五个方面所构成,第一信息,第二常识,第三知识,第四学识,第五智识。这五层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专业,一层比一层广大,也因此一层比一层把众生束缚得更深、更牢、更坚固。弃知对一个老婆婆、小姑娘、无忧无虑的农民来说很容易做到,但对于现代政治高端、商业高端、资本高端、学术高端、科研教育高端中的这些众生来说就是最难最难的事情了。“知识就是力量!”谁愿意弃掉知识?所以知识在给你成就辉煌和利益的同时,也就给了你与之同量的灾难和误区。简单说知识就是一把双刃剑,你拿知识战胜天下的同时,它也就深深地剌伤了你的心性,你的灵魂也已被扭曲和污染。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生命会感到孤独,感到紧张,感到焦虑,感到无可奈何?因为大量的知识功能、知识作用在深深地吸引你,折磨你,煎熬你。越到知识科技的后信息时代,这个问题就越严重。可以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所以庄子在这里谈弃知,首先就是叫你要觉悟,要把自身的污染扭曲以及各样的偏颇纠正过来。弃知,就是要把你获得的信息变成你的常识,在常识的进一步钻研中变成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再把它扩大形成一个系统,成为学问学识,在学问学识的基础上你最后让它转识成智,成为智识,智识达到圣人圣贤境界,可庄子认为连圣人圣贤的境界都还要超越。为什么?因为圣贤也是智慧的一个领域,就算是最高领域也仍然是智慧。智慧是怎么产生的?大道产生的,所以要回归大道,回归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产生了生命,生命产生了智慧,所以弃知就是去掉知识的障碍,保留知识的营养。
那要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弃掉知呢?庄子认为,人的一切智慧境界、见解差别都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山水鱼鸟各种差别那是自然存在的,为了分清它们,所以人类积累了各种知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有千差万别的各种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认识世界的差别,哪些对,哪些错,哪些大,哪些小。差别与是非,这是知识功能与价值的所在,是要共同把握的,那你要得到最后的自由快乐就必须超越是非差别。那要怎样才能超越是非差别呢?庄子提出,那你要找到知识差别的源头,也即是非差别的源头。这个源头是什么?三个字,向外求,凡事向外追求。一个小小的生命追求一个大大的宇宙,以一个有限的生命过程追求那无限的天地变化,这是永远都没有效果的,永远都没有归宿的,这就是知识绑架生命而生命却不自知,生命靠知识得到种种美妙,但生命却被知识紧紧困扰的总根源就在这里。所以庄子认为,要弃知就得修炼。那要通过什么来完成修炼呢?就是心斋与坐忘。